冯彬 丁秀丽 陈凤艳 李国杰 高志磊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 2008年 1月至 2009年 12月 228例 CHD患者,其中,男性 142例,女性 86例,年龄 45~76,平均(54.81±9.6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 1997年国际心脏学会和WHO关于CHD的诊断标准,冠状动脉造影(CAG)主要分支血管有 >50%的狭窄。剔除合并束支传导阻滞、心房颤动、心室肥厚、预激综合征或服用洋地黄等影响ST段分析者。
1.2 方法 采用美国 CENTURY 2000及 GEMARQUETTE闪光卡型 3导动态心电图仪,常规采用 CM1、CM 3、CM 5导联,嘱患者详细记录日常生活情况和自觉症状。记录 ST段发生缺血性改变的幅度、阵次、持续时间及发作时的心率。
1.3 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 缺血型ST段压低≥0.1mV,持续时间≥1min,两次发作间隔≥1m in。ST段缺血性改变不伴有明确心绞痛发作或相关症状者即为SMI。
在 228例中心肌缺血发作共计 1 522阵次,平均每例发作6.7阵次。ST段下移压低幅度为 0.1~0.4mV,有 2例最深达0.5~0.6mV。伴典型心绞痛者 20例,占 8.8%;心悸、胸闷症状不典型者 47例,占 20.6%;无其他任何症状者 161例,占70.6%。228例中平均心率 68次/min,ST段压低时平均心率95次/min。如以发作前后的心率较平均心率≥10次为快频率依赖、<10次为慢频率依赖统计,228例中,快频率依赖者145例,占 63.7%;慢频率依赖者 77例,占 36.3%。 228例中伴有心律失常者 161例,心律失常检出率为 70.4%,其中,房性期前收缩67例,短阵房性心动过速 18例,心房纤颤 10例,室性期前收缩 66例,两种期前收缩并发者 64例。按 Lown分级标准:Ⅰ级 51例,Ⅱ级 16例,Ⅲ级 16例,Ⅳa级 5例,Ⅳb级 3例,Ⅴ级 4例,另有窦性停搏性心律 2例。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AVB)4例,Ⅲ度 AVB 3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3例,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2例。1 522阵次心肌缺血发作昼夜分布:6∶00~12∶00发生 881阵次,占 57.9%;17∶00~21∶00发生 460阵次,占 30.2%;0∶00~6∶00发生 181阵次,占 11.9%。
SMI与心绞痛发作有同等的不良预后,同样可引起室壁运动异常、心脏功能改变、心肌电活动和心肌代谢异常,导致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和猝死等冠脉事件发生,又因其无伴随症状而易被忽视以及有更高的发生率而越来越受到关注。已有报道[1],认为冠脉病变支数越多、狭窄程度越重,SMI发作越频繁,本研究结果与此相似。除此之外,本结果显示,SMI的ST段下移幅度及持续时间在不同冠脉病变支数间及不同狭窄程度间无显著性差异,其可能的机制是,只有当心肌缺血程度及持续时间保持在一定限度内才可能达到疼痛阈值,无论是冠脉病变支数多少,狭窄程度如何,其缺血的程度及时间都不能过大、过长,否则就会伴发症状[2]。本组单支病变与轻度狭窄 SMI发作时的心率明显高于双支、三支病变及中、重度狭窄,提示单支病变与轻度狭窄 SMI的快频率依赖性更加明显,二者发作 SMI更有赖于心肌耗氧量的增加。总之,冠脉病变支数越多、狭窄程度越明显,SMI的发生率越高;病变程度越轻,SMI的发生越依赖于心肌耗氧量的增加。冠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对 SMI的缺血程度、持续时间及昼夜规律无影响。
[1] 王丽华,谭泳梅,王忠德.124例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分析.实用心电学杂志,2005,14(1):31-32.
[2] 刘悦香,张骞,崔兰凤.动态心电图对症状性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监测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2):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