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0例

2010-08-15 00:45宋士刚
中国民间疗法 2010年8期
关键词:气海太溪泻法

宋士刚

(山东省冠县人民医院,252500)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现代高效快节奏生活方式下出现的一组以长期极度疲劳(包括体力疲劳和脑力疲劳)为主要突出表现的全身性症候群,并伴有头晕、头痛、失眠、健忘、低热、肌肉和关节疼痛和多种神经精神症状。其基本特征为长时间极度疲劳,休息后不能缓解,理化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笔者采用针灸疗法治疗30例该病患者,介绍如下。

一般资料

30例病人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最小者31岁,最大者52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年。

治疗方法

取穴:主穴:百会、内关、中脘、太冲、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肾俞。配穴:气海、太溪、灵道、阴陵泉、太阳。

操作方法:治疗时主穴全选,配穴选1~2个,内关、太冲用泻法强刺激,其他穴位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全身疲劳感消失,神经精神功能恢复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计19例,占63.3%;好转:劳累后全身有疲劳感,休息后明显减轻,时有头痛、头晕等症状,随访1年未加重,计11例,占36.7%。其中 1个疗程治愈者8例,2个疗程治愈者9例,3个疗程治愈者2例。

典型病例

患者,女,48岁,2008年2月20日来诊。患者面容憔悴,自述全身疲劳、关节疼痛不适1年余,经常头痛、头晕、失眠、健忘,时常伴有胁肋胀痛,近2月加重,饮食可,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弱,血、尿生化检查未见异常,腹部B超显示盆腔少量积液。现代医学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认为,本病属肝郁气滞,脾肾不足。治以疏肝理气、健脾补肾安神。取穴:百会、内关 、足三里 、三阴交 、太溪 、太冲 、中脘 、脾俞 、肾俞 、气海 。内关、太冲用泻法强刺激,脾俞、中脘、气海用补法,其他穴位用平补平泻法。本法治疗1个疗程,全身疲劳症状明显好转,头痛、头晕症状减轻。2个疗程治疗后诸症悉除,精神如常人,而告痊愈。

体会

慢性疲劳综合征多发于20~50岁,与长期过度劳累(包括脑力和体力)、饮食等生活不规律、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过大等精神环境因素以及应激等造成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循环、运动等系统的功能紊乱关系密切。中医认为,本病与肝、心、脾、肾、脑功能失调有关。其基本病机是肝郁气滞,脾肾不足,心失所养,属本实标虚、虚实夹杂之证。以肝气不疏、心绪不畅为本,为实;以心、脾、肾诸脏气血阴阳不足为标,为虚。泻太冲、内关,以疏肝理气,安神宁志;取脾俞、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补泻兼施,可健脾运湿,升清降浊,调理阴阳,以解四肢乏力、头晕、头痛、食欲不振之苦;劳神劳力都会耗伤人体正气,取肾俞、太溪、百会、气海以补其虚,气得补,精得生,脑得充则头晕、耳鸣自消。《灵枢·客邪》篇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适其道而祛其邪。”本病取穴配伍,正合本意,因而有良好疗效。

猜你喜欢
气海太溪泻法
浅论《黄帝内经》针刺补泻操作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气海俞穴针刺深度研究
《针灸大成》太溪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防“春困”,这些穴位按起来
温暖手脚
自我按摩治疗前列腺病
太溪穴的临床应用浅谈
太阳穴
常揉太溪穴不健忘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