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芝,黄光云,李 铭,罗蒙和
(广西畜牧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01)
犊牛常见体内外寄生虫病及防治
王启芝,黄光云,李 铭,罗蒙和
(广西畜牧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01)
在养殖生产实践中,初生至6月龄犊牛抵抗力低,特别是断奶、饲料突变、天气转变、转群换栏、疫苗注射等引起应激反应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体内外寄生虫病。轻者一般无明显症状,犊牛常表现为被毛粗乱,瘦弱、贫血、消化不良、精神不振、或便血、拉稀、痛痒等症状,影响了犊牛整个阶段生长发育,体重增重缓慢甚至变为僵牛。这是因为这些体内外寄生虫在其生活过程中,不仅吸取犊牛体内营养,还会放出毒素,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各种疾病。重度感染时,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预防犊牛体内外寄生虫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定期预防性用药驱虫;二是场地消毒,在牛群调换场地时,事先一定要进行严格消毒;三是隔离患牛,搞好环境卫生,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牛群抵抗力。以下是笔者根据养殖实践浅谈几例常见犊牛体内外寄生虫病及防治,供大家参考。
本病是犊牛最常见和最主要疾病之一,多发生于5月龄以内犊牛,一年四季均可感染。
感染犊牛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食欲不振,便秘与拉稀交替出现,或持续腹泻。虫体过多时,可造成肠阻塞或肠穿孔而死亡。
对患牛除了加强饲养管理,搞好栏舍卫生外,最好尽早对小牛进行全群预防性驱虫,即犊牛出生15~20日龄,断奶后1周各驱虫一次。用丙硫咪唑片10mg/kg,或左旋咪唑片7.5 mg/kg,伴料或灌服。
由一种或多种艾美耳球虫寄生于牛肠上皮细胞内引起的原虫病,以出血性肠炎为特征,2岁以内的犊牛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患牛食欲、精神不佳,大便粘稠恶臭,常混有血丝或纤维状肠粘膜脱落物。牛体消瘦,被毛粗糙、无光泽,喜欢躺卧。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收集粪便,在显微镜下检查有椭圆形球虫卵囊而确诊。
伴料或灌服磺胺脒每千克体重0.2 g或磺胺二甲基嘧啶。平时注意及时清除粪便,保持环境、饲槽饲料、饮水卫生,并用2%烧碱溶液进行场地消毒。
轻度感染者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则食欲减退,迅速消瘦,粪便中混有粘液和白色米粒状的节片,有时成堆排出,虫体长1~6 m,呈扁平的分节链带状(形似扁的面条)。诊断取粪便表面的白色孕节压破后镜检,见有大量虫卵。
伴料或灌服丙硫咪唑片10mg/kg或吡喹酮15 m g/kg。做好定期预防性驱虫,平时及时清除粪便,堆积发酵,制止病散布,另外注意不割喂露水草。
又称草爬子,雄虫如虱子大小,而雌虫吸饱血后体积大几十倍至近百倍,如蓖麻子大,暗红色。蜱是一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的传播者,如焦虫病和泰勒原虫病。
犊牛局部痛痒,不安、消瘦、贫血、精神倦怠、被毛粗乱,同时在牛体表肉眼可见很多蜱,故不难确诊。
用手将牛体蜱摘掉,并集中烧掉。喷洒1%敌百虫溶液牛栏、牛体、墙壁角落,喷洒过程中注意不能对牛头部直接喷射,喷洒后牛只不能阳光暴晒,以防中毒。同时颈部皮下注射阿福丁2 mL/100kg,7 d后重复用药一次。
成虫在牛体上吸血交配后产卵,卵粘附在牛毛上,不久卵孵出幼虫,幼虫吸血以后变为成虫。
患牛被毛脱落,皮肤发痒、发炎、贫血、消瘦,发育不良。在牛体表上可见虱卵即可确诊。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牛体卫生,注意牛舍清洁干燥,通风良好。皮下注射伊维菌素2 mL/100kg体重,7 d后重复用药一次,同时喷洒敌百虫1%牛体、栏舍。
疥螨又称癞,呈灰白色或略带黄色,病牛患部在头部、颈部、胸部等部位,严重时,遍体皆是。
皮肤剧痒,并形成不规则秃斑,表面呈现灰白色鳞屑,粗糙、枯燥。病牛食欲减退,消瘦,衰弱。确诊时可用小刀在患部和健康部的交界处刮皮屑,放在载玻片加少量甘油镜检可见虫体。
秋冬季节特别阴雨天气本病是容易蔓延最广时期,要加强犊牛饲养管理,保持栏舍干燥,通风,是预防该病关键。可用20%石灰乳消毒,治疗同牛虱病处理。
S858.23
B
1001-9111-(2010)03-0092-02
2010-03-04
2010-04-11
王启芝(1979-),女,广西宾阳县人,兽医师,主要从事黄牛改良和疫病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