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军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血清阴性关节病范畴疾病,主要侵犯骶骼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以及外周关节,并且可合并关节外表现如眼葡萄膜炎、主动脉根部损害及心脏传导阻滞等[1]。该病发病率较高,我国强直性脊炎的患病率为0.3%左右,在大陆地区约有400万台湾则有约8万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其中60%以上有髋关节受累,致使髋关节功能障碍,关节强直,造成终身残废,由于髋关节受损而致残者约占髋关节病变的30%,强直性脊柱炎的总致残率为20~30%之间[2]。现代医学尚无特效针对性疗法及药物,但中医药在治疗AS中有很好的疗效。中医典籍中无强直性脊柱炎病名,但早在《黄帝内经》和《金匾要略》就已有与AS相同症状的疾病记载。最初隶属于“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病’”的范围,后又依临床症状将其归属于“龟背风”、“骨痹”、“竹节风”、“顽痹”、“驼背”、“筋痹”、“肾痹”、“腰痹”等。《内经》记载:“骨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民以代踵,脊以代头。形象地描述了AS晚期和脊柱强直畸形的状态。中医药在AS治疗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本文对中医药在AS治疗中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多数医家强调肾气虚衰,风寒湿邪杂至合而为痹。焦树德[3]认为该病乃“阳气不得开阖,寒气从之”而形成。肾督阳虚是AS的内因,寒邪入侵是其外因,内外合邪,阳气不化,寒邪内盛,影响筋骨的荣养淖泽,而致发病。其对AS的肝肾亏虚兼寒邪入侵认识得到多数医家的支持。莫成荣[4]认为,该病是由于先天享赋不足,肾督亏虚,风寒湿热之邪乘虚深侵肾督,筋脉失调,骨质受损所致。其性质为本虚标实,肾督亏虚为本,风寒湿热为标。陈湘君也认为AS是由于先天肾阳虚衰,督脉失温,外感寒邪,内寒与外寒相合,寒性凝滞,凝痰成癖所致。尹玉茹认为AS多属肾精不足,太阳经疏,督脉失养,风寒湿热诸邪由足太阳膀肤经而入,内舍督脉,消伐肾精所致。病机可归纳为湿、热、寒、风、毒、痰、癖、虚八端。周翠英认为,该病以肾虚督空为本,湿热淤血为标,肾精亏虚贯穿疾病始终,而在急性活动期则主要为湿热瘀邪痹阻经络。
亦有医家认为血虚为AS的主要内因,如许文波认为AS是经络气血受风寒湿三气侵犯闭塞而成之痹证。其本在血虚,标在三气外袭。左芳认为AS乃是正气不足,外邪内侵,日久化热,湿热之邪壅滞经络、脊柱,气血运行不畅,血脉痹阻而发病。而苗后清等认为该病初起,外因主要为邪毒侵袭,内因为素体阳盛,感邪后邪从化热。病程日久,热毒熬津炼血,熬津为痰,炼血成瘀,痰瘀交凝,与热毒结合,消伐精血,郁遏肾督,导致韧带硬化,脊柱僵硬,强直变形,故热、毒、痰瘀是导致强直性脊柱炎病变过程中的基本病例因素。高根德也提倡从痰论治该病,认为AS乃由于患者体内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痰浊内生,流经络伏于督脉则病发龟背。痰浊流于骨节筋络,阻滞气血流通而发腰背疼痛。此外姜泉还认为认为过食肥甘厚味是该病的又一外因。
AS辨证分型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临床上各医家多根据症候及病程结合经验进行辨证施治,主要有湿热、血癖、肝肾亏虚等分型,治以祛风除湿、活血化癖、补益肝肾、通络止痛。陈纪藩将该病分为湿热毒疲型,治以清热解毒、化湿通络、活血止痛,方用四妙丸加味;寒热错杂型,治以温清并用、祛风除湿和血通络,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肝肾气血亏虚型,治以补益肝肾、调和气血,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并提出临证应根据患者阴阳气血的偏盛而选用药物,扶正重在气血,而祛邪重在除湿。焦树德将AS分为肾虚督寒证、邪郁化热证、痹阻肢节证、邪及肝肺证共四型,分别治以补肾强督治楼汤、补肾强督清化汤、补肾强督利节汤及补肾强督调肝汤。阎小萍在焦树德的辩证基础上,将该病扩大为肾虚督寒证、邪郁化热证、湿热伤肾证、邪痹肢节证、邪及肝肺证、缓解稳定证六种征型,其中以肾虚督寒症最为多见。前五证分别治以补肾壮督祛寒汤、补肾壮督清热汤、补肾壮督清化汤、补肾壮督利节汤、补肾壮督燮理汤,缓解稳定证取上五方中疗效最明显的制为散剂治疗。郑显才将AS分为风寒湿痹,治以祛风除湿、散寒壮督予乌头汤加减;风湿热痹,治以祛风除湿、清热壮督,予白虎加桂枝汤加减;气血虚痹,治以壮督除痹,予圣愈汤加调和气血;肝肾虚痹,治以补肝益肾、扶正壮督通痹,予独活寄生汤加减。关彤则将该病分为风湿痹阻、寒湿痹阻型、湿热痹阻、疲血阻络、肝肾不足、气虚及血虚七种证型,分别治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乌头汤加减、白虎加人参汤加减、大黄蚊虫丸加减、肾气丸加减、防已黄蔑汤加减、当归芍药散加减。许峰等根据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特点,涉及的病位分为中枢型(骨痹)、周围型(络痹)、迁延型(顽痹),从肾论治。张思胜等将该病归为阳虚督寒、肝肾阴虚、血疲、寒湿、湿热、痰疲六种征型,分别采用右归丸合桂枝汤加减、左归丸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身痛逐淤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减、肾着汤合意该仁汤加减、四妙丸加减、桃红饮加减进行治疗。
归纳起来,辨证治疗AS大致有下面几种治疗法则,其为益肾通络法、温肾通痹法、补肾祛寒活络法、舒督通脉法、补肾强督法、调和营卫法、清热解毒法、清热祛湿通络法、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法、活血化癖法、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法、扶正化痰法、温阳补气化癖通痹法、滋肾柔肝通络法等,并采用相应的方药治疗。此外,还有中药内服外治、针灸推拿、物理、中西医结合治疗等综合疗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既可发挥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并可减轻药物毒副作用。
中医药对本病治疗具有特色和优势,既为可根据AS患者的症候、病情特点、个体差异辨证施治,体现了个体化治疗的特点;药效作用温和而持久,毒副作用较少,患者接受长程治疗的耐受性较好:中药复方通过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发挥整合调节作用,可以针对AS的多个病理环节进行整体治疗;在改善症状、增强体质、延缓病程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疗效十分显著。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缺乏严格的对照性临床和实验研究与评价,特别是与西药慢作用药对照和同类中药制剂的相互对照,从而难以对中药制剂的作用及其特点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中医辨证分型、分期与用药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客观监测指标,临床各医家多依据个人经验,结合患者体质辨证用药,重复性较差,且近期疗效观察多,远期疗效观察少;中药复方制剂缺乏化学的研究、复方药效的物质基础不明确:安全性评价缺乏规范化,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单味药物的研究虽然较为深入,但在临床应用,毒副作用不可忽视,且因缺乏中医理论为基础,不具备鲜明的中医特色,难以充分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的优势。因而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选方用药,在疗效确切的复方基础上进一步筛选有效成分,将有利于高效、低毒抗风湿中成药的开发和推广。
[1]蒋明,张奉春.风湿病诊断与诊断评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蒋明,David Y,林孝义,等.中华风湿病学.华夏出版社,2004.
[3]焦树德.“大偻”刍议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6:1-3.
[4]洪光.莫成荣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325(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