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伟 徐进康
1.1 一般资料 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我院共收治粘连性肠梗阻46例,其中男31例,女15例;年龄5~77岁,平均52岁。腹部无手术史6例,但既往曾有腹膜炎史5例,腹部有外伤史1例;腹部有手术史40例,其中消化性溃疡穿孔修补术12例,肠道手术9例,阑尾切除术9例,胃大部分切除术5例,肝胆道手术3例,盆腔手术2例。
1.2 临床表现 腹痛、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占35例,无恶心、呕吐11例,发热21例,肠型36例,腹肌紧张27例,腹部压痛40例。腹部立位片检查均有肠胀气及液平面;B超检查16例均见肠袢广泛胀气;25例胃管注入稀释水溶性造影剂泛影葡胺分别于4、8、12、24 h行腹部X线透视或X线摄片检查,以帮助确立诊断与是否手术。
1.3 诊断 根据既往曾有过腹膜炎史,外伤史,腹部手术史者出现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及排便等症状,体检发现腹部有肠梗阻体征,腹部立位片、B超显示机械性肠梗阻征象。
1.4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入院后均首先行基础疗法,包括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补液、纠正酸碱失衡及水电解质紊乱、预防感染、对症处理等。拟保守治疗者予以扩肛,开塞露润便,生理盐水、液体石腊、硫酸镁(3:2:1)低压灌肠。同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腹部情况,腹部平片。有22例(包括7例炎症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病情逐渐缓解至痊愈。本组入院后发现绞窄性肠梗阻征象而行急诊手术者3例,21例患者经保守治疗无好转而中转手术,术中发现大网膜与原切口形成带状或膜状粘连压迫小肠形成梗阻10例,肠管与腹壁或切口粘连形成锐角或固定于腹壁7例,肠管之间粘连牵扯扭折形成锐角4例,术中规范操作,保护肠管,避免医源性粘连因素,肠浆膜破损一定要缝合,肠管粗糙面,缝合处予以透明质酸钠或生物蛋白胶喷覆,减少再粘连的机会。
46例全部治愈。其中保守治疗成功22例,手术治疗24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2例,1周内出现再次梗阻3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
3.1 粘连性肠梗阻是肠粘连或腹腔内粘连带所致的肠梗阻,其发生率约占各类肠梗阻的20% ~40%,是小肠梗阻的首要原因[1]。部分病例可经保守治疗痊愈,但易复发;多数病例最终需手术治疗,有些甚至反复发作或多次手术均无法避免复发。发作时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包括腹部与全身以及辅助检查情况,选择最佳手术时机,切忌肠绞窄后才被动手术。所以要特别警惕绞窄性肠梗阻的发生。
3.2 粘连性肠梗阻转化成绞窄性肠梗阻是有一个过程的。因此,我们必须动态地观察这个过程,除了观察症状、体征,还可以借助辅助检查及早发现绞窄征象,及时手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连续动态观察腹部X线片,观察肠管平面及肠管扩张程度。若肠管液平面增多,肠管扩张逐步加重,或出现弧立胀大的肠袢且固定,则为手术指征。该方法简单、经济、易行,在基层医院应用广泛,能较客观的反映病情变化。B型超声波检查发现腹腔内液性暗区出现或急剧增加提示病情加重或绞窄性肠梗阻可能[2]。
3.3 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比较棘手,对病情较轻特别是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患者,在严密观察病情及辅助监测手段的措施下,宜采用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的原则除基础疗法之外,还可以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如大、小承气汤胃管注入或生理盐水、石腊油、硫酸镁(3:2:1)灌肠等方法,本组有22例获得成功。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绝大部分入院时并无绝对的手术指征,故应在积极保守治疗的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及体征的变化。但观察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24~48 h。对症状不减轻或反而加重眷腹痛性质由阵发性转为持续性或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眷逐步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症状者应行手术治疗。对保守治疗有一定效果,但病程较长的亚急性梗阻者,其保守治疗时间应控制在1周以内;对反复发作的粘连性肠梗阻者,虽每次保守治疗能缓解,也应积极手术治疗[3]。对绞窄性肠梗阻或反复发作的机械性肠梗阻,更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燕峰,马爱闻.B型超声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6,8:302-303.
[3]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性,中国外科专家经验文集.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