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权敏,张剑,高丽,葛颂
(遵义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内科,贵州遵义563003)
牙体牙髓实验教学水平探讨
何权敏,张剑,高丽,葛颂
(遵义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内科,贵州遵义563003)
牙体牙髓;实验;教学
口腔内科学尤其是牙体牙髓病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要求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除具备一定的临床操作能力以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总结能力,以适应培养合格口腔医师的要求。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口腔实习生发生的许多问题多为对理论知识消化掌握和动手能力不足所导致,是对临床前期暨实验室教学中的内容没有真正消化吸收,究其原因是由于口腔内科课程的变化与实验课课时的调整、生源量的大量增加与基础设备的不足、实验内容部分陈旧以及实验教学方法的单一多种等原因造成。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拒绝实习医师操作与培养口腔内科医师需要大量实践经验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如果实习同学没有掌握足够的专业技能,其动手操作的机会大大降低,这最终将导致整个医疗水平的下降,因此,只有进一步加强口腔内科实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口腔医师。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1]是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由美国教授Barrow1969年提出,是以问题为主线贯穿基础与临床,扩展横向知识,通过进行纵向综合教学,在解决临床问题中来学习理论知识,在解释各种现象的同时学习和运用理论知识。学生是PBL教学中的主体,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临床问题,引导学生去查阅资料,进行分析,互相交流、形成自己的看法,运用这种教学法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性,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理论知识的巩固有巨大的帮助。我院从2006年起在本科理论学习中引入PBL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运用PBL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口腔内科学学科的知识要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希望通过引导学生查阅课外学习资料以及运用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培养主动学习,互相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安排学生临床见习,通过典型病例来理解理论知识,学习临床诊治和操作基本方法,同时在见习中由教师设计贴近真实的“问题”,提给学生,学生根据问题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分组汇总资料并讨论,形成一致的观点和意见,由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简单的概括和总结。
口腔内科在我院已形成了三门独立的学科节,即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黏膜病学等内容,学生在接受理论课后的同时在实验室中通过亲自在仿头模上操作,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初步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与亲自动手的能力,为学生建立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模式奠定基础。通过多年的实验室实践调查,历届学生普遍反映学习任务重而训练时间不够,受实验课时间的限制,学生对所有的操作练习只能机械地模仿,不能完全达到掌握的要求,更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同时,口腔内科学尤其是牙体牙髓病学的临床操作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如果学生没有真正掌握操作技巧,必然影响后期的实习效果,最后有部分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能受到很大的影响,表现在对毕业实习怀有恐惧心理,面对病人时束手无策,没有自信心[2]。传统的口腔内科实验教学方式就是老师示教以后由学生完成自己的操作,这导致学生主观能动性较差,只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真正了然于胸。如果只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开放,或者简单地针对某一项项目进行训练,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达不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带教和实验室教学经验,认为在口腔内科学实验课中引入PBL教学和进行适当的实验室开放,两者有机的结合,既保障了学生操作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又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牙体牙髓病学是一门操作性、独立性极强的学科,要求医师独立完成操作,而其检查的指标不能完全明确,例如根管治疗术,是临床中牙髓病及根尖周病常用的治疗手段,既涉及根管工作长度测量、根管填充方法等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又涉及到具体的临床操作,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经验,难以理解这些原理和适应症,在临床操作中就畏首畏脚,而由于操作范区域狭小和隐蔽,诊治疗效不明确。对此,我们根据实验课内容事先为学生设计了“问题”:什么是根管治疗术?根管治疗术的适应症是什么?牙体开髓的部位?根管预备的方法及其应用,治疗效果如何评价等。在实验课开课的前一周,在专任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室开放,由学生自行分小组按照问题及教科书的要求,查阅相关资料后,进行仿头模操作,由学生边进行操作,边进行讨论,进行思考,从而在实践中融会贯通理论知识,同时也总结经验,提出问题。最后汇总问题并在全体学生中进行讨论,教师仅仅给予指导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论和错误观点,这样在实验课正式开课前学生对实验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端正学习态度,让学生感到理论学习有的放矢,学以致用,将枯燥的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实验课开始后用半小时~1小时由教师进行简单的讲解,提出实验的要求和目的,讲明实验的重点、难点、注意事项及需要改动的内容等,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全力投入到实验中去,仔细做好实验每一步,分析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做好巡视辅导工作,在实验课结束前半小时由教师对学生操作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实验结束前做简要的解答、总结。而学生在实验室开放时间里再次可以进行仿头模操作,纠正错误,寻找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手段,这样学生的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学习积极性更加高涨,有利于他们的主动学习。
通过牙体牙髓病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实践,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取得良好的成果,使学生的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为以后的临床实习打下了基础,这在我科近几年输送到临床实习医院的高度评价中得到了肯定。当然,实验教学改革中需要改进、改善或者需要提高的问题还较多。例如,增开综合性实验,开放实验室或者延长实验时间的同时如何考虑降低成本,提高教学效率,如何量化教学效果及如何提高实验教师的综合水平等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改进,这些问题必然会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步得到解决,只有坚持在实践中改革,我们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实用型口腔医学人才。
[1]Barrow HS.A taxonom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s[M].Med Educ,1986.481-486.
[2]王树芝,阙国鹰,米大丽,等.口腔实验室开放式教学研究初步探讨[J].中国医学工程,2007,15:621-622.
R78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0-2715(2010)02-0196-02
201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