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芬,闫廷容,周家梅,曾莉,吴晓燕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胸心血管外科,贵州遵义563003)
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是由于胚胎期构成左右心房间隔的有关组织发育不全(原发房间隔在发育过程中停止生长和继发房间隔发育障碍),遗留缺损造成血流可相通的先天性畸形,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变,占先天性心脏病中10﹪~15﹪[1]。传统的手术治疗是胸部前正中切口心内直视修补。右开胸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与传统手术相比,手术切口小,无骨骼损伤、创伤小、恢复快,手术后疼痛较轻,且符合美容要求。我院从2007年5月开展该项微创手术以来,至2009年2月成功治疗了33例。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7年5月至2009年2月对33例房间隔缺损患者施行了右开胸手术,其中男12例,女21例,年龄最大35岁1例,最小1岁1例,平均年龄7.17岁,根据心脏彩超确诊为房间隔缺损,其缺口大小为:最小2mm×4 mm,最大为30mm×35 mm,本组病例中10例无临床表现,23例自幼易感冒,临床表现反复呼吸道感染。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左侧卧位,右外侧切口经第三或第四肋间入胸,膈神经前方切开并悬吊心包,全身肝素化,分别行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排气,接机,转流,建立体外循环,降温,阻断升主动脉,根部灌注冷停搏液,心脏停跳后切开右房,探查房间隔缺损类型,根据缺口大小行直接缝合或补片修补,修补完后复温,开放升主动脉,心脏自动复跳,再次观察房缺无残余分流。用5/0 Prolene线连续缝合右房切口,开放上、下腔静脉,并行循环。继续复温;复温至37℃、循环稳定、心电图正常后,停机,分别拔下腔静脉和上腔静脉插管及主动脉灌注管。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拔升主动脉插管,仔细止血,ACT恢复到术前水平后,缝合部分心包,右胸膜腔置引流管一枚,分层关胸后送回重症监护室。
2.1 维持循环稳定
2.1.1 维护左心功能,防止发生肺水肿:掌握输液速度,切忌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
2.1.2 血压的监测 术后血压的控制应结合术前患者的血压,保持术前的低限水平,并遵医嘱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来控制血压,由微量泵持续匀速静脉泵入,在更换此类药物时,循环未稳定者需泵对泵更换,避免人为因素使血压波动过大,从而影响患者的恢复。2.1.3 中心静脉压的监测 术后维持CVP在一定范围内,保证心脏有足够的排血量,维持在8~12cm H2O,防止过高或过低,并根据其变化来判定是血容量不足还是心功能不全,并要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2.1.4 心率、心律的监测 持续心电监测,严密观察有无心律失常,房间隔修补术后常会发生房颤、房室传导阻滞、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等,应严密观察心电图变化,必要时作床旁心电图。
2.1.5 体温的监测 这里指持续肛温监测。术后体温大多会上升,我科常对T>37.5℃者,成人或较大患儿用冰袋物理降温来控制体温继续上升,因为高温使心率加快,增加了心肌耗氧量;对于婴幼儿体表面积小,用冰袋降温易影响循环功能,也不宜用酒精擦浴四肢,可采用药物降温[2]。对于体温不升者,则要作好保暖措施。本组病例中有11例术后当天体温最高达38.5℃,经药物和物理降温后,术后第二天体温正常。
2.1.6 对周围循环功能的观察 注意皮肤的颜色、温度、湿度,术后最初大多患者四肢末稍冰凉,作好保暖措施,可加被或热水袋,应用热水袋时特别注意防止汤伤。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2.2.1 由于该手术创伤小,使用呼吸机时间较一般病人短,术后患者意识清楚、肌力良好、血气分析正常可拔除气管插管,在我科术后平均2~4h拔管。本组中有3例在手术室拔除气管插管后回病房,其余30例带气管插管回病房,所以带管期间的护理仍很重要。首先检查气管插管是否在位通畅,准确测量气管插管暴露端的长度,并再固定一次外套管,其松紧度以仅容小手指为宜,作好记录和交接班。
2.2.2 带管期间要定时膨肺吸痰,根据听诊肺部情况而定。吸痰时主张两人操作,一人膨肺,一人吸痰,且动作一定要轻柔,并注意无菌操作,且吸痰管直径不应超过气管插管直径的1/2。如果痰液粘稠不易吸出,在吸痰前先向气管内滴入预先配好的湿化水,呼吸道的充分湿化对气管、支气管粘膜具有保护作用。吸痰后如SPO2低于90%可按呼吸机的纯氧键,防止吸痰过程中引起急性缺氧。
2.2.3 拔管后定时作雾化,胸部体疗,协助咳嗽排痰,该手术切口避免了患者因顾忌胸骨切开疼痛而惧怕咳嗽,减轻了其顾虑,所以向患者耐心解释,鼓励有效地咳嗽咳痰,大部分患者能够配合。
2.2.4 遵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防止肺部感染。本组病例中无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
2.3 胸腔引流管的护理
2.3.1 胸腔引流液的量、颜色提示了有无活动性出血,所以要严密观察,并间断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察看水封瓶有无水柱波动。
2.3.2 该手术切口损伤小,引流量明显比前正中切口少,但仍要严密观察,如果持续出血超过2ml/kg﹒h或引流液突然停止,应及时通知医生,看是否有无活动性出血或心包填塞。
2.3.3 观察引流管口敷料是否干燥,若有渗血及时通知医生更换。
2.3.4 扪及引流管口周围有无皮下气肿,如有,应严密观察其扩散面积,并随时向医生汇报,及时处理。2.4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肾功能的监测
2.4.1 术后半小时常规查血气分析,看有无电解质及酸碱失衡,尤其血钾监测非常重要,高钾或低钾都要及时处理,我们自己要学会血气分析及时通知医生。
2.4.2 尿量的观察也很重要,术后1~2日内测尿量每小时一次,要求大于1ml/kg﹒h,如尿少,在排除血容量不足的情况后,遵医嘱应用利尿剂。
2.5 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护理
2.5.1 术后早期持续镇静,我科常用芬太尼+仙林静脉泵入,降低患儿对气管内吸痰等刺激的反应。
2.5.2 术后延长呼吸机辅助时间,吸入氧浓度先设为100%,之后依据血气分析的结果来调整。
2.5.3 调整呼吸机参数,可适当增加呼气末正压(PEEP),常设定PEEP的压力为4cm H2O增加功能残气量,防止肺泡萎陷;维持一定的过度通气,使之处于碱血症状态以降低肺循环阻力,一般保持PaCO2在30~35mmHg之间或PH在7.50~7.60之间,动脉血氧分压维持在80~100mmHg。
2.5.4 遵医嘱应用前列腺素E1静脉泵入,以缓解肺血管痉挛,改善通气。本组33例患者中术前合并有肺动脉高压者2例,经过上述处理,术后均完全得到改善。
2.6 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
2.6.1 急性左心衰 其护理重点就是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限制液体入量,尤其对于年龄大,房缺大者要注意监测左心功能。
2.6.2 低心排综合征 该并发症常见于心功能差,年龄较大或者有肺动脉高压者,对于大房缺我们一定要警惕,控制心衰,改善心功能。
2.6.3 心律失常 这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密观察有无房颤、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结性心律、房室脱节和房室传导阻滞等,如有发生,通知医生,对症处理。
2.6.4 残余分流 小的残余分流不影响血流动力血,可不予处理,如果分流大,则需行二次手术矫正[3]。
本组33例病例中,无1例并发症发生。
2.7 心理护理 术前配合医生告知患者及家属该手术方式,要有同情心和耐心,鼓励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该病小儿患者居多,所以告之患儿手术切口小,恢复快,消除其恐惧心理,提高其对医护人员及治疗的信任度,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可早日康复出院。必要的心理治疗能使药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术后的心理护理也很重要。尤其是病人清醒后,带有气管插管,不能说话,患者表现烦躁不安,我们可握其手,告知病人:“你手术已做完了,手术很成功,现在已在监护室,有医生,护士在你身边,你放心休息……”;如是小儿,我们一方面要做好保护性安全措施,一方面耐心讲解,抚摸其头部,使其配合治疗和护理。
经过精心的护理,本组33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无1例感染。其中有2例术前合并肺动脉高压,心脏彩超示左向右分流,术后均得以改善。33例患者出院后1mo来我院门诊复查,听诊原有的心脏杂音消失,心脏彩超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无残余分流。
传统的手术方式需要劈开胸骨,手术结束时用钢丝合拢固定胸骨,这种切口不仅易发生愈合不良,伤口易裂开,甚至胸骨畸形,钢丝需终生遗留在胸骨,而且手术切口大,给病人的美观、社会与心理带来了严重不良影响。与传统手术相比,右开胸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损伤小,因为该切口不需劈开胸骨,保持了胸膜腔的完整性,术后疼痛较轻[4],病人容易接受,尤其对于女病人,很乐意接受该种手术方式,其外形既美观,又能达到前正中切口同样的治疗效果,病人容易配合。在护理中,我深深体会到呼吸道和引流管的护理比前正中开胸者要容易管理。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优点对护理技能要有更高的要求,高质量的护理既保证了治疗的安全性,增加治疗成功率,又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这是我们医护人员及病人与家嘱共同期望的目标。
[1]麻日虎,郭光伟.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基因研究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2008,37(4):295-297.
[2]汪小华,惠杰.心血管护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98.
[3]徐宏耀,吴信.心脏外科监护[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5.
[4]郭加强,吴清玉.心脏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