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跃权,杨 蓉
(贵州省安顺市贵航集团302医院MRI室,贵州安顺561000)
笔者搜集我院自2008年4月至2010年2月期间,利用低场强磁共振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肿瘤45例,对其低场强MRI图像分析总结,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本组45例病人中,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15~72岁,平均38岁,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低场永磁型Signa EXCITE 0.2T磁共振扫描仪,采用体部线圈,T1FSE-XL/90(TR:380ms,TE:17ms),T2FRFSEXL(TR:2520ms,TE:123ms)。常规进行矢状位,冠状位及横断位扫描,部分加脂肪抑制FSEIR序列扫描;层厚5mm,所有病例平扫后经静脉注射国产Gd-DTPA增强扫描。
本组45例椎管肿瘤中发生于颈椎椎管10例,胸段28例,腰段7例。全部病例平扫T2WI均显示高信号影。T1WI扫描显示21例呈等信号,17例为中等稍低信号,7例呈囊性低信号。增强扫描显示10例显著强化,15例为中度强化,6例为轻微强化,14例无明显强化。其中肿瘤为髓内肿瘤7例均诊断胶质瘤,髓外硬膜下肿瘤24例(其中神经鞘膜瘤11例,神经纤维瘤3例,脊膜瘤3例,肠源性囊肿3例,蛛网膜囊肿4例);硬膜外肿瘤14例(其中神经纤维瘤3例,转移瘤11 例)。
椎管内肿瘤是指生长于脊髓本身或椎管内其他结构(如神经根、脊膜、脂肪组织及血管等的原发和转移性肿瘤的统称。临床上根据肿瘤与脊髓、硬脊膜的关系,常常将椎管内肿瘤分为髓内、髓外硬膜下和硬膜外三大类)[1]。
椎管肿瘤的影像诊断价值,首先要明确肿瘤是否存在,其次要判断肿瘤是位于硬膜下还是硬膜外,是髓内还是髓外肿瘤,以及明确肿瘤性质,这些对临床诊断及治疗以及其预后均有重要价值。本组所有病例中,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改变,十分易于发现病变。当MRI影像显示病灶与脊髓不能分开,受累脊髓外形增粗肿胀,肿瘤与正常脊髓分界不清,常见偏心性小而不规则的瘤内坏死灶,往往提示病灶位于髓内肿瘤。当病灶压迫脊髓移位及其与脊髓间可见菲薄线性软脊膜低信号则显示位于髓外硬膜下;当病灶压迫脊髓且与其间隔可见线条形硬脊膜低信号,则可明确病灶位于硬膜外,本组病例MRI成像定位准确率为95%.
髓内肿瘤主要是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少突神经胶质瘤、血管母细胞瘤等,其中又以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最为常见,椎管内血管母细胞瘤较为少见。本组7例髓内肿瘤中5例为星形胶质瘤,2例为室管膜瘤。髓内星形细胞瘤以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MR表现为受累脊髓节段呈弥漫性增粗肿胀改变,病灶边界模糊不清,肿瘤常有坏死、出血或囊变,肿瘤头端或尾端可以合并脊髓空洞改变。在T1加权像往往呈等或稍低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当肿瘤中合并出血、坏死或囊样变时MRI增强检查显示不均匀强化而肿瘤实质部分则有明显强化改变。
室管膜瘤MRI主要表现为肿瘤所在部位脊髓梭形膨胀增粗,实质性部位T1WI呈中等信号,但其信号强度低于脊髓实质,在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均显示肿瘤实质部分显著强化,肿瘤可因内部出血、囊变而强化不均匀,发生种植性转移及形成脊髓空洞是室管膜瘤较为特征性改变。根据文献报道,室管膜瘤有45%并有脊髓(继发性)空洞[2]。本组2例室管膜瘤病例中,1例合并远处种植性转移,1例合并脊髓空洞改变,表现较为典型。
髓外硬膜下肿瘤常见于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脊膜瘤,少见者有肠源性囊肿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可见脊髓受压移位,病灶侧蛛网膜下腔增宽,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常累及椎间孔,呈“哑铃状”生长。椎旁可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肿瘤常合并囊变和出血坏死灶。本组11例神经鞘瘤,T1WI扫描6例显示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5例为稍低信号;3例神经纤维瘤T1WI呈等信号,增强扫描均呈明显高信号强化改变。脊膜瘤血液供应丰富,宽基底,本组3例中T1WI均呈等信号,增强扫描均呈显著强化,宽基底附着于硬膜上,形态典型。本组有3例肠源性囊肿,其中颈段1例,腰段2例。肠源性囊肿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内胚叶发育障碍有关[3]。椎管内蛛网膜囊肿可位于髓外硬膜下及硬膜外腔,根据其发病部位及是否与蛛网膜下腔相通分别被称为蛛网膜囊肿、脊膜囊肿、蛛网膜疝等[4]。由于二者MRI平扫均显示边界清楚呈类似脑脊液样信号影,增强扫描无强化改变,影像缺乏特征性,因此MRI影像检查鉴别诊断较困难。
硬膜外肿瘤中,以转移瘤、神经纤维瘤、淋巴瘤多见。本组14例转移瘤中,食道癌1例,肾癌2例,胰腺癌3例,肺癌8例,其中以肺癌最为常见,同时合并脊柱多个椎体、附件骨质破坏。增强扫描后4例有轻度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8例有明显强化呈结节样高信号影。
随着近些年低场强MRI技术的进步,图象质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检查时间大为缩短,低场强MRI检查同样具备多方位,多参数成像以及清楚显示丰富的软组织解剖层次的能力;对于椎管内肿瘤的影像诊断,磁共振检查同样能够取得良好检查效果,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对于临床怀疑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患者有重要价值,有条件患者应列为首选检查方法。
[1]孟俊非,梁碧玲.临床MRI诊断学[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374.
[2]高元桂,蔡幼铨,蔡祖龙.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332.
[3]徐安辉,王承缘,夏黎明.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MRI诊断与临床[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5(11):1011.
[4]谭利华,彭述平.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影像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