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建中,周晓莉,付 鸿,李靖靖
(1.中州大学化工食品学院;2.中州大学实验管理中心,郑州 450044)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已在并将进一步在培养专门人才、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任务中,肩负重要使命。从 2002年起,教育部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连续召开了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大会。经过三次大会的凝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被各界高度认同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定位和必由之路[1-4]。
产学研结合既是一个老命题,又是一个新命题。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更有许多有待深入研究和实践的新内容。尤其是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受到更广泛的关注[5-6]。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所尝试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有以下九种:“2+1”模式、“学工交替 ”模式、“全方位合作 ”教育模式、“实训 -科研 -就业 ”模式、“双定生 ”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及“订单式”培养模式[7-8]。
本课题组结合我校的实际,对我校化工学科相关专业在校生进行“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现将我们的做法总结如下。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单位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培养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对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形象说法,也是最为典型的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形式之一。其基本要素包括“订单”(合作培养协议)、培养计划、运行机制、工学交替、顶岗工作、就业等。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强调“订单”在其中的关键表征作用,其实质就是通过校企双方签订合作“订单”,密切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实现生产、教学、科研三者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问题,直接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订单式”培养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了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三赢”。
1.2.1 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订单”
“订单”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校企双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约定双方的委托培养关系,明确双方的法定义务和责任,学校保证企业急需的人才得到培养,企业保证录用合格的人才。
1.2.2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学校和企业应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企业及学生的需求、高职教育的规律,共同制定适合三方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作为“订单”的细化和具体化。
1.2.3 利用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根据“订单”的约定,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种合作、互利的关系。为保证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企业必须全方位、深层次的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仅要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拟定,还要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整个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才的培养符合企业岗位的需求。校企双方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条件,投入相应的人、财、物,提供相应的教育教学设施、仪器设备作为必要的支撑。因此,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更能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
1.2.4 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
由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出发点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急需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校企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为了使企业获得合格的人才,必须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
1.2.5 企业按照协议约定,落实学生就业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校培养出的人才让社会接受,学以致用,为社会服务。因此,在“订单”教育完成后,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订单”的约定,安排合格的毕业生到企业工作,落实学生就业。
企业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直接的用人场所,企业的需求与支撑是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条件。因此,只有当社会上出现大批企业具有迫切的用人需求并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做强、做大。同时,企业必须具备为学校提供包括资金、技术、设备、实习实训场所等在内的各种必要支持的实力,“订单式”人才培养才能得以实现。
在教育市场上,能够取得企业的人才“订单”,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对于无行业依托的学校来说,办学特色、专业实力及社会声誉是赢得“订单”的根本条件。专业实力强的学校,师资充足、教学计划合理、教学设施完备、专业拓展能力强,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这样的学校,容易引起企业的关注,从而有可能实现产学合作。
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迅速适应岗位,为企业创造价值,是企业愿意接受订单的重要前提。校内外实训基地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因此,校内要有完善的仿真实训基地,校外要有全方位的实训网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动手能力强、有企业意识、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教学硬件满足后,还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精通理论,还要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实际指导、带领学生进行技能学习。双师型教师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订单式”培养无疑要以企业的“订单”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因此,其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是经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认可的。应根据“订单”的要求,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课程安排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适应企业岗位的需要。
“订单式”培养是一种针对性较强的教育模式,需要开发和编写适用的教材。学校的教材体系从内容到形式都应适合“订单式”培养的要求。基础课教材的选用以够用为度,专业课教材以“订单”所需的内容选用,以保证学生学到需要的知识。
“一教双证”即学生在毕业时,除获得学历证书外,还必须获得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这种教育模式是结合“订单”的要求,将职业教育的内容融入教学中,设计出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考评体系所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
自本课题下达以来,本课题组在我校化工食品学院在校生中开展了“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我们具体的做法如下:
3.1.1 学校的办学定位
中州大学是 198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建校以来,我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立足郑州,面向河南,辐射全国,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努力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途径,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为谋求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学校积极探索新的办学途径和教育教学模式,鼓励各教学单位,开拓创新,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为此,本课题组选择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来实践产学研的结合。
3.1.2 我院的专业优势
化工食品学院始建于 1988年,已有 20多年的历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有行政管理岗位的佼佼者,有生产一线的知名专家,也有著名的企业家,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声誉。现开设有生物工程、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煤化工、环境监测等与我省、我市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专业。在培养过程中,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实训设备的购置,所培养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强,深得用人单位的好评。这些,为我们赢得“订单”提供了保证。
3.1.3 建立专业学术指导委员会
为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我院成立了包括我院教师及企业代表参加的专业学术指导委员会。
3.1.4市场调研
前期,我们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本课题组调研的企业:郑州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上海美林康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开封晋开化工有限公司、河南神马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市竣成化工有限公司、笑脸食品厂、河南天一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郑州安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汇源集团开封有限公司、河南三色鸽食品有限公司等。我们走访了省内外高职院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学习了这些院校在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的先进经验,了解了存在的问题。我们探索了“订单式”培养的可行性,并建立了企业人才需求的信息网络。
3.1.5 确定合作企业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企业的信誉度、行业前景等方面进行了评价,确定可以合作的企业。目前,与我们合作“订单式”培养的企业有:开封晋开化工有限公司、河南神马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市竣成化工有限公司等。
3.1.6 签订合作协议书
在对企业进行综合评定并确立合作意向后,通过充分协商,学校与企业正式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书。协议书对学校为企业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培养时间等作出规定,还要就合作的形式作具体的说明,规定校企双方责、权、利及合作目标,从而从法律上保障“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例如,我校与开封晋开化工有限公司签订的协议中包括以下内容:学校提供教学场地,完成理论课教学;公司提供实习场地,并派专家承担实践课的教学;共同开发人才培养计划;学生毕业优先为公司录用或推荐至客户单位;每年为企业培养 50名左右合格的企业所需人才。
在专业学术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规定了培养目标、培训对象、学习时间、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等。核定教学时间为三年,按照“文化基础平台 +专业技术基础平台 +职业选项模块”的方式设置课程,并组织教学。其中,前 4个学期进行“文化基础平台 +专业技术基础平台”的教学,完成学生文化素质和专业基础的培养,主要由学校教师来实施教学;第 5学期进行“职业选项模块”的教学;最后一学期在公司完成特殊需求的培训并顶岗实习,由公司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教学指导。
3.3.1 学生选拔
为保证培养顺利进行,提高生源质量,采取学生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原则,企业在学校推荐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二次选拔,确保培养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3.3.2 确保师资
精心选派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际操作经验的教师授课。对于新开发的课程,直接从专业学术指导委员会聘请专家授课。
3.3.3 课程设置
按照培养计划的要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草拟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公司依据企业岗位需求派专人对教学计划、教师的授课内容与课时安排进行审定,并对主干课程教学课时的安排、选用的教材、讲授的重点等提出具体修改意见,使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既能符合学生毕业的一般要求,又能满足公司的特殊要求。校企双方认可后,再严格据此组织教学。
3.3.4 组织教学
为保证培养质量,针对不同的专业及学生的现状,分别组织教学。校企双方为教学计划的实施提供一切便利条件,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在学院和企业交替完成所有课程的教学,并在公司进行相关的实践测试。
3.3.5 顶岗工作
为使学生尽快融入企业环境,缩短由学生转化为企业人的适应时间,培养中,应特别强调顶岗工作这一环节。由公司提供实际工作岗位,让学生顶岗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学习职业技能,接受企业的文化熏陶,同时,公司给学生适当的报酬,并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评价,反馈给学校。
3.3.6 教学评估
为使人才培养更贴近企业的实际需要,企业要参与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估。
为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真实情况,培养中,对学生的考核采取边教学边实践边考核的方法,由公司出面组织任课教师出题,对学生进行理论考试,实践考核则在实践过程中完成。学生毕业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如化学检验工职业资格证等。通过多项考核后,企业择优录取合格毕业生进入企业。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产学研结合的高级形式。通过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岗位针对性和适应能力强,能够缩短或者消除岗位适应期,实现学校和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对学校而言,该模式利于专业和学科建设,使办学更贴近市场,减少办学的盲目性,最大程度的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毋庸讳言,也有一些问题困扰并将长期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其中主要的有三个: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就业水平。
办学条件:主要是指高职院校相当程度上都存在着经费不足、办学场地不足,尤其是针对职业教育特点急需的校内外实训场地不足的困难。
育人模式: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员的类型、水平、质量与社会需求规格的匹配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比较匮乏,特别是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目标并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还没有全面推广。
就业水平: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都普遍面临的问题,高等职业院校存在这个问题,学术型高等院校也存在这个问题,同时,受我国的国情、发展政策和传统观念的复合影响,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难度更大。
从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和中国近年来的实践探索都有力地证明了,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能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因此,“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表现为:由于受“订单”的约束,学校在培养人才时,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多种职业技能和转岗能力,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上的狭窄和单一,影响其进一步深造和发展;同时,会使学校在教学建设和培养手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短期性,影响教育资源效益的全面提升。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最大程度的解决上述问题是我们课题组的努力方向。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产学研结合的高级形式。通过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岗位针对性和适应能力强,能够缩短或者消除岗位适应期,实现学校和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对学校而言,该模式利于专业和学科建设,使办学更贴近市场,减少办学的盲目性,最大程度的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结合我校的实际,在我校化工食品学院在校生中开展了“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
[1]卢红学.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5).
[2]段志坚,马仲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论的思考 [J].职教论坛,2008(6).
[3]刘洪一,李建求.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23-228.
[4]阮艺华.关于创建一流职业大学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5]曹根基,蒋庆斌.以行业协会为桥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6]刘红.高校产学研结合实践中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3(3).
[7]许伟.国外产学研结合模式发展状况及启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
[8]郝秀凯.天津市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实践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