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霞,陈学荣
(1.天津市长征医院,天津30120;2.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100083)
陈学荣教授研究中医数十载,在中西医结合方面造诣较深,其临床经验丰富,治疗各种疾病疗效甚佳,现将陈教授治疗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的辨证思想总结如下。
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在中医文献中尚无明确的记载,根据本病在早期以四肢近端肌肉酸痛、压痛和无力为特征,应归于痹症的范畴。《素问·长刺节论篇》中曾有“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之说。《素问·痹论》曰:“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脾痹者,四肢懈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认为肌痹的基本特征是全身肌肉疼痛,肌痹不愈,又感受了邪气,病邪就会侵犯脾脏,引起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涎汁,胸膈上塞满感。当咽喉、食管、肋间肌及括约肌受累时出现发音、吞咽及呼吸困难等证时与脾痹相似。《诸病源候论》认为痹证的病因是:“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致合而成痹。此由血气虚弱,若受风寒湿毒,气血并行肌腠。邪气盛,正气少,故血气涩,涩则痹,虚则弱,故令痹弱也”[1]。
皮肌炎后期以肌肉萎缩无力为主,类同痿证,《素问·痿论篇》有:“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痹,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伤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五脏使人痿”等记载[1],指出其发病根本在五脏虚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痿叙述》:“若随情妄动,喜怒不节,劳佚兼并,致内脏精气耗损,荣为失度,发为寒热,……筋骨肌肉痿弱,无力以运动,故致痿躄”[1]。指出劳累过度或过逸,伤及脾肾,气血亏虚,或外邪侵入,或内生痰浊,而成痹成痿。因此本病属于中医痿、痹证的范畴。
根据以上中医理论陈学荣教授认为本病在发病早期,外感风、热、寒之邪,与湿相并,相织为患。患者多素体阳盛或阴虚有热,感受外邪之后热无所化,或因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邪留经络、肌肤、关节,郁而热盛,以致出现皮肤红斑、发热等,进而形成热痹。病久由经络伤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侯,其中以心痹较为常见。外感湿热毒邪,高热不退,或病后余热燔灼伤津耗气,皆令“肺热叶焦”不能布送津液以润泽五脏,遂致四肢筋脉失养,痿弱不用。湿热之邪浸淫,使营卫运行受阻,郁久生热,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失润而弛纵不收,成为痿证。脾胃为后天之本,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成虚,中气受损,则受纳、运化、输布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力濡养五脏,运行血气,以致筋骨失养、关节不利,肌肉瘦削、从而肢体痿弱不用。素来肾虚,或因房色太过,精损难复,或老役操劳无度,阴精亏损,导致肾中水亏火旺,筋脉失其营养,而产生痿证。久病阴阳气血失调,脏气受损,出现脾肾两虚或阳虚血瘀之证。
2.1 急性活动期
2.1.1 热毒炽盛证 证见肌肤瘀热、皮红肌痛、发热、脉数、舌绛苔黄。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养阴。方用清营解毒汤或清瘟败毒饮;清营解毒汤加减:生玳瑁10g,金银花30g,连翘15g,牡丹皮12g,生地15g,赤芍 10g,白茅根 30g,薏苡仁 30g,赤茯苓 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清瘟败毒饮加减:板蓝根、炒黄芩、炒牛蒡子各10g,生地、玄参、花粉、石斛各10g,炒黄连、连翘、焦山栀、炒丹皮各6g,赤芍6g,紫草15g,绿豆衣15g。
2.1.2 湿热郁结型证 见不规则发热,倦怠乏力,纳呆,皮肤红肿、疼痛,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方用茵陈蒿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茵陈 30g,山栀子 10g,大黄(后下)10g,黄柏 10g,萆薢15g,薏苡仁 15g,泽泻 10g。
2.2 亚急性期
2.2.1 肺热伤津证 发热,皮疹,肢体软弱无力,咳嗽,咽干,心烦,口渴,尿短赤,便干结,苔薄黄,脉细数。治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加减:桑叶 3g,生石膏 30g,沙参 10g,麻仁 10g,阿胶烊化10g,杏仁 10g,麦冬 10g,枇杷叶 10g,甘草 3g。
2.2.2 脾虚湿热证 肌肤微肿酸痛,肢体萎软乏力,面色萎黄,发热,胸脘疲渴,饮食减少,大便溏薄,小便黄少;苔薄黄腻,脉滑数。治以健脾益胃,清热利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合二妙散加减:党参30g,白术 15g,苍术 10g,茯苓 30g,黄柏 15g,甘草 6g。
2.3 慢性期
2.3.1 气阴两虚证 证见肌肤红斑,酸痛,四肢痿软无力,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益气养阴。方用益气养阴方加减:黄芪30g,党参 30g,龟板 15g,麦冬15g,北沙参 15g。
2.3.2 气虚血亏证 证见皮肤肌肉萎缩,消瘦,乏力,心悸,自汗,舌淡苔薄,脉细弱。治以养血益气。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5g,白芍 10g,熟地黄 15g,党参 30g,白术 15g,茯苓15g,肉桂 10g,甘草 6g。
2.3.3 肝肾阴虚证 证见肢体痿软乏力,肌肉萎缩,吞咽困难,舌红嫩苔少,脉细。治以补肝益肾,滋阴清热。方用虎潜丸加减:熟地黄、锁阳、枸杞子、牛膝、鹿衔草、知母、黄柏、龟版、白芍、干姜、陈皮。
2.3.4 脾肾阳虚型 证见皮损暗红,肌肉酸痛或萎缩,雷诺氏证,苔薄质淡胖,脉沉细濡缓。治以温补脾肾、温阳通络。方药:黄芪30g,党参10g,白术10g,怀山药 15g,茯苓 12g,丹参 10g,鸡血藤 30g,鬼箭羽 15g,乌梢蛇 6g,秦艽 10g,桂枝 15g,仙灵脾10g,鹿角胶 10g。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是以皮肤、肌肉及小血管炎症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疾病。肌肉的病变因发炎及变性所致,可出现疼痛和无力的症状,皮肤可见红斑、肿胀及色素沉着,常伴有关节、心肌等内脏损害。
陈学荣教授研究本病多年,结合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因有六淫侵袭、七情内伤、饮食劳逸、五脏俱损等,早期多由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素体阳盛阴虚,热从中生,日久毒热内生,而致全身皮肤红斑赤痛、肌肤酸痛无力、触痛明显、身热、口干、咽痛,此时热邪为发病的基本病理因素。另外脾肺气虚是发病的必要条件,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肌肉四肢无力充养,脾运失司,湿浊内生,湿性粘滞,则肌肉酸困无力,久不易除去。肺主气,司皮毛,肺气虚则腠理疏,无力御邪,外邪易于入侵,与内邪相合为病。病久阴阳气血失调,脏气受损,出现气血亏损,气阴两虚等证。
因此本病在治疗上,急性期以祛邪为主,或除湿热、或清肺热,热重者可加用人工牛黄,高热不退常加用羚羊角粉或犀角粉;亚急性和慢性期多见虚证,耗气伤阴,或阴阳五脏俱损,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以及脏腑、气血、阴阳辨证分析,或补脾胃、清胃火、去湿热;或补益肝肾、益气养血、以滋养五脏,或清内热、滋肾阴达金水相生,滋润五脏之效,可酌情重用党参、白术、茯苓、黄芪等品,再根据不同的证型予以辨证论治。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265-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