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010-08-15 00:43孙浩冉
中州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办学院校职业

孙浩冉,姚 虹,孙 淼

(1.中州大学化工食品学院,郑州 450044;2.南阳农业学校,河南南阳 473000)

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次在法律层面上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上世纪 80年代,这一时期成立的职业大学标志着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诞生,这些学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部分升格为本科院校,只有少部分仍坚持高职教育,其中有 5所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和第二批示范性建设院校,占立项院校总数的 7.14%;二是上世纪 90年代中期,伴随着一批地方高职院校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新的探索期,这一时期的学校有 6所被确立为示范性建设院校,占总数的 8.57%;三是上世纪 90年代末至 21世纪初,即国家实行高校扩招政策的前后四年,是我国高职教育跨跃式发展期,期间新成立了一大批高职院校,53所示范性建设院校就是在这一时期成立的;四是 2002年以后,随着高职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但扩张的速度较前一时期已有所减缓,发展的重心也由前一阶段的规模扩张逐步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这一时期的学校有 6所入选示范性建设计划[1]。短短三十年间,全国高职招生人数从 43万增加到 237.43万,在校生人数从 117万增加到 595.65万,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 53%和在校学生总数的 44.65%,全国 1731所普通高校中,高职、高专 1047所,占 60.49%[2]。可以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快速蓬勃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发展期短,底子薄,经验不足,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社会认可度不高,毕业生社会地位低

一方面来自自身认识上的不足,部分学校的决策者呆板的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不过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岗位技能是唯一的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即蓝领工人,去工厂、下车间,干体力活,没技术含量;另一方面曾经存在的不迁户口、不发派遣证、高收费等“歧视性”政策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们心中对高职教育的偏见,即无论现在高职毕业生再好找工作,待遇再高,也是“二等教育”,是普通本科之外无奈的选择,直接导致许多基础较好、素质不错的学生不愿报考高职院校,致使高职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发展目标的偏失

部分高职院校的决策者认为高职教育应以升格为普通高校为发展目标,并且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把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专业建设、包括教材的选用及教学方法生拉硬套过来,久而久之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发展方向,误把高职教育办成“本科的压缩饼干”,陷入既不是普通本科又不像高职院校的尴尬境地[3]。

(三)教育资源的浪费

近年来,我国各个高校连年扩招,使得办学硬件设施日趋紧张,多数学校的教学、实验、实训、科研及其配套施舍全面紧张,有的甚至严重短缺。与此同时,图书资料、仪器设施、校舍等固定资产的利用率普遍较低,同时由于管理不到位,多校区办学、重复购置、部分院校搞大而全,无法实现资源共享,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一些专业设置不合理,或缺乏竞争力,或招生规模不符合实际,使学生毕业后难以人尽其才,造成人才培养的浪费。

(四)与用人单位缺乏横向互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入,我国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调整的压力越来越大,使得技术性、技能型人才缺口也凸显出来,高职教育本应担负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担,然而由于观念和体制上的原因,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仍关着门办学,能开什么专业就开什么专业,忽视社会需要和人才市场的变化,制定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要求有很大差距,课程设置与实际生产活动联系也不够紧密。反过来,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也不高,甚至一些企业片面追求低成本,在社会上招收未经培训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也损害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五)缺乏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所谓的“双师型”教师,指既能传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专业实践教学,其既是理论教师又是实训教师。但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扩招下,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明显不足,“双师型”教师匮乏,基础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不足,一专多能教师更是缺乏。虽然近年来各地高职院校陆续充实了一批高学历青年教师,但由于他们大多刚走出校门普遍缺乏生产一线的实践工作经验,成长起来又需时日;同时企业里的优秀高级技师受到各种人事制度的限制而很难补充进来,因此短期内形成缺乏足够过硬的“双师型”教师的局面。

三、针对上述问题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应注意舆论导向作用,在社会上建立起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职业教育氛围,并缩小职业间的收入差距,提高劳动者和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从而改变社会对“蓝领”工人根深蒂固的偏见。

(二)明确发展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的重任,因此发展方向上应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办学前提,强化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更加积极主动的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三)理顺高职教育的管理体制,规范职业教育的办学行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整顿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秩序,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首先,要打破各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界限,按照行政隶属或专业门类进行整合重组,通过对规模过小、专业陈旧的学校进行兼并、联合,将闲置校舍、设备、设施充分利用起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其次,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鼓励有实力的高职院校之间加强合作,组建不同门类的职教联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大限度的利用教育教学资源。

(四)借鉴国外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为我所用。例如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建立院校 -企业战略联盟,将学校 -培训中心 -企业三元合一,采用分段教学,院校主抓理论教学,实训中心模拟生产环境将课堂所学知识融入动手操作,最后由企业根据生产要求和学生特点实施实际岗位培训,逐渐由基础化向专业化发展,逐步实现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专长教育[4]。

(五)以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开设相关专业培养所需人才。实行工读交替,订单式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实行校企联合,产学结合,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学院与企业合作培养,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院提供前 2年的理论教学,企业提供生产实训,这样学院为企业量身定做所需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企业工作,大大节省了企业的培训费用。同时改革课程体系,采用“宽基础”(学科知识体系)+“活模块”(专业能力体系)两段式结构,在此基础上融入基于工学结合、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或专业方向课程,两者彼此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宽基础”体现了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活模块”则突出了不同职业岗位对课程体系的不同要求。这种新的课程体系发挥了学科体系和专业能力体系的长处,以实践情景组织教学,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5]。

(六)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必须加快,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那么教师就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制定个人近期和远期的培训计划。不仅如此,教师要经常进行科研活动,掌握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并坚持到生产第一线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请进来,走出去”,积极聘请行业中有经验的专家和技师作为兼职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专业知识讲座,同时与企业签署定向培养协议,选拔委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既有利于企业加强自身技术力量,同时也促进了中青年教师的成长。

四、结束语

教育是国家的基石,更关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应顺应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更应把握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立足自我,办出特色,勇于创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级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

[1]查吉德.国家示范性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状态统计分析[J].职教论坛,2007(11).

[2]姚健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21):20-23.

[3]张志坚.走出高职院校办学指导思想误区[J].人才与教育,2009(6):61-64.

[4]田静,刘福军,杨锐英.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几种典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成人教育,2007(4):94-96.

[5]张建国,赵惠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趋向 [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6(2):1-5.

猜你喜欢
办学院校职业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职业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