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鹏,王会娜,王宇飞,李靖靖
(1.中州大学化工食品学院,郑州 450044;2.郑州市 36中,郑州 450042)
《精细有机合成技术》是化工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涵盖了各种有机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原理、生产过程、反应装置及工艺流程,涉及的专业知识多,并且其合成产品应用面广泛:有人们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化妆品;有大量用于日用化工及其它工业的表面活性剂、合成材料助剂;有民用和工业用的涂料、胶黏剂;有用于医药领域的中间原料药;还有用于食品领域的食品添加剂、香精、香料等。《精细有机合成技术》在实际操控中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而且又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如何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完成上述教学目标,培养出既对基础有机合成理论知识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对有机精细化学品的应用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在实际操控过程中又具有较高动手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教学过程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精细有机合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基础课,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课堂上进行理论教学,实训课上进行实践教学,已不能满足目前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理由如下。
《精细有机合成技术》理论性强,单靠课堂上的时间使学生完全理解、接受有一定的难度,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机制,迫使学生主动的去思考问题。
理论课的内容安排往往以每一个有机单元反应为小单元进行讲授,而每一个实训项目往往都是由若干个有机单元反应串联在一起进行的。
如果理论知识没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只是简单充当“劳动力”的角色,实践教学效果也无法提高。
为了有效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对《精细有机合成技术》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为了使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打乱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章节。以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某一“项目”为载体,编排教、学内容,以学生实训操控为主,在实训操控过程中编排相关的理论知识,理论学习为学生的实训操控作理论指导、保驾护航,使“操作 -学习 -思考”融为一体。例如:《精细有机合成技术》中传统的十二个有机单元反应的章节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十四个典型精细有机产品的制备过程,里面涉及原料的选取,工艺、设备的选择,产品的制备、提取、纯化及分析等过程,当然,在反应过程中会涉及到一系列的反应机理,学生要完成某一产品的合成“项目”,必须要跨越反应过程中的机理障碍,这对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另外,老师上课和学生学习所使用的“教材”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而是学生在实训操控过程中的理论素材,生产过程复杂,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理论素材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对培养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利用学校、网络等公共资源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这也是当前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当前部分毕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在很长时间内不能适应,工作效率低下,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高专办学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1],这是对我们人才培养模式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如何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情况下,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在教学内容中不仅要引入专业基础知识,还要融入一些优秀的企业文化,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灌输企业中产品的生产模式,每位员工在生产环节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团队精神,深化责任意识、纪律观念等,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营造职业教育的大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走进工作岗位前就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使之干一行,爱一行。
其次,加强产学研结合,营造真实的职业教育。学校主动出击,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合作,校企之间要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产学研结合,推行“定单式”培养教育模式,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目前我院在校外已有固定实习基地9家,非固定实习基地 8家,并与部分企业签订了“定单式”培养协议,为创建职业氛围的教学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再次,创立情景仿真、体验式教学模式。现有条件下,将学生送到企业长期进行顶岗实习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因为一些企业出于生产安全、商业秘密等问题的考虑,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有限,另外也会淡化、弱化学校的教育功能。因此,我们可以开展情景仿真、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体验职业情境,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是这方面的先行者[2]。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为《精细有机合成技术》的实训教学购买了部分仿真教学和实训操控教学硬件,使校内实训环境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实训操控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执行项目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思路、想法进行,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很好的发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传统的考试一般以试卷的方式等进行。一份试卷“定终身”。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弊端。由于该科目知识点多,理论性强,难度大,好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想懈怠,积极性不高,往往到考试前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考后基本忘记,效果差。因此,必须采用合理的考试方法,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从而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对《精细有机合成技术》的考试模式改革方法和思路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考试模式采用形式性考核方式,重点强调学生的学习和实训操作过程,设计的评分模式及标准如下:
本门课程的总成绩按重难点不同分配到各个“项目”,课程总成绩为各个“项目”成绩之和。各项目成绩 =过程考核成绩 (60%)+任务结果考核成绩 (30%)+综合型小论文(10%),其中过程考核成绩是由出勤情况 (20%)、纪律表现(20%)、项目准备程度 (30%)、操作规范程度 (30%)等组成,由教师对小组的综合评价及对组员的个人评价构成;任务结果考核成绩是对各项任务完成后所需提交的过程资料等进行评分,过程资料由“项目”相关资料查询 (10%)、工艺流程方案的提出及可行性论证报告 (40%)、工艺计算过程及结果 (20%)、安全环保措施 (10%)、设计说明书 (20%)等组成。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Z].教高 [2006]16号.2006-11-16.
[2]包发根.高职院校如何营造职业教育环境[J].职业教育研究,2005(3):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