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分析

2010-08-15 00:43喻莉丹
关键词:就业指导用人单位毕业生

喻莉丹

(浙江海洋学院研究生处,浙江 舟山 316004)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分析

喻莉丹

(浙江海洋学院研究生处,浙江 舟山 316004)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究竟应该怎样才能摆脱“毕业即失业”的国境,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成为了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归根结底依赖于经济发展,但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社会、高校,以及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用人单位须着眼长远发展,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大学生自身须不断提高素质,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高校须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调整专业设置尤其是课程设置,改变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大学生;就业;困境;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到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据国家人事部统计,由于高校持续扩招,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630万,创历史新高,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高校生,就业大军高达1000万人。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从中央到地方都纷纷出台政策,千方百计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1]。同时,这一问题也给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当今中国社会处在重要的转型变化中,由计划经济转向“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这个过程是一个利益格局重新建构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当今社会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这必然导致就业形势更为严峻。虽然当前世界经济处于复苏阶段,但是,在一般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至少会出现以下四种情况。首先,越是经济动荡,前景不明朗的时期,更多的毕业生涌向政府公务员队伍。因为公务员的福利和收入虽然不是最好,但是最为稳定。2010年国家机关公务员招录考试报名情况已经印证了这点。今年报考人数急剧增长,达到146万余人,报名人数较去年增加了40余万,再创历史新高,其中以高校毕业生为主力。其次,毕业生对求职所需的时间、可供选择的职位和行业、薪酬水平等方面的认识处于波动和不稳定时期,他们的就业期望值和就业心理有待调整[2]。第三,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益庞大的就业队伍会促使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校园,继续升学,而非就业。最后,即使最终能够就业的毕业生,通常面临巨大的生活成本压力。一方面,即便是同样企业、同样职位,前后两年招聘的员工工资也有可能相差数千元。另一方面,一些原本固定的工种可能变为小时工或临时工,进一步削弱毕业生的福利和工资。

二、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

应该说,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是不容乐观的。而在当前社会条件下,用人单位的人才消费观念,高等教育及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又加剧了这一形势。

(一)社会对大学生的认知存在误区

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而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因此导致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

(二)用人单位的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误区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第一,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而不接受其就业。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高,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的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往往和悟性,只要经过短期培训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三)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1.重课程教育轻实践技能教育。高校实习没能造就大学生的真才实学,在大学教育体系中,虽然一直都有设立毕业实习这一环节,但其效果往往不尽人意,高等教育往往重课程教育而轻实习效率,高校通常把完成本科课程的时间压缩到三年或三年半,然后留出一年或半年的时间让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高校的出发点是对的,但在执行中却流于形式,实践单位联系有限,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真正参于实践,所以实际上大部分学校的学生必须自力更生去寻找实习机会,有的靠家庭关系,有的靠朋友介绍。而且学校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监管不严,只是看重学生的实践书面报告就了事。这样一来,不但学校的课程教育减少了,学生在社会上的实习也常常流于形式,许多单位经常会碰到一些熟人或朋友,拿着学生的实习证明来单位盖个章,到毕业实习结束时这些学生就拿着此类证明到学校应付了事,如此作为根本达不到实习的目的,也完全学不到就业所需要的技能,更别说锻炼实践能力了。

2.学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不到位。高校对就业工作浮于表面,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就业指导系统工程。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四)大学生自身存在诸多问题

1.择业观、就业观滞后。就业期望值较高,没有看到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眼高手低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单位选择过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据笔者在浙江海洋学院400名毕业生中调查显示,有90%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时都选择大中城市,而对于一些小城市的基层单位或县城,很少有人问津,有83%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国家机关、外企、国企、高校,而不愿选择小企业、民营企业和乡镇基层,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2.心理素质差,专业技能和适应能力不强[3]。大学毕业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个“宠儿”,在社会上是“骄子”,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他们往往顾虑重重,具体表现在:有些学生由于在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和积累经验,求职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不充分,在几次求职受挫后,产生恐惧心理,一提择业就心理紧张,甚至产生绝望心理。有些大学生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在求职时草率急躁,对用人单位不作详细了解,草草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有些大学生因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或性格内向或有某种生理缺陷而存在强烈的自卑心理,在择业时缺乏自信心,不敢大胆地推荐自己,不敢主动展示自己的能力与个性。有些大学生依赖心理重,在择业过程中,把希望寄托在父母、亲戚身上,希望通过拉人情关系完成自己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一)政府须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当前,我国各级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难于吸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经济欠发达的边远省区、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以及县以下的乡镇企业却急需这些知识型人才,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从实际出发,出台符合学生就业实际的规章办法,如户籍管、人事档案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一是鼓励和引导向城乡基层就业,二是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放宽城市落户限制。其余侧重稳定就业规模、鼓励自主创业、强化就业服务、提供困难援助等。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引导,呼吁用人单位着眼长远发展,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做好人才储备。各个用人单位应改变旧有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热衷招收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应对其进行培训,形成人才梯队。

(三)加强教育改革,调整专业设置尤其是课程设置,改变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使他们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现实需要真正地结合起来。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就业实习环节的指导,通过课程、讲座、校园活动、去企业参观实习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对社会进行考察,对专业进行实习,为日后的工作奠定必要的实践基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从而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比如外语类院校学生可以辅修新闻、管理等专业课程,就业起来更灵活自由。学校的科研专项可以吸收学生参与研究,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延长他们在学校学习和研究相结合的时间,这样既能解决他们的工作问题,还为今后的实践打下基础。根据社会上的用人需求进行课程的设置,改变用人单位唯高学历的观念[4]。

(四)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学校可以通过报告等多种形式,尽快帮助学生解决“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怎样去做?”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专业特长和兴趣,尽早建立就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并根据社会发展情况逐步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目标。此外,要引导大学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科学合理地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防止“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极端现象发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以就业求生存,以择业谋发展”的健康就业观。

(五)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这是应对就业困境的根本措施。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学生日后工作过程中解决实际相关问题的关键。用人单位首先考虑的是有丰富的内涵,有较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才,而这些恰恰要经过专业的学习、培养与积累的。二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做人”的素质。有些大学生意识落后,只重视对学校所安排课程的学习,不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毕业时高分低能,不能达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外语、计算机和普通话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要求,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管理的复合人才受到欢迎,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现实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因此,大学生不但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还要重视对自己综合素质的锻炼[5]。三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就业前后,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应对就业竞争和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挫折也就在所难免,但很多毕业生对即将面临的竞争与压力认识不足,对就业没有清楚的认识,初期可能会由于就业已经面临而会出现恐慌或茫然,不知道应该往哪里走,做什么准备。大多数毕业生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较低,事遂人愿则皆大欢喜,一旦期望落空,择业受挫,则会产生心理失衡,影响就业。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高校应该与市场接规,建立切实可行的就业服务体系;大学生自身应该认清自我,认识世界,不断提升自己从容应对就业市场。以上几方面通力而为,必会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1]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J].国际贸易,2008(9):44-46.

[2]焦可法,庞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学习笔谈,2006,16(4):43.

[3]邹海贵,周玉林.就业思想教育:高校德育新的着力点和切入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1):30-33.

[4]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07(1).

[5]谢志远.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温州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5):89-92.

On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Difficultie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YU Li-dan
(Students’Office,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04,China)

Due to the severe employment difficulty,what should college students do to get rid of the situation of unemployment upon graduation and find an ideal job has been a serious problem today.Although employment mitigation and resolution essentially depend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system and mind innovation are also very important.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 system which needs the joint efforts of government departments,the society,universities and students themselves.Employers should focus on long-term development and establish scientific talent concept;Students themselves should constantly improve their quality and enhance their competitiveness;Universities should improve career guidance system and adjust the curriculum setting,particularly,profession setting in order to change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difficulties;countermeasures

G647

A

1008-8318(2010)03-0122-04

2010-06-04

喻莉丹(1977-),女,浙江金华人,助理研究员,硕士。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用人单位毕业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