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保龙
(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浙江舟山316004)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原则与机制
侯保龙
(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浙江舟山316004)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全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指针,对我国对台政策和两岸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方法论价值。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达到两岸关系良性互动,其基本原则是:坚持以和为先原则,坚持两岸发展的和谐性、和平性;贯彻以人为本原则,抓住两岸主流民心民意;秉承全面协调互信原则,逐渐填平两岸民众心理的历史鸿沟;实行互利互惠原则,夯实两岸统一的利益基础;坚持改革完善自我原则,增强台湾民众的向心力。其基本路径是:建立两岸政治关系的互信交流机制;建立两岸互惠互利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构建两岸文化交流机制,逐渐增强两岸民众的民族一体化意识。
两岸关系;科学发展观;良性发展
虽然当前国民党在台执政,一反民进党的许多做法,但从近期看,其政策取向的本质只能是“和而不统”,两岸关系还充满着许多未知的变数,我们对两岸关系走向和平统一的前景仍须保持谨慎的乐观。如何促使两岸关系进入最有利于和平统一的良性发展轨道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而我党秉持“全面、持续、可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对指导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具有普适价值与指导意义。那么,如何以长远的视野和韬略使两岸走向和平统一,使两岸特别是台湾当局坚持对大陆全面交流、坚持两岸交往的持续性与和平性、逐渐走向统一性,这是我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坚持以和为先原则,实现两岸政治发展的和平性
科学发展观内在地具有和字当先的品质,它力求做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平共处以及社会合作。相反,它不倡导相互猜忌、冲突甚至兵戈相见。在两岸关系上,我们也应该搁置分歧,谋求共识,以避免矛盾激化。虽然现在两岸在实质性问题上一时无法完全能够达成共识,但也没有触动两岸和平发展的底线,这是走向和平统一的必要前提。和字当先也与我国的国体相适应,我国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必须坚持政治发展上的和平性以及国内发展的和谐性。李君如说,“一个经过战乱、内乱、动乱的民族,对‘和谐’有着更为深切的理解。在当代中国,人民群众对和谐的期盼与执政党对和谐的追求,已经汇成一股推动中国平稳快速发展的政治潮流”。[1]同样,在两岸关系上,也应坚持和平发展取向。在处理好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中,两岸人民都需要积累和平的心理、诚意和力量,这也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方面和真实体现。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真诚希望维护和享受和平,更希望自家骨肉兄弟能够和平解决自己的问题。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利于两岸发展和稳定,必定造福两岸同胞;“台独”分裂活动,有害于两岸发展和稳定,必定贻祸两岸同胞。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所系、共同责任所在。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有利于台湾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中国的振兴富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尚且能够通过协商谈判化解矛盾、解决争端、开展合作,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更应该这样做,而且应该做得更好”。[2]
确保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签订两岸和平协议很有必要,这样就能以法律手段规范双方的行为,保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顺利进行,防范和制止不利于和平发展的言行。只要双方遵守协议,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就有保证。在2005年国共两党的共同愿景中已经提到和平协议。台湾方面,不论是国民党还是民进党也曾提出类似的说法。现在祖国大陆郑重提出在协商谈判的基础上“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的建议,适应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形势,符合改善两岸关系的需要。
当然,签订和平协议需要解决诸多问题,需要依靠双方的努力,采取理性、务实的态度。从实际出发,由易到难,能做的先做,不能做的暂时不做,有争议的问题,可以搁置起来,留待将来解决。和平协议不可能一步到位,不能急于求成。两岸在和平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逐渐增进互信,在这个基础上,和平协议还可以得到不断地充实和提升。只要双方都有谋求和平发展的意愿,都有签订和平协议的要求,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和协议是完全可能的。如果能够签订和平协议,必将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这对两岸人民来说,是一件大好事。两岸当局和人民都应当关心这件大事,并为促成和平协议的签订做出应有的贡献。[3]
(二)贯彻以人为本原则,抓住两岸主流民心民意
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这是尊重两岸民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意志、切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做法。那么,在两岸关系上,就应顺应尊重大多数中华儿女的愿望,但不损害少数人的利益,特别是充分尊重台湾民众主要是普通公民的现实想法,积极创造条件,多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多进行双向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达到两岸人民经济上共发展得实惠、文化上认同一家人的大中华意识、政治上和平共处瞻高望远不断凝结统一的共识。坚持此原则的底线要求两岸领导人最起码不能损害人民的各种权益,尊重两岸人民彼此的关切,多做暖人心的工作。除了极少数顽固的“台独”分子外,所有的台湾同胞都是自己人,都是我们团结的对象,应以同胞情谊对待他们。这意味着必须尊重他们的意愿、关心他们的利益、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由于两岸的政治制度不同,两岸同胞在一些政治问题上存在分歧,是必然的、不足为奇的。要减弱、消除两岸的政治分歧,需要双方的沟通、理解,尤其是“同情的理解”,即互相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理解对方,而不能只从单方面的立场、利益考虑问题。要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强调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就要努力做好。中国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家园,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涉及中国主权领土的事务必须由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决定。这是把台湾人民看成自己的手足兄弟,看成和平统一大业的参与者与合作者,看成发展两岸关系和遏制“台独”的重要力量,这里洋溢着浓烈深厚的同胞情谊。以人为本就必须以和谐思维、融合思维来对待台湾同胞。要宽容、包容、求同存异,要争取两岸双赢的结局。邓小平说:和平统一“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这就是和谐思维、融合思维而不是斗争思维、零和思维。
(三)实行互利互惠原则,夯实两岸统一的利益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和谐,而和谐的实现需要实现物体内部、物体之间能量交换的平衡。在社会生活领域,要实现社会群体之间的和平相处,达到对一个共同体的心理认同,唯一的途径是实现群体成员间利益的均衡,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这就是说,一个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或妨碍任何一个利益群体的利益为代价,只有建立在对每个人福利的关照的基础上才是健康的发展,才是共同体和谐发展的保障。如果一个社会的发展缺乏对这个社会中全体成员的利益实现的关注,它的发展就会演化成风险,就会出现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如果通过强权的方式来消除这种不安定因素,只能使这些不安定因素平静一时、潜伏积聚起来伺机爆发,而不能使其彻底消弭于无形。这就是我们党和政府不主张武力统一台湾的根本原因。因为武力统一只能造成两岸人民之间的心理距离更加拉大,这种统一也是不稳定的、不可持续的,或者,虽然我们得到了名义上的统一,但实质上我们的社会却更加分裂了。所以,两岸应该大力加强经济合作,共同缔结牢不可破的经济利益纽带,实现互利双赢,这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坚实根基。
(四)秉承全面协调互信原则,逐渐填平两岸民众心理的历史鸿沟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和系统论方法在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上的具体运用与发展。在两岸关系中,也要做到全面发展中有重点。笔者认为,这个重点就是经济与文化心理。因为此二者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统一的真正障碍。当前“一国两制”在台湾还远未形成主流共识,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存在两大基本反对力量:一是台湾当局,核心是反对“一国”;二是台湾民间,更多的考虑(或反对)则是“两制”,他们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诸如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等是否能受到法律保障,担心个人的职业、收入、养老金、工作待遇和生活水平等会否受到影响,还有个人的人身自由、民主权利等会否和过去一样。[4]总之,担心他们的利益会失去,在两岸关系上求安定、求和谐、不愿改变现状。既然如此,大陆应当牢牢地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动权,利用台湾民众的这种政治心理和台湾的选民政治来间接地对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施加决定性的影响。由于在实行民选政治的台湾,政治与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台湾政府要向台湾选民的利益负责,一旦台湾选民相信大陆不但不会侵犯反而会保障和增进他们的各种权益,实现台湾人当家作主的愿望,那么,任何主张台独的政党和政治势力都无法在台湾顺利地执政,这样,台湾领导人反对“一国”的社会根基就会动摇和瓦解。那时,祖国统一的时机就会水到渠成。相反,如果台湾民众合法的政治和经济权益得不到我们的充分尊重和保护,他们就会依赖、寻求台湾当局的保护和支持,台独的民众基础就会厚实起来。所以,保护和增进台湾民众利益、消除其心理障碍是实现两岸关系良性发展、增进祖国统一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在实践中就应当围绕两岸经济交流,发展各种形式的两岸经济技术合作,在对台政策制定和执行上都要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关注台湾普通民众的正当关切,这对转变台湾的利益认同和心理认同极为关键。
从更为根本的社会心理层面来分析,两岸政治统一的最根本问题不在于经济利益,而在于政治心理障碍,在于两岸民众的互信心理存量的不足。大陆人不太理解台湾人的“历史悲情”,而台湾人不太了解大陆人的统一情结和大陆现行制度的历史合法性基础。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两岸由于政治沟通路径的不畅而导致的对各自信息接受和理解的偏失、失真和扭曲,致使两岸民众误解太深,这就使两岸统一的民众心理条件不成熟。那么,这就需要化解两岸民众之间的误解,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我们相信时间和交流能够使两岸人民最终找到祖国统一的“重叠共识”。这个重叠共识就是“政治统一和社会统一之最合乎理性的基础”。[5]这一重叠共识的实现应是两岸全面而持续交流从而增强互信的自然结果。坚持全面协调互信原则的底线是维持一个中国的基本共识,不能制造两岸人民的敌对心理。然而,在李登辉和陈水扁当政期间,在大陆与台湾之间,所谓“一个中国”的抽象陈述就曾受到过严重的挑战。从当前来看,虽然国民党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但对其具体内涵有不同的表述。所以,大陆还要理解台湾在复杂的历史时空中形成的政治理念,需要我们长期做台湾人民的心理沟通工作,“只有相互理解,理解以后才能增进共识,然后才能增进互信,只有在互信的基础上才能前进一步。”[6]136
(五)坚持改革完善自我原则,增强台湾民众的向心力
胡锦涛反复指出:中国解决自己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7]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样,发展对于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也具有决定性意义。国家发展了,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了,社会不断全面进步了,将使我们更有能力遏制“台独”活动,扩大化解“台独”的战略优势;更有能力、更有办法推动两岸人员往来与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增进台湾同胞对大陆的认同与两岸同胞的情感联系;更有能力、更有优势不断推进两岸经济社会的融合,台湾人民也会看到他们的利益所在,从为最终实现和平统一奠定坚实的利益基础。
笔者认为,在我国大陆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还应及时地改革我国的政治和行政体制,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规范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和自由。这必将增强大陆对台工作的软实力,无疑将大大缩减台湾民众与大陆的心理距离,增进台湾对大陆的政治认同。相反,一个经济发达而政治民主停滞不前的社会不但缺少对台湾民众的政治吸引力和向心力,而且还会增加台湾民众对大陆政治治理能力的怀疑,从而拉大大陆与台湾的政治认同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大陆无论在一国两制中如何许诺确保台湾民众的各种治权,也无法根本打消台湾民众的政治疑虑。所以,在两岸关系上,也要实事求是,我们说的和做的要一致,甚至少说多做,同时做好对台宣传和交流工作,让台湾普通民众看到一个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社会充满公平、正义、文明的社会。当然,大陆政治民主发展的途径和模式无需效仿台湾或其他国家,我们进行政治和行政体制的民主趋向的改革也不是屈从于台湾的“民主”,我们期望两岸的中国人特别是政府领导人不应存在冷战时期那种意识形态的对立思维。民主毕竟是世界潮流,是两岸人民的自主选择。给予和保障人民治理国家的权利、维护社会的自由是世界民主发展的实质与核心。因此,台湾的和平统一,既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也要寄希望于大陆各种体制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两岸关系良性发展原则是制定两岸良性互动机制的指导思想,而两岸关系良性互动机制是实践两岸关系原则的载体。因此,从微观层面提出两岸关系走向良性互动发展机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目前,台海形势已经发生积极变化,特别是台湾的“海基会”和大陆的“海协会”已经恢复功能,继“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成功访问大陆之后,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亦成功访问了台湾,两岸的间接“三通”已转为直接“三通”,这是历史性的突破。新执政的国民党和马英九团队在改善两岸关系上的态度是积极的,也提出了关于未来两岸关系的一些和平设想。那么,如何构建海峡两岸良性发展的机制就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2008年4月29日,胡锦涛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发表的十六字箴言,即“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嬴”,这个局面就是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状态,它需要下列机制来保证。
(一)建立两岸政治关系互信交流机制
由于台湾民众对大陆了解有限,绝大多数台湾人认可维持现状,不要独,也不要统。其实台湾人怕统,叫做不敢独,不愿统,不敢轻易地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共产党,这是他们比较典型的心态。[6]41笔者认为,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难题还是政治互信的建立。在高位政治问题一时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双方可以求同存异,找出共同点,搁置分歧点。一些亟待解决的低位政治问题可以通过政党协商、两会协商等方式谈判解决。更具体地说,双方以共同声明的方式明确承诺共同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搁置国名、国旗、国歌、中央与地方争议。在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础上,双方可以考虑优先讨论台湾方面实质性的国际参与需求,讨论台湾方面以何种名义与大陆方面共同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双方可以讨论例如台湾方面使用“中国台北”名义加入中国代表团活动的可行性问题,台湾方面可以在形式和实质上保留一定的自主性。
为了循序渐进、卓有成效地推进两岸协商进程,两岸可在现有的政党交流平台、两会协商机制基础上,探讨开展其他领域、不同层次协商的可能性。如建立议会交流机制、县市长联席会议机制、军事院校交流制度。已有的交流渠道可以考虑提升层次和深化内涵的可能性,如提升两岸两会交流、两岸媒体交流、文化团体合作、高校和学术团体的交流层次和水平等。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建立领导人热线电话机制、军事热线机制、共组民间社会团体、共同打击犯罪机制等。双方也可以思考互设办事处、共组海上救助机构、选定特定区域进行共同开发的可行性。为了减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障碍,两岸可考虑共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共同组织编写历史教科书,研究两岸媒体相互落地的安排。[8]随着两岸民间关系的发展,经济纠纷、刑事民事案件必然增加,两岸可以考虑在适当时机共同成立经济管理机构和司法仲裁机构的可能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外来势力的影响,如美国对台军售问题、外国公司对两岸航线的利益要求问题、日本的安全顾虑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等,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也可能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面对这些问题,双方应保持密切沟通,在与外国接触谈判之前,两岸之间应先交换意见,以免两岸关系受到负面影响。两岸双方也可以尝试提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论述,让国际社会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强信心。[8]马英九上任后两岸关系出现了务实交流、积极发展的态势。台湾新领导人明确主张回归“九二共识”,认为这是两岸关系的互信基础。虽然两岸问题的最后解决目前还有诸多难题,但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保持了蓬勃发展的势头。随着马英九以“原则开放、例外管制”取代陈水扁时期“积极管理、有效开放”原则,岛内企业投资大陆的禁锢放松,投资额度(投资金额不得超过净资产总额40%)和高科技产业根留台湾等限制减少,可能引发新一轮大陆投资热。两岸经贸、文化、人员往来等越来越密切并逐渐融为一体。
通过良性的交流互动,两岸政治文化有可能开始重新融合,为整体中国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奠定文化基础。两岸政治文化融合进程攸关中国政治发展的水平与方向。作为中国总体政治文化的两个次体系,台湾地区政治文化与大陆地区政治文化既有一脉相承的共性,又有各领风骚的个性。两岸双方只有深刻反省过去近60年来意识形态之争的经验和教训,才有可能学会彼此包容并欣赏对方的价值,为两岸中国人开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发展大道。目前的关键是,双方如何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基本前提下,为双方人民之间的无障碍交流交往创造条件,让人民自主学习与思考,逐渐形成共同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念,融合出两岸人民共同接受的政治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两岸政治整合,共同构建中国的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蓝图。
(二)建立两岸互惠互利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
两岸最后走到统一的基础是共同的利益。恩格斯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9]两岸政治歧见的深层原因,就是两岸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差异造成的,两岸经济基础的差异是造成政治上层建筑分歧的根本原因。因此,在两岸政治问题的解决遇到瓶颈时,暂时搁置高阶政治争议,先从解决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入手,或许是解决两岸政治歧见的必经之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目的是为两岸同胞谋福祉,途径是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我们要继续促进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继续推动两岸直接‘三通’进程,也要继续努力争取恢复和进行两岸协商谈判。”[10]当前,两岸三通已经实现,两岸经贸互动正由民间主导转变为政府主导,从而为两岸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提供了便利条件。过去20年,从李登辉的“戒急用忍”到陈水扁的“积极管理、有效开放”,一直都把严格限制台商赴大陆投资作为政策目标。从马英九提出的竞选纲领来看,他执政下的新政府将改变过去限制性的角色定位,在推动两岸协商上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创造台商投资大陆的有利环境,主要将从两个层面着手:一个是政策层面,马英九主张“适度松绑对大陆投资的40%净值比例上限及产业别的投资限制”,仿效管制技术输出最严格的美国的做法,主要管控企业到大陆投资的“技术”,而非“资金”;另一个是法律层面,一些束缚行业开放和发展的相关法律条文会被调整和修改,比如“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中限制直航的条款,有可能从“原则禁止”调整为“原则许可、例外禁止”,让行政部门有更大的操作空间。[11]本着以人为本和两岸人民利益最大化原则,台湾应当与大陆建立全方位的经济合作机制,这个机制的主要内容一是商品贸易,二是服务贸易,三是投资便利化,其核心是技术合作,市场和加工环节在大陆,台湾是研发设计,实现双赢。在制度设计上,可以建立海峡两岸自由贸易区,逐步走向共同经济体,促进两岸政治上的密切统合。我们欣喜地看到,2009年两岸关系取得全面进展,各项交往交流发展迅速,不断取得新突破,成果惠及两岸民众[12],希望这能够成为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又一个开端。
(三)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机制建设,逐渐增强两岸民族一体化意识
两岸长期交流、理解、认同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目前,由于两岸之间交流有限,“出现了两个存在明显差异性的政治亚文化区域,他们对两岸之间的问题认识有很大的差异,甚至他们情感也不一样。”[6]149正是由于两岸交流长期受阻,“两岸民众的认知有很大落差情况下,才造成了很多政客有机可乘,去调拨民众,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是为了一党之势,为了个人权利需要,去调拨两岸民众的情感,这种情况唯有通过交流才能解决。”[6]155民进党执政8年间,带给台湾民众一个虚幻的国族想像,极大地强化了台湾民众的“本土意识”。“台湾意识”对于台湾大多数人有比较深的影响,已经注入了“台湾人群”的心态内部,形成了这个人群的特定性格和文化导向。两岸人民的人心稳定是实现国家统一所应具备的最大社会条件。我们加强两岸文化交流的目的是增强台湾对祖国的文化认同,使“台湾本土意识”不至于越出“中国意识”的底线。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台湾社会大多数人中间存在着所谓“台湾本土意识”,这是“中国意识”在台湾社会的地方性表现,只是具有更强的“地方性”和“草根性”而已,而“台独”势力则将此一文化和心理现象加以扭曲和夸大。他们说台湾人具有“台湾意识”,已经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或者“台湾人命运共同体”,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应该有理由建设一个新的“国家”。据2007年8月30日“台湾年代”电视台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12.2%的民众不认为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因此,民进党宣扬保卫“本土政权”,对相当部分的台湾民众具有号召力,这是民进党经历低谷但基本盘始终不散的重要原因,也决定了败选后的民进党在岛内仍将有相当的政治空间。反观国民党,虽然是一个以统一为终极目标的政党,但是在“台湾主体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也不可避免地向“本土化”转型。今天国民党的政策不能脱离台湾的政治现状和民意基础,国民党只会标榜自己比民进党更爱台湾、更能代表台湾人的利益,这也制约着它不会在开创两岸政治新局上走得太快太远。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讲,要照顾台湾人民的基本愿望和基本需求,争取台湾人民的民心,倾听他们的呼声,承认和尊重“台湾意识”的客观存在,积极影响、预防其向“台独意识”靠拢和转化,坚决反对和摒弃“台独意识”和其他各种分裂意识,充分体现“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政策目标,将其落实到实处,并具有可操作性。这就是在争取台湾民心上事实上存在着“三党竞争”的基本态势。
透视台湾问题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法,需要历史和现实的宏观视野,不能小鼻子小眼睛。著名学者李家泉认为,两岸关系的基本点,一个是“和”字,一个是“化”字。“和”就是和平,用“和”字加强两岸关系,“化”就是化解历史恩怨,它们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6]217两岸今后要加强文化、经贸和社会交流,形成两岸交流的合理规范和有效的操作机制,培植两岸关系健康发展的利益基础、整体社会氛围和有效心理机制,为两岸最终走向和平统一积极准备条件。
[1]李君如.对“当代中国政治走向”的新思考[N].学习时报,2007-11-19(8).
[2]胡锦涛会见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时的谈话[N].人民日报,2008-06-19(3).
[3]陈孔立.两岸和平发展的联想[J].两岸关系,2006(1):24.
[4]李家泉.两岸“双赢”之路——试论“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260.
[5]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55.
[6]陈宏.台湾问题[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217.
[7]本报评论员.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在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上的重要讲话[N].经济日报,2007-12-14(1).
[8]刘国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课题浅析[J].台湾研究集刊,2008(4):5-6.
[9]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7.
[10]胡锦涛.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J].党建,2008(4):6.
[11]陈颖华.马英九时代的两岸关系展望[J].理论参考,2008(6):15.
[12]盘点2009:两岸关系取得全面进展[EB/OL].(2009-12-30)[2010-05-11].http://news.sina.com.cn/o/2009-12-30/145716856332s.shtml.
The Principles and Mechanisms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Sou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HOU Bao-long
(College of Management,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04,China)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ointer to guide China’s overal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butalso has important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methodological values on China’s Taiwan policy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To achieve positive interaction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under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the basic principles are to:adhere to the peace principle firstly and the harmonious,peaceful nature of cross-strait development;implement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s and seize the popularmainstream;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overall coordination and mutual trust,and gradually fill the historical gapbetween the psychological divide of two sides;implement the principle of mutual benefit and consolidate the interest basis for the unification;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reforming and perfect the self,and enhance the centripetal force of the Taiwan people.The basic paths are to:establish themutual trust exchangemechanisms of political relations between cross-strait;establish mutually beneficial economic coopera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Governments;construct cross-strait cultural exchangemechanism,and gradually increase public awareness of the national integration on both sides.
cross-strait relations;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sound development
book=9,ebook=88
D618
A
1008-8318(2010)03-0091-06
2010-06-13
舟山市、浙江海洋学院港台侨研究所2009年涉台专项研究立项课题“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研究”(编号:GTQ200909)的研究成果。
侯保龙(1973-),男,安徽临泉人,讲师,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