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立武 袁镇澜
(温州大学体育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李小龙原名李振藩,1940年出生在美国,童年、少年在香港度过,1959年初李小龙到美国留学,1961年考入华盛顿大学读哲学。他在大学2年级时挂起了 “振藩国术馆”的牌子,经营武馆,于1967年创立 “截拳道”。1971年,李小龙回香港承担 《唐山大兄》电影的主角,接着又拍摄了《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死亡游戏》[1],这几部电影顿时使全世界知道了李小龙,也知道了中国功夫。正当李小龙名声如日中天时,却天降不幸,1973年7月20日他猝然去世,享年32岁。
平心而论,李小龙生前在电影上的投入远比在武术上要大,他生前曾言:“我,李小龙,会成为美国第一个片酬最高的东方超级巨星。从1970年开始,我将会赢得世界性声誉,从那以后一直到1980年底,我将会拥有1 000万美元的财富,我能随心所欲地生活,能得到内心的和谐与幸福”[2]。到1972年时,李小龙确实已经轰动了整个世界。他的表演,招招都是拳拳到肉的动作,这种极度逼真的格斗视觉给观众留下难以忘怀的审美印象。事实上,李小龙已经成为继霍元甲之后现代中国武术功夫的偶像、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李小龙于1967年创立了截拳道,截拳道是在否定传统武术的套路运动的基础上,吸取空手道、跆拳道、泰拳、拳击等国外格斗运动的优秀技术,经整理后形成的新武术教学体系。它是传统中国武术向现代社会转化的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武术改革。
李小龙的截拳道技术组成有4部分:一是基本功训练,内容为提高体能方面的训练;二是技法训练,步法、拳法、腿法及格挡之类的基础技术;三是实战技术,两人间的实战较量、攻击、防守与反击技术等,在格斗中分析各种心理与战术等问题;四是自卫术,针对生活中各种情况下遇到突然袭击时,进行有效的防护、反击。截拳道中没有任何套路形式,整个技术体系完全是立足于实际战斗的基点上[3]。
截拳道中没有专门关于表演、艺术方面的文字记载,但世人对截拳道的了解与崇拜,很大程度上是从李小龙那四部半武打影片中产生的,如果没有那四部半武打影片,李小龙的截拳道只能在美国西部几个城市存在,就不可能有全世界的影响。李小龙无意之中肯定了中国武术的表演艺术。李小龙所否定的是花哨的、卖弄的、炫耀的武术表演。李小龙正是通过武打电影成功地宣传了自己,也宣传了中国武术功夫。由此可见,武术发展除重视实战技术以外,表演艺术也是不可缺少的,当然这种表演的武术是不能脱离实战的。
李小龙在1961~1967间,是以传授武术作为谋生手段的,开始传授咏春拳为主的武术,李小龙是一位充满创造活力的人,他认为活着的人,创造武术的人要比任何已建立的各种武术体系显得重要的多,也更有价值。众所周知,传统武术界是比较保守的,传承先人的武术,不得有丝毫改动,否则属于欺师灭祖。但李小龙根据美国现代社会的对武术的需求而采取大胆的变革,创立了截拳道。他的改革方向就是提高实战效率,李小龙认为仅学习某一门派的武术、或某一人之技巧,即使发挥到至高极限的水平,也决非是真正的搏击。针对传统武术重套路倾向的问题,李小龙说:“如果知识随着传统模式走,你就只能生存在传统的阴影下,了解的只是老路子,你并不了解你自己。”[4]
李小龙成为世界级武术名人有三个原因,首先是他那一种超人的意志力和永不言败的精神;其次是在对自我智慧与潜能的发掘上,他克服了无数困难,张扬了自我个性;其三是李小龙的思想是绝对自由的,他不迷信权威,对一切都充满疑问,坚信自己的思想是正确的。这三点使李小龙创造了电影史上的辉煌,也使他创立了 “截拳道”。我们从“截拳道”的研究中,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学习武术,最重要目的就是在受到侵犯时能够有效地进行防护,进而制服对方。李小龙提出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作为截拳道的宗旨。[5]他认为武术之价值在实战中,而实战是一个非生即死的危险之事,其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绝对不可以用机械的、固定的动作进行教学。武术教学必须以两人攻防战斗为主要形式,并且要充分体现 “生死实战”的气氛与场景。在技术上无需计较招式、只要是对自己有益的动作尽可以拿来用上。唯有如此,武术才能符合实战的需要。倘若按照传统中国武术的方法,执迷于习练固定的招式、套路,妄凭花巧的招式与理想化的技巧去取胜别人,那么在遇到实战时必然陷入困境。
在上述的指导思想下,李小龙认为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须自始至终地对准目标,明确地围绕着如何提高武术动作的杀伤力而进行训练。他认为任何一种武术,只有提高杀伤力、壮大自己以后,才具有说服力,反之,失去了杀伤力的武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当某记者问到 “如此的武术是否会造成宣扬暴力”的问题时,李小龙回答 “暴力,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一种迹象,我们每天打开电视机,越南和北爱尔兰,都是一堆堆尸体,一滩滩鲜血,震天轰响的枪林弹雨。暴力是人性的潜伏体,我们驱之不去,排之不绝。”[6]在承认暴力客观存在的同时,他又指出,在教学武术中决不可以宣传使用暴力,只是让学习者明白,习武仅仅是为了掌握受到暴力侵犯时,有效地进行自我防卫而已。李小龙的截拳道中技术并不复杂,但对练习者的体能,动作的速度,打击的准确度、实战中的反应能力等十分重视。这些都证明了李小龙的确把握了武术的本质。
截拳道技术有三个基本要求,即讲究效率、讲究直觉、讲究简朴。首先,所谓效率,就是战斗效率,如何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制服敌人。其次,所谓直觉,就是指战斗中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只有凭当时自己的直觉,在瞬间反应中使用技术才是最有战斗力的,任何既定的技术与战术都无异于守株待兔。第三,所谓简朴,就是指武术的动作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以简约为好,李小龙说:“截拳道并不是虚张声势,动作都不迂回走着,而是以一直线朝向目标,最简单的一直线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7]凡是着眼于实战的武术,其动作都是力求简约,而以表演为目的的武术则反之,动作越来越复杂花哨,似乎非复杂就不能够显示中华武术的 “博大精深”。截拳道做到了上述三条要求。
李小龙认为套路是无用的,说:“形式套路只是无谓的重复罢了,使自己自以为是地避开面对真实敌人的自我探讨。”[8]所以,在截拳道中就不存在套路形式。他又说:“武术的至高境界必须是以不变应万变,而境界不高的亦唯有流于花拳绣腿罢了。”中国传统武术中常常出现花拳绣腿,明代名将戚继光在 《纪效新书》中说 “钩镰、叉、钯如转身跳打之类,皆是花法,不惟无益,且学熟误人第一。钯、棍花法甚多,剃去不尽”。[9]李小龙对武术套路中花哨动作十分反感,就是在他所主演的武打电影中,其表演的动作也是非常真实的。
李小龙对用筷子刺喉咙,手劈石头、头碰砖块等江湖卖艺一类的技术不以为然,更反对武术中出现的咒语、秘笈、鬼神之类的活动,他说 “功夫内容若全是这种东西,国术就会完蛋了,故作惊人的江湖卖艺并不是具有实力的证明。我的技术是应用于搏击方面的。”[10]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武术界来说,“李小龙的确是一位 “先知”。中国武术,原本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农业社会的产物,其中之一大特征是掺杂了不少的封建迷信的观念与活动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不破除这些,就很难将传统武术向现代工业社会进行成功转型。
世界上各种格斗技术如拳击、击剑、摔跤等,都是以快速凶猛为特征的,在截拳道的一般技术中也是如此,但截拳道的高级追求却是 “水”的风格。在李小龙的人生哲学中他非常崇拜 “水”,他认为人的思维应该做到如水一般没有束缚,他说: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够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水,可以存在于任何空间,没有什么能够超越它,“滴水穿石”的例子就证明了弱能胜强,柔可克刚的原理。在截拳道中,处处表现出“水”的特征,他主张 “截拳道面对的是实际,而非徒然的形式,也就是以无形为形。”[11]中国人素来是仰慕 “水”的,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曾言 “兵形像水”[12]。道家的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13]中国的太极拳也是模仿水的性格,刚柔相济,以柔克刚。李小龙少年时学习过太极拳,到美国后热衷于学习哲学,所以在他的截拳道中极力提倡学习“水”的风格是有一定的思想渊源的。
[1]《死亡游戏》在李小龙去世前仅仅拍摄了20min的内容与编写部分提纲。
[2]温戈.全图解李小龙腿法 [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74
[3]BRUCE LEE(著),钟海明,等译.李小龙技击法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1~5
[4]春亭.李小龙大传 [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64
[5]魏峰.李小龙全书 [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63
[6]廖锦华.写真李小龙 [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50
[7]春亭.李小龙大传 [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71
[8]春亭.李小龙大传 [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18
[9]戚继光撰.范中义等注释.十四卷本 《纪效新书》注释 [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152
[10]廖锦华.写真李小龙[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49
[11]温戈.全图解李小龙腿法 [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73
[12]曹操等撰.张化若译.十一家注孙子 [M].上海:古藉出版社.1978:151
[13]张震点校.《老子》[M].长沙:岳麓出版社,19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