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奖励
(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陕西 西安,710089)
飞行安全管理是随着人们对飞行安全问题的研究和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关注飞机、空管及机场设备设施等硬件问题。据对事故原因统计分析,事故80%是由于飞机本身原因造成的;第二阶段,关注人为因素问题的研究和控制。随着飞机设计的不断完善,新工艺、新材料的投入使用,飞机的可靠性大大提高,但飞行事故仍不断发生。对事故原因统计分析,70%左右是飞行员操纵造成的,还有30%左右是由于维修、制造、设计、气象和组织指挥等原因造成的;第三阶段,关注系统和组织对安全的影响。2006年3月,国际民航组织理事会通过了对《航空器运行》的第30次修订。该修订增加了国家要求航空运营人实施“安全管理体系”(SMS)的要求。规定从2009 年1月1日起,各缔约国应要求其航空运营人实施被局方接受的安全管理体系。这种安全体系,体现了系统化的思考,体系化的管理模式,是标准化方法在安全管理方面的集中体现。
飞行安全是永恒的主题,没有安全就没有进度,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飞行安全决定着型号的生死存亡,也决定着试飞院的生存发展。近年来,试飞院科研试飞任务异常繁重,具有“急、难、险、重、散、新”的特点,飞行安全管理难度大,飞行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借鉴国际民航组织《航空运营人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和GB/T 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定》引入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结合科研试飞特点,建立试飞院试飞安全管理体系,实现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对提高试飞院试飞安全管理水平,加强试飞院的飞行安全管理工作,确保试飞安全和打造世界一流试飞机构具有重要意义。
试飞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寻找系统和组织对安全的影响因素,并科学地加以控制。即运用系统方法,主动并不断识别飞行实施过程中的危险源,开展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制定和落实风险缓解措施,将风险降至并保持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它强调以系统化和积极的主动方式进行安全管理,强调事故的预防,倡导安全部门要特别注重安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承担安全风险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故障监控和排除等任务,提供与安全有关的技术支持,同时积极促进内部的工作交流。运用系统方法管理安全的结果是试飞院建立了试飞安全管理体系,科学地制定出了安全政策、目标,清楚地界定了试飞过程中的安全责任,鼓励全员参与,实施风险管理、安全保持、安全促进,有效地配备资源,形成了试飞安全的闭环管理,在满足法规的基础上,提高了飞行试验的安全水平。
借签质量管理体系结构,试飞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结构分为3层即试飞安全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试飞安全管理手册》是体系的顶层文件,阐明试飞院试飞安全政策和目标、风险管理、安全保证和安全促进的要求,明确安全管理的过程和程序、职责及接口关系,对内用于实施试飞安全管理,对外用于证明具有试飞安全保证能力;程序文件明确了飞行试验各个过程中安全管理的管理程序和要求;作业文件则是对工作过程中的危险源进行控制,明确危险的程度,明确对危险的防范措施。
试飞安全管理体系覆盖了飞行试验的试飞设计、试验机改装、机务保障、场务保障、飞行组织与实施等过程的安全管理,依照风险管理理论和体系运行要求,以试飞院标准的形式形成了25份基本程序和一本管理手册。它集中反映了院安全管理政策、风险管理方法、安全保证措施和安全促进努力的方向。
试飞安全体系建设工作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存在着许多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由于质量管理体系已运行多年,已深入人心,有相当一部分同志错误地认为有了质量体系就没有必要再建试飞安全管理体系,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此,必须加强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使全体员工明确:质量管理体系和试飞安全管理体系在表面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从管理的方式、方法和理念上看,差异较大,不能互相替代:质量管理体系很大程度上处在“规章符合性”管理层面,强调胜任的员工用符合要求的设备按照规章要求去生产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试飞安全管理体系是安全管理理念的最新发展,它的许多管理理念和方式已经超越了规章符合性管理的阶段,已进入系统管理和组织管理阶段,同时,飞行试验作为一个复杂的运行系统,其安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了可预计和不可预计的,简单的遵守规章很难保证安全运行,因此,试飞安全管理体系强调:只有在符合规章的基础上,采用主动的风险管理方法,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
进行安全管理首要任务就是要识别风险源,由于试飞试验活动是一个复杂系统。包含许多系统,加之影响试飞安全的因素又很多,如何全面的系统地识别风险源就是面临的一个难题。首先要加强风险管理理论的学习,按照试验规律科学划分试飞试验的各个阶段;第二,根据具体工作流程进行过程分析,梳理危险源。风险管理过程处于试飞实施活动的过程中,不是一个独立的或特殊的过程,工作过程分析要充分说明组成系统的硬件、软件、人员、环境相互间的影响,并详细到是否识别危险源和进行风险分析;第三,也是经常使用而且有效的方法是:管理者、监查员和其他员工的简单头脑风暴会议。尽管要识别出每一个可能的危险源是不现实的,但作为安全负责人应在识别与其工作有关的重大的、可合理预见的危险源方面尽到责任。
风险分析和评价是采用传统的方法,将风险分解为有害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和该后果严重性。常用的工具是风险矩阵,确定风险等级。在确定危险等级之后,还要进行原因分析和风险管制措施的设计与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可以是增加或改变程序、增加新的监控措施,增加组织及软硬件的辅助、改进培训、增加或改装设备,调整人员或对系统所做的任何其它变化等。另外,即使采用了有效地控制措施,完全消除风险也几乎是不可能。在完成控制措施设计之后,系统投入使用之前,还须评估控制措施是否有效、是否会对系统带来新的危险源(衍生风险)等。
在进行体系文件开发之前,应用标准化的方法,统一编制体系文件编写要求,明确体系文件编写目的、主要内容及文字、格式等要求,并附必要的模版。坚持“最好”“最实用”的原则,作业文件尽可能简单实用、选择通俗易懂的词语表达,忌用复杂、冗长的语言等,这是提高编写质量的重要举措。
实施试飞安全管理体系,体现了安全管理理念、方式上的转变,通过这些转变来优化和提升目前已有的安全管理方法,从而达到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保证持续安全的目的。其主要创新点可归纳为7点。
以前,在发生了飞行事故或事故征候以后,对飞行事故或事故征候进行调查和处理,被动的等待事故的出现,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用发生的不安全事件换取安全水平的提升;安全管理体系是在事故和事故征候发生前,通过危险源识别、风险分析等手段,来发现运行中潜在的风险,然后采取主动措施,对风险进行处理。
以前,安全管理多是经验式的,凭感觉、拍脑袋,没有科学的依据,属于粗放型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体系是一种“数据驱动的安全管理方法”,这是安全管理体系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它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共享等方法,为风险管理、出台管理措施、制定规章等提供客观的依据。
以前,人们普遍认为,企业中的安全部门负责管理安全,安全管理与其他部门没有太大的关系;安全管理体系是将全体员工都赋予安全的职责,既包括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还包括一线的职工,因为一线职工最贴近实际的运行,最了解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他们才是安全管理的主人。
以前,职工认为安全工作是一项负担,可做可不做。如果上面有要求的话就走走过场,应付一下,安全管理的主动性不高;实施了安全管理体系后,职工将安全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主动去发觉、报告工作中发现的风险和问题。
以前,人们一直将人的疏忽和差错看作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而且得出结论:80%的事故都是由于人的差错造成的,人的差错管理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安全管理体系认为:人的差错只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最后一个环节,而不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人为差错背后的来自组织的原因才是导致事故的根本原因,安全管理的重点是组织因素。
以前,安全状况的好坏主要看结果,如果满足安全目标,没有出现重大不安全事件就是安全的;安全管理体系是通过过程控制的方法进行安全管理,发现运行过程中的存在的安全问题和风险,从而保证安全目标的实现。
以前,安全管理以规章的符合性管理为主,重在检查规章的遵守、落实情况。但是,遵守了所有规章也不一定能保证安全;安全管理体系是在规章符合性管理的基础上,实施绩效管理,既保证遵守规章,又特别关注实际运行的安全状况,以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管理。
试飞院试飞安全管理体系,自2009年11月建成并经过近半年的试运行,于2010年5月正式颁布运行,这是用标准化思想来管理安全的探索与尝试,该体系使用了与质量管理体系ISO 9001–2000相似的模式,从形式与内容上都实现了文本的标准化,便于体系运行与完善。另外,体系在开发时,尽可能使每一个程序文件都只单独规定一个要求,并由一个主管部门负责,便于在体系运行审核时,责任明确,提高体系的有效运行。
试飞安全管理体系在我国是首次建成,在建设时注意了体系的通用性和可扩充性,相信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和完善,体系对试飞安全的管理效果会得到明显的体现,并可上升为行业标准,指导整个航空试飞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