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峰
(山西省临汾人民警察学校,山西 临汾 041000)
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数学总体水平较差,而且每个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突出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缺乏自信心、没有成就感、学习能力比较低。针对中职学生的特殊情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和谐发展。
教育要面向全体,其根本就是要求对每一位学生负责,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力去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解决学生本身存在的心理障碍,要耐心地鼓励、引导他们去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兴趣、特长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实施因材施教。实现不同的学生都能尽最大努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只要他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哪怕只是一点点。最终达到让一些学生能“吃得了”,又能让一些学生能“吃得饱”,实现“差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生”深化发展的目标,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成功!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厌恶数学,害怕数学,主要原因是缺乏数学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做到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培养数学意识。教学内容要让每位学生从不同程度上能听得懂、做得了。课堂上、课余时,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表扬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进一步在学生渴望学习的基础上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介绍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正确的数学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喜欢上数学、想学数学、要学数学,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翁。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意识就会增强,他们会有意识地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来处理一些现实问题,也会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上去似乎与数学无关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只有学生达到这一层次,我们才可欣慰地说,“我们的教学目标完成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要给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只授之以‘鱼’”这个道理。
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他们大多觉得数学难,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是听天书,不愿意学,没有兴趣学。如何消除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恐惧和抗拒的心理成为中职学校教学的一大难题。解决这种情况,最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让学生乐于学。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首先就要改变他们“数学枯燥无味”这一观念,让他们体会数学的趣味,感悟数学的美。
数学这一门学科,来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客观需要。它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好多有趣的、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诲的故事和人物。比如一些著名科学家,如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猜想、中国数学家陈景润、钱学森等的生平事迹,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一些定理、公式发现的过程,这些都能真正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志趣。如果我们将它们展现给我们的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看到的将是人文化的、富有趣味性的数学,而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更不是让人头痛的函数。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领会到数学的美、数学思想的深遂,更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将一些定理公式一味地强加给学生,往往把数学当中人文的东西,可以励志的东西,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省略了。这就让数学披上了一层冷冰冰的外衣,使学生们对数学课表现出冷漠无趣。
实施情境教学,教师就要经常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等因素进行科学化、综合化地考虑。所以教师们要根据学生现状,尽量创设学生们熟悉的情境,这些情境可以是我们身边的现象,也可以是从报刊和其它媒体中获取生产生活的信息。然后教师恰当地、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炼出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比如,在介绍集合的概念时,提出我们大家坐在这间教室里学习听课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分析为什么我们都会坐在这间教室,而不是别的教室?从而总结出:因为大家都是本班的学生这一共同性质,最后得出集合的概念(具有某些共同性质的对象的全体)。
这些实际数学情景,不仅要包含丰富的数学思想,体现数学内容,而且要让学生们熟悉,且容易产生好奇,促使学生主动地进入情境中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去应用。在这种过程中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成为了“发现者”和“创造者”,切身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成就,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能力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己知信息,激发学生的能动思维,让学生大胆地去思考、去设想。
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比如:猜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科学上突破,技术上创新等发明创造往往是从猜想开始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忽视了猜想等推理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觉得数学枯燥、不好学、总是在被动接受,没有自己的思想。比如,在给学生介绍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时,分别列出 a1,a2,a3,a4,a5…,然后再分别用 a1表示出来,组织学生去观察,去猜想an的表达公式,最后给予证明。这样“既教猜想,又教证明”,激励学生猜想欲望,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生动、活泼,充满激情,并富有哲理的一门学科。
对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来讲,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更应该加强数学的应用性、可操作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数学在生活、专业方面的应用,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专业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收集大量与专业相关的数学实例,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和解决,不断激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到数学的作用,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学生“数学无用论”的思想,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讲函数的单调性时,引入最近股市行情中几种股票的走势图,让学生去分析哪段时间上升,哪段时间下降,学生积极参与,涌跃回答,亲身体现到了学习函数单调性的作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才能真正成为教育。”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人文化、兴趣化的教学,通过创设数学情境,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的教学,能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变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