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农民观的形成条件探析

2010-08-15 00:45苗国强
党史文苑 2010年3期
关键词:国民革命新村革命

苗国强

(洛阳理工学院 河南洛阳 471023)

恩格斯指出,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它的根源深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但任何一种新的思想的产生,又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1](P45)作为毛泽东思想体系中极富中国特色的重要理论,毛泽东的农民观不是在书斋中苦思冥想出来的,而是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民理论、中国历史上的重农思想等的基础上,并结合中国当时社会状况及民主革命实践逐步地合乎逻辑地创立的,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更是时代的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民观是毛泽东农民观形成的理论来源

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重视农民问题,并强调建立工农联盟的必要性。马克思指出: “在伊兹拉兹的军营中,农民群众开创了革命;在布加勒斯特,它拯救了革命;在图拉真军营,只有它没有失去希望。”[2](P68)他认为,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问题,在农民人数众多的国家,无产阶级要夺取国家政权,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法国农民一旦对拿破仑帝制复辟感到失望时,就会把对于自己小块土地的信念抛弃;那时建立在这种小块土地上面的全部国家建筑物,都将会倒塌下来,于是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成孤鸿哀鸣的。 ”[3](P684)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第一篇纲领性文件——《法德农民问题》中更是详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原则,指出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从爱尔兰到西西里,从安达卢西亚到俄罗斯和保加利亚,农民到处都是人口、生产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4](P484)

列宁也十分重视农民问题,在领导苏联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丰富、发展和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问题的基本思想。他指出:“只有农民群众加入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无产阶级才能成为战无不胜的民主战士。 ”[5](P551-552)“无产阶级要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就要把农民群众联合到自己方面来。 ”[5](P591)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他又明确指出:要把农民问题提到第一位。“农民是我国的决定因素,这是谁也不怀疑的。 ”[5](P515)但同时,列宁认为农民阶级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其政治态度具有两重性,故应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

毛泽东研究农民问题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动力和革命目标的问题,由此出发,毛泽东重视农民问题和农民同盟军地位,注重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从而形成了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农民理论一脉相承的农民观。

二、中国传统的民本理念和重农思想是毛泽东农民观形成的肥沃土壤

中华民族以农立国,民本理念和重农思想源远流长,以农为本,一切围绕农事治国,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奉行不替的治国圭臬,这也对毛泽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重农思想早在商周时即有萌芽,汤告诸侯群后“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周武王则提出要“用康保民”。《尚书》提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6]、“民惟邦本,本固邦宁”。[7]道家始祖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8],孟子则奉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9]。 到汉代,则又有“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10]、“食为政首”[11]之说,贾谊则提出“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12],刘向认为“治国之道,爱民而已”[13]。 到了唐代太宗之世,则更是提出了君民“舟、水”说。如此种种,均表明重农思想已被古代思想家和统治者广为接纳,都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农业和农民的地位,并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稳定。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发展农业,才是养民之政,富国强国之本。

毛泽东出身农民,对农民有深厚感情,且熟悉传统文化,善于汲取历史文化的精华。站在历史唯物论的高度,他充分估计重农思想的积极意义及其在当今所起的积极作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传统的民本理念和重农思想升华为其现时代的农民观,并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真正彻底地付诸实践,做到了重农、重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使老百姓当家作主在新中国变成了现实。

三、中国近代革命者的农民观对毛泽东的农民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第一,孙中山的农民观对毛泽东的影响。孙中山所倡导的 “三民主义”,其中 “民权主义”强调 “主权在民”,即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民生主义”则以平均地权、 “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但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民生”问题。后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孙中山从挫折中吸取教训,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深刻地认识到农民阶级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基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提出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国民党一大后不久,孙中山又提出 “耕者有其田”的口号。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农民观,这从其两部著作中即可明显地得到体现。如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 “这个共和国将采取某种必要的方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号,扫除农村中的封建关系,把土地变为农民的私产。”[14](P678)在《论联合政府》中,他又谈到:“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六年,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彻底改革土地制度的办法,实现了孙先生的 ‘耕者有其田’的主张”。[15](P1075)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土地革命的主张部分地继承了孙中山的土地思想。

第二,中共早期马列主义者的农民观对毛泽东的影响。毛泽东的农民观的形成,还受到了李大钊、瞿秋白、澎湃、邓中夏以及恽代英等中国早期马列主义者有关农民问题的理论的启迪。作为毛泽东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领路人——李大钊在建党初期就开始研究中国的农村和农民问题,他指出:“中国浩大的农民群众,如果能够组织起来,参加国民革命,中国国民革命的成功就不远了。 ”[16](P833)他还提出了“耕地农有”的口号,认为这是“广众的贫农所急切要求的口号”。此外,李大钊还《土地与农民》在这篇文章里,采用了自己的农村阶级分析方法,将农民分为富农、中农、小自耕农和佃农四个阶级。这无疑也对毛泽东关于农民各阶层的划分具有借鉴意义。瞿秋白也对中国农民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他在《国民革命中之农民问题》一文中对农民问题、土地问题、农民武装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认为“农民实为中国经济生命的主体”[17](P298),中国革命“根本上是农地革命”,“中国国民革命应当以土地革命为中枢”[17](P350)。 作为党内最早从事农民运动的先驱之一的彭湃,曾与毛泽东一道被瞿秋白称为“农民运动的王”,他在《海丰农民运动》一书中,对海丰农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及农民运动的经验教训作了全面的总结和分析。此外,邓中夏多次论述了工农联盟问题,他在 《劳动运动复兴期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指出:“工人与农民,因地位关系,利害关系,可以说是天然的同盟者。我们工人阶级要领导中国革命至于成功,必须尽可能的系统地帮助并联合各地农民逐渐从事于经济和政治的斗争。”[18](P131)恽代英在五四运动时期就与毛泽东建立起了崇高的革命友谊,他在 《国民革命与农民》一文中分析了中国农民所受的五种痛苦,认为农民 “一定是需要革命的”,同时由于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 “国民革命便是农民革命,农民得到了解放才算国民革命成功”。[19](P919)但由于农民具有“散漫,不容易组织起来”等弱点,所以又号召青年到田间去,去 “结交农民”、 “团结农民”、“教育农民”、“研究农民”,“这是中国革命重要而且必要的预备”。[19](P561)甚至还曾致信毛泽东,说“可以学习陶行知到乡村里去搞一搞”[20](P107),建议毛泽东搞农民运动。中共早期马列主义者关于农民问题的实践经验及其理论认识,为毛泽东农民观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四、西方空想社会主义对毛泽东的农民观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空想社会主义是西方知识分子对未来美好社会的蓝图设计,其代表人物为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天才的美妙的设计,欧文甚至还开展了新和谐移民区实验,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而新村主义是西方空想社会主义在东方的变种,其首倡者是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1885—1976),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人道的,应另立“新村”,创立一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互助友爱、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幸福的新社会。于1918年创办《新村》杂志,并在日本九州建立一个“新村”,掀起了轰动一时的“新村运动”。“新村”主义的宣传,在中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甚至像李大钊、陈独秀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对“新村”主义表示了很大的兴趣;著名学者杨昌济也曾在“一师”的课堂上称赞武者小路实笃是“当今一大思想家”;毛泽东、恽代英、蔡和森等也积极响应,毛泽东更为积极,他起草了建设“新村”的计划,并在《湖南教育月刊》上发表计划书中的《学生之工作》一章,提出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结合为一体的“新村”。在毛泽东看来,“新村”就是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人人平等,互助友爱的“共产主义”细胞。[21]有学者认为,后来的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人民公社,无论是目标模式还是内容设计等各方面,都与就与新村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肖冬莲指出:“1958年下半年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毛泽东早年所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影响有着紧密的联系,吃饭不要钱,供给制,公共食堂等做法,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设想有着多么惊人的相似。”[22](P87)

五、从事调查研究和农民运动实践是毛泽东农民观形成的认识来源和实践基础

毛泽东说,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中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毛泽东的农民观即来源于丰富的农村实践,这种实践既包括他的农村调查活动,还有其领导农民运动的丰富实践。

毛泽东是重视和开展调查研究的典范。早在1917年暑假,毛泽东就和同学萧子升一起,历时一月徒步考察了长沙、宁乡等5县,是其第一次非正式的调查。大革命前后,毛泽东开始系统和深入地调查研究,先后数次到江西安源煤矿、湖南水口山铅锌矿和长沙水泥厂调查工人运动的情况。1925年春,毛泽东在家乡休养期间,又到韶山调查农村状况和农民运动情况,惊奇地发现了农民运动的巨大潜力。1927年1月,毛泽东深入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5县徒步考察,搜集大量有关农民运动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初步提出了党在农村的阶级政策和发展战略。从大革命失败至1934年离开中央苏区,毛泽东对农村调查工作始终未间断过,而且收集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并写下了 《寻乌调查》 《兴国调查》等著名的调查报告,为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和客观依据,也使他对我国农民和农村问题的认识更为全面和宏观,为其农民观的形成提供了真实的认识来源。

毛泽东农民观的产生还来自于丰富的农民运动实践。毛泽东出身农村,熟悉农民,对农民的疾苦有着切身的体会。但在从事革命活动之初,毛泽东并没有对农民问题给予过多的关注,但后来革命的发展促使毛泽东对于革命的方向和重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一方面是单纯依靠工人阶级的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另一方面则是党内最早从事农民运动的彭湃在广东海丰农民运动的迅猛发展,强烈的对比使得毛泽东对于农民运动有了最初的认识和关注的起点。在1923年中共“三大”上,毛泽东提出了要重视农民问题的建议,认为“湖南工人数量很少,国民党和共产党员更少,可是漫山遍野都是农民”[20](P294)。 因而他得出结论,“任何革命,农民问题都是最重要的”[20](P294),并参与起草《农民问题决议案》。1925年春,毛泽东在家乡休养期间,开始在家乡创办农民夜校、创建农民协会,直接开始领导农民运动。而此后爆发的五卅运动在上海因无农民的支持而陷入困境,在广东则由于得到了农民的支持而长期坚持下来,这一对比则更促成了毛泽东的注意力向农民及农民运动的转变。同年7月,他领导开展了韶山历史上有名的“平粜阻禁”的斗争。是年底,他来到广州,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和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后又历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国民党农民运动委员会主任和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集中组织和领导全国农民运动。1926年9月,毛泽东写了一篇《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的文章,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20](P117),并批评一些同志只重视做城市工作而忽视农民运动的倾向,号召广大党员“向党里要到命令,跑到那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夏天晒着酷热的太阳,冬天冒着严寒的风雪,搀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甚么,问他们要些甚么,从他们的痛苦与需要中,引导他们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向土豪劣绅争斗;引导他们与城市的工人学生中小商人合作,建立联合战线;引导他们参与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20](P117-118)。 此时的毛泽东无疑已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农民运动权威,他对农民问题的认识己处于全党的前列。提出了大革命失败前后,毛泽东提出了“上山”的战略决策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并引导党逐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从此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实践。可以说,毛泽东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农民运动和农村工作实践,为其农民观的产生奠定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阿?奥采特阿,斯?施万.马克思关于罗马尼亚人的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尚书·皋陶谟》.

[7]《尚书·五子之歌》.

[8]《老子》第四十九章.

[9]《孟子·尽心下》.

[10]《汉书·郦食其传》.

[11]《汉书·食货志》.

[12]《新书·大政上》.

[13]《说苑·政理》.

[14]毛泽东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5]毛泽东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6]李大钊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17]瞿秋白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18]邓中夏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19]恽代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20]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21]张春海,任学岭.新村主义理想对毛泽东晚年思想的影响——新村主义理想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比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2004(1)

[22]肖冬莲等.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国民革命新村革命
中国画《林涧·新村》
国民革命时期的冯玉祥与外蒙古
浅析大革命失败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启示计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被资本裹挟的“新村再造”
中共在四大前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探索
“五老”宣传队走乡串镇唱新村
发挥“五老”队伍作用 创建“三无四有”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