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历史教学『空白』手段的运用

2010-08-15 00:48赵艳华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0年8期
关键词:滦县浅论洋务运动

赵艳华

(河北省滦县第三中学 河北滦县063700)

浅论历史教学『空白』手段的运用

赵艳华

(河北省滦县第三中学 河北滦县063700)

教学上的“空白”往往是指:从内容上说,教师未明确讲出来的部分和暗示给学生的东西;从时间上说,教师在课中或课尾有意给学生留下的一点自由支配时间。教学是门科学,又是门艺术,学生并不喜欢太实、太露而没有思考余地的教学。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使用“空白”手段促进思维互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引而不发

教师将思考性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展开讨论,对问题结果加以推测,教师隐忍不将正确答案马上告知学生,留待下一节课由学生讲解。如:教师在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一课内容之后,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1853—1856年,俄国与英、法之间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为什么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还支持英法联军,展开“调停”呢?教学《“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后,教师质疑,让学生探究:请你想一想,如果当时蒸汽机在中国被发明出来情况会怎样?为什么?又如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运动由盛转衰,最后失败,学生感喟不已。此时教师提问学生:“太平天国曾拥有中国的半壁江山,为什么会失败?”这样,学生的好奇必然会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急于知道问题的答案,教师的“且听下回分解”并不是卖关子,而是给学生布下了思维的“空白”。不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且在不同意见中发现真理,得出结论。

二、悬念催化

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设“扣子”让学生解答,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扣”,在近乎“找茬”的过程中提高彼此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犹如对历史疑案的探究,一个个悬念的设置与剖析,令学生在不断的探幽过程中品尝学习能力提高的甜蜜。

教学案例:

在学习洋务运动时,笔者质疑:“同学们,北洋舰队的覆灭,是否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

学生A:“老师,我认为作为教科书的观点肯定有其理由。”

学生B:“我认为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后应该还存在,至少他们办的厂不会一下子都关闭了。”

老师:“谁能举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你的观点?”

学生C:“我也认为洋务运动没破产。洋务派创办的许多企业依然存在,如轮船招商局。洋务派引进技术,派留学生出国求学,在甲午战争后没有被抛弃。”

学生D:“我想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洋务运动破产了,但精神没有破产。”

老师:“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你所指的洋务精神是哪种精神?”……

教师的质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教学带来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三、使用模糊语言

对有一定难度的历史问题,教师故意不作仔细分析,语言组织上也似乎不那么到位,学生有点明白又作不出详细笔录,势必在课后或教师留出的时间内再行思考、咀嚼、消化。如可以正话反说:“张伯伦堪称是绥靖政策的大师,慕尼黑协定就是他最得意的杰作。”可以今词古用“罗马教皇终于在300年后的1979年宣布为伽利略平反,落实政策。”也可以故意曲解“意大利、意大利、意在大利,当时它在观望,哪里利大就参加到哪里。”……如此种种,平添教学语言的魅力。历史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因而应追求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共鸣效应,把“空白”手段应用到教学之中。只要在教学中运用适当,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猜你喜欢
滦县浅论洋务运动
浅论新形势下的国企党建工作及其创新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县域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滦河滦县站设计洪水分析计算
浅论泄泻治疗十法
生态型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研究——以唐山市滦县为例
科学技术视域下中国近代化建设探析——以洋务运动为例
淮军近代化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