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高校跨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探索

2010-08-15 00:45李雪强王晓玲韩宏旺
党史文苑 2010年9期
关键词:公共事业跨学科工科

李雪强 王晓玲 韩宏旺

(1、3.南昌航空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63;2.江西教育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9)

一、工科高校跨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跨学科教育改革,不单是多开一两门新课、多上一两个交叉性专业,而是涉及科学、技术、教育、社会、经济、思维、传统习惯等各方面的复杂的综合问题,本质上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整体性的变革。深层次的改革不仅要有跨学科的观点,而且要涉及教育理论体系变革的多方面观点。[1]P326而受人才培养的传统观念、体制以及环境等因素影响,培养目标过于强调教育规范的统一和发展的共性,专业划分过细,学生所学知识局限在狭隘的专业范畴内;没有针对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多样性、差异性,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自由和个性生存空间发展。工科高校转变教育观念,探索人才培养新思路,设计出符合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跨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需要的系列课程体系及教学、考核方法,正确评价教学质量,推动工科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是工科高校教育改革创新的很好尝试。

2.有利于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对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跨学科不仅对相关学科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并使相关学科间相互作用,而且给综合性问题的解决注入生机活力,同时也反映了各学科之间或科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性。[2]P27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区域性和全球性的贸易和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涌现、扩大和发展,人们的社会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由此推动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高涨。今后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人才质量的竞争。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解决任何经济、社会和科技等方面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不是哪一门基础学科所能胜任的。专门型单一学科人才培养,专业知识面较窄,容易囿于某一领域,不可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甚至会阻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只有培养跨学科人才,才能更好地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尤其是那些深谙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环境问题,懂得战略规划、科学决策的跨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更是急需人才。

3.有利于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提高就业能力,创造更好更多的就业机会。工科高校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城乡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各类专门人才跨行业的交叉、流动越来越普遍,各行各业对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单一,而呈现多规格、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态势。基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所具有的跨学科性、综合性、交叉性的特征,跨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有助于实现文理渗透、学科交叉,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增加学生毕业后对就业市场需要的适应性,拓展了工科院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面,造就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较为合理且能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通过跨学科培养,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使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融会贯通,很快掌握工作所需的技能,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工作岗位对劳动力的要求,也提高了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和其它方面工作的能力。其他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工科生跨学科培养,学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沟通协调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不仅能够谋生,而且能够运用“跨学科”眼光进行创业,善于发现新的就业机会,善于创造就业机会,在新的岗位上,成为高素质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

4.有利于挖掘创新潜能,增强科技竞争力。跨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具有的思维方式是跨学科的,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对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具有关键性的决定意义。从本质上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就是研究主体思维方法的突破和创新。如果首先不从思维方法上突破,一切创新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创新首先是思维方法的创新,跨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在其培养的过程中,并不是机械地照搬照套其他学科的概念体系和方法,而是通过对本学科的基本范式和思维方法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将其他学科特定的思维方法进行有机的融合,从而形成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思维方式的。跨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这种独特的思维方法,决定了在其研究和创新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进而做出创新性的成就,推动和促进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二、工科高校跨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传统专业发展观念长期存在。长期以来,高校是以学科专业体系为基础的单科专才培养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尤其是工科高校,在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上,主要立足于适应行业的需要、部门的需要,强调培养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和专家,对学生进行专门知识的传授。按照传统的学科、专业设立系部,各系部之间泾渭分明,隔行如隔山。在师资队伍建设、图书资源、教学科研、教材建设、招生就业等方面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合作。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很少跨学科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注重现成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压缩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环境。所有这些都影响了工科高校跨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推进。

2.入学对象日益多样化。首先,近些年全国高校由于连续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新生入学时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理解水平的差距明显存在,高校入学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且整体呈下降趋势。其次,我国长期执行的属地招生制度加剧了学生各方面素质参差不齐。再次,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生长在不同家庭环境,具有不同的知识基础、生理特点、个性和气质。他们在基本素养、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发展目标的不同必然会反映在他们对教学内容、信息量、难易程度以及考核方式、管理制度方面的需求存在差异,这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时,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从而给实施跨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体系、管理方式带来了难度。

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薄弱。从全国高校来看,目前已发展到几百所高校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但该专业的发展不过十多年的时间,专业培养目标还较为模糊,专业缺乏明显特色,专业性不强,毕业生就业的方向不明确,社会上对它的认识和了解比较少。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及其理论研究与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的速度、公共管理体制和公共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不一致,与当前的人才实际需求相脱节。对于我国许多工科高校来说,文科专业得不到重视,得不到强有力的投入和支持,发展滞后,自然影响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不利于理工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协同发展,相互交叉、渗透和互动。因此对理工科学生跨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也没有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尝试。而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进入大学后,往往由于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将主要精力放在理工科专业学习上,认识不到跨学科学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技能,培养成为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益处。

4.教学管理制度僵化,资源配置缺乏。进行跨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必须有灵活的、富于建设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资源配置。当前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方面:开设的跨学科、跨院系的课程极少;选修课程制度在学习内容的多样性与自由度方面,与学生跨学科学习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学籍管理刚性有余,柔性不够,体现在学习年限的弹性、学位授予的灵活性等方面的学籍管理制度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定的形式没有做到灵活多样;院校资源仍然为一个个学科专业所分割,资源流动体制平台尚未建立,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缺乏有效地融合;为学生提供广泛获取信息和更好进行交流学习的教学专题文献库、校园网、电子文献数据库以及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严重滞后。

5.师资力量薄弱,教材建设滞后。进行跨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一方面要更新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跨学科内容交叉融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多样性,激发学生跨学科学习的热情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而这两方面都有待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工科高校设置的时间相对较短,本专业的教师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核心理论(如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的教学缺乏经验。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依然存在,课堂的授课效率不高。另外,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缺乏、操作能力不强,难以胜任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的培养。在对江西某工科高校10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中显示:学生最倾向的教学方式是 “实践式”教学(56.7%)和启发式教学(58.3%),96%的学生放弃了对“填鸭式”、“灌输式”的选择,由此看出实现跨学科公共事业人才培养与大学生所期望的培养方式存在很大差距。而在教材建设方面,缺乏适于工科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公共事业管理教材。即使是已出版的通用教材,在知识结构、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本土性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教材建设的滞后不利于工科高校跨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顺利推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科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

三、工科高校跨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跨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全新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培养跨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思想基础和先导。跨学科并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机械拼盘,而是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的有机融合。[2]P26工科院校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充分发挥工科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和强化文科,使之学科交叉,文理渗透,中西融会,在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3]工科高校确立培养跨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教育理念,是工科高校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造就兼具现代公共事业管理知识能力和工科技术知识的社会精英人才和适应跨学科、跨专业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的前提条件,也是工科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提升竞争力,发挥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发展学生个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需要。学校各级领导、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树立这一教育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教育理念。

2.深化教学改革,构建跨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要重视基础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及思维能力的教育,进行专业技能和方法的基本训练。优化必修课程,减少课程门数,注重课程内容的精选、重组、整合、凝练,保证课程教学的信息质量,使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兼顾。加大选修课程比重。按照培养方向有区别性、有选择性、有目的性地开设选修课程模块,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志趣及专业发展方向在较大范围内自由选课,实现相关知识集群优化。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扩大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无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还是实践课程的教学,都必须及时充实最新理论与前沿知识,设置部分跨学科课程,突出专业方向特色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适应经济社会对跨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

3.加强实践教学,搭建跨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工科高校跨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更强调学生具备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跨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体精神,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的管理素质。要加强如“电子政务”跨学科课程的实验室建设,增加学生实验课。丰富现场讲授、专题讲座以及案例讨论、实践观摩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加强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社区组织等单位的实习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公共事业管理的实践机会。

4.改变教学方式,培养跨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对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去粗取精,尽量从跨学科的多维视角把基础知识讲透,确保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提高跨学科思维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提高教学效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之以渔”。营造适宜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通过案例讨论、有准备的定题的课堂讨论,以及撰写研究型论文的形式进行互动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欲望,启发他们提出问题、探讨和发展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开展研究型教学、设置创新实践学分,强化实验教学和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课题研究,帮助学生成立学习兴趣小组等方式,加强学生研究型学习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5.健全师资队伍,提供跨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坚强后盾。要经常就如何培养跨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进行教学法和教学竞赛活动,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并探讨培养方案的完善和课程的优化配置。邀请校内外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进行示范教学,推广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加强调查研究工作,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反馈意见、学习效果及毕业工作情况,分析跨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考察方式,了解人才培养的最新动态,提高理论素养和开展跨学科科研与教学的相关能力。安排教师到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社区组织、事业单位或国营企业等部门挂职锻炼或从事调查研究,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从政府、社会团体、社区组织、事业单位或国营企业等部门中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公共事业管理实践研究又有相当理论水平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者专任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协助课题研究、指导学生论文、举办专题讲座等工作。从跨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出台激励措施,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进行相关跨学科课题研究和教学活动。

[1]刘仲林.跨学科教育论[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

[2]李文鑫,黄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潘百鹤.把握机遇,开拓创新,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10-14.

猜你喜欢
公共事业跨学科工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公共事业管理的局限性及管理方式选择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促进社会资本进入南昌社会公共事业领域的研究
基于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公共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以广州大学为例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