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平
(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恭维语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言语行为。在表达打招呼、致谢、祝贺、开始或结束对话、摆脱某一尴尬局面等语言行为中,处处可见恭维语的妙用。它既具有信息功能,又具有情感功能。由于受各自特殊文化的影响,不同语言的恭维语在功能、词汇、话题以及回应等方面又表现出差异。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专家对恭维语做了研究Wolfson(1989),Herbert(1989)和Holmes(1986)等通过对英语中的恭维语的研究发现恭维语的句法和语义构成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国内,Chen,R(1993)从语言学常规用语和礼貌用语方面对英汉恭维语答语作了对比研究,贾玉新(1998)对80名不同层次的中国人使用恭维语的情况作了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在句法结构还是语义组成方面,汉语恭维语也是高度程式化。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近年来流行的反映都市青年生活的中美电视剧《老友记》、《老爸老妈浪漫史》、《奋斗》、《好想好想谈恋爱》、《我的青春谁做主》中搜集了共583条恭维语和372条恭维语应答语,对恭维语展开了进一步的跨文化对比。这些电视剧的用语都为生活用语,且都为近年来流行的作品,因而选用这些作品搜集语料有及时性,同时也可以从中发现恭维语的一些变化。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英国哲学家约翰·肖兰·奥斯丁(1962)的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使用恭维语时,话语发出者可以实施其言外行为,表达其言外之意,如问候、感谢、鼓励等;除此之外,话语发出者还可以实施其言后行为,对听者产生一些影响,如与听者拉进关系,建立一定良好的洽谈气氛等。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舍尔进一步发展了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使之系统化,他把言外行为分为5类: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和宣告类。恭维语主要为表达类,表达言者对人或事物的感受、看法等。
恭维语是交际的“润滑剂”,它使交际得以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向前推进,主要被人们用以维系和促进各种人际关系。本文则更为具体地分析在不同的语境下,恭维语的特定功能。本文所搜集的汉语恭维语中31.2%是肯定性评价;26.6%是表达言者对所恭维的人或事物的喜爱;8%是为了降低批评所带来的尴尬或者面子的伤害;6.8%是反语或讽刺;6.3%是奉承;5.7%表达感谢;5.9%表达鼓励;4.8%是开始谈话或维持对话的继续进行;2.6%表达问候之意;2.1%表达赞同之意。本文所搜集的美国英语恭维语中31.9%是肯定性评价;29.8%是表达言者对所恭维的人或事物的喜爱;14.6%表达鼓励;9.6%是开始谈话或维持对话的继续进行7.6%是反语或讽刺;2.5%表达感谢;2%表达赞同之意;1%是奉承;0.6%表达祝贺之意;0.4%是为了降低批评所带来的尴尬或者面子的伤害。
创建和保持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是恭维语的主要功能。本文的对比显示出了中美恭维语在一定语境下的特定功能,各分为十类。在本研究中,恭维语起到肯定性评价的功能在中美恭维语中分别位列第一,表达言者对所恭维的人或事物的喜爱在中美恭维语中分别位列第二,此二为共同点。对比之下,汉语恭维语功能为降低批评所带来的尴尬或者面子伤害占的比率比美语恭维语同样功能高出不少,分别为8%(在汉语恭维语中位列第三),0.4%(在美语恭维语中位列末尾)。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往往在批评或指出对方问题之前赞扬此人的优点,以此降低对对方面子的伤害。相比之下,美语恭维语更倾向于起到鼓励他人(在美语恭维语中位列第三),这点与已有的研究一致。在本文中,没有出现功能为祝贺的汉语恭维语,也没有出现功能为问候的美语恭维语。
恭维的内容可以是任何事物,包括人或行为。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把称赞的话题分为四类:外貌仪表、所有物、能力和人品性格。汉语恭维语的话题多为能力和人品性格,分别是35.7%和31.2%(如,“你很有才华”,“你是个善良的人”)。这与中国的儒家文化相关,儒家关心人的主体,主张“明心见性”,求内省以及人格完善,以达到德的境界,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强调如何做人,做好人成为一种极高的理想,因此人们更多地赞美人品个性及能力。汉语恭维语的话题为外貌仪表和所有物分别为20.9%(如,“你也老那么风华正茂的”),12.2%(如,“这挂毯太漂亮了”)。与之前的一些研究相对比(Shi Ning,1997;Ye,L.1995),汉语恭维语中以外貌仪表为话题的趋势有所增长。
在本文所搜集的资料中,36.1%以外貌为美语称赞语的话题(如,“You look great.”),在四种话题种类里占第一位。女性的外貌仪表是赞美的主要话题,恭维者既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而汉语恭维语以外貌仪表为话题多局限在女性之间。在美国文化中,“个人奋斗”和“个性体现”是十分重要的理念,也是追求自我价值的表现,因此,关于个人的外貌仪表的积极评论在恭维的内容中占有突出和重要的地位。从接受对象来看,接受者对以女性为主。以能力为话题的美语恭维语占26.8%(如,“You’re so efficient.”),在四种话题种类里占第二位;以人品性格为话题的美语恭维语占19.5%(如,“You’re so kind.”),占第三位;以所有物为话题的美语恭维语占17.6%(如,“You have alo vely home.),占第四位。在美语恭维语中,对别人能力的恭维侧重于结果本身,而不是他本身的条件,如个人的智慧、天分等,如:“Nice shot.”,“Nice work.”。与此相反,在汉语中恭维语以能力为话题时,人们多侧重于恭维个人本身的智慧、天分、才能等,如“你记性真好”,“你很有头脑”,“你那么有才华”。
在本文所搜集的汉语恭维语的词汇使用方面,作为肯定性评价的语义载体主要是形容词(43.6%)和副词(42.7%)。出现频率较高的形容词是“好、漂亮、棒、聪明、可爱、不错”等,“好”(21%)和“漂亮”(14.6%)出现频率最高。出现频率较高的副词是“很、太、真、挺、好、那么、特”等,这些副词常与形容词、动词联合使用共同表达出一种强烈的赞叹之情。例如,“你真是个好人”,“很独特啊!”。动词在汉语恭维语中出现的频率较低,仅为4.7%,其中,“喜欢”,“崇拜”和“欣赏”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动词;在汉语中,人们极少用“爱”这个动词来表达赞美之意,这点与美语恭维语差异较大。本研究显示,在汉语中,人们使用成语恭维他人的频率比使用动词的频率高,为6.4%,如,“长江后浪推前浪”,“神采奕奕”,“善解人意”,“风华正茂”等。Manes和Wolfson(1989)对美国英语恭维语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词汇使用方面,作为肯定性评价的语义载体主要有两类:形容词和动词。这一特点也体现在本研究中,本文所搜集的美语恭维语中,86.8%的肯定性评价的语义载体是形容词和动词。其中,有9个形容词的出现频率较大,它们是nice,good,great,cool,beautiful,pretty,cute,amazing和smart。与之前的对英语恭维语的形容词的使用频率研究结果相比(Manes&Wolfson’s),cute,amazing和smart是本文出现的使用频率颇高的另外三个形容词。Like和love仍旧是在本文美语恭维语中出现的使用频率最高的动词,另外look在本文出现的使用频率颇高的另外一个动词。而成语被用来恭维他人的频率在美语中出现的频率不到1%,这点与汉语恭维语形成明显差异。
恭维语应答语,即如何回答别人的恭维,是恭维语研究的重要内容。在Herbert(1989)对恭维应答语分类的基础上,本文对中美恭维语应答语进行了对比研究,本文的数据也表明中美在恭维语应答语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Herbert(贾玉新,1997)把恭维语应答语分为两大类:同意恭维和不同意恭维。每一类又分为六种:同意恭维包括1)欣赏标志;2)评价性接受;3)赞扬升级;4)历史评价;5)转移;6)回敬。不同意恭维包括:1)贬低;2)怀疑;3)不同意;4)修饰;5)无视;6)请求解释。
本文的数据表明,55.8%的汉语恭维语答语是不同意恭维(如“你不是安慰我吧?”,“还差得远呢!”),即是在中国文化里,人们倾向于不接受恭维,这与相关方面的已有研究一致,如陈融(1993),贾玉新(1997)等。本文里有44.2%的汉语恭维语答语是同意恭维(如“谢谢!”,“那当然!”),其中欣赏标志策略出现频率最高,为18.4%。通常情况下,受到恭维时人们会回答说:“哪里,哪里。”,“过奖,过奖”等,不直接接受恭维,但这种回答并不是对言者话语的完全否定,它们否定的重心在于听者而不是话语发出者的鉴赏力。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遣尊人”相关,它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原则,一方面自己要谦虚谨慎(必要时甚至贬低自己),同时对他人要尊敬(必要时可抬高他人)。这种传统文化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强调群体的作用。因而,当受到恭维时,如果采取同意恭维策略,则会被认为自大,有失礼仪。当然这种自贬的传统应答模式也有所变化,现在,不少的人,会欣然接受恭维。这一变化这也说明,“贬己尊人”的中国礼貌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正逐渐发生一些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更乐于正面接受别人的赞誉,肯定对自己的积极评价。与Herbert本文的(1989)的研究结果一致,本文所搜集的数据表明,78.3%美语恭维语答语是同意恭维,其中有42.9%是欣赏标志策略,也即听到恭维后用Thanks,Thank you或微笑来回答。仅有21.7%的美语恭维语答语是不同意恭维。这也与美国文化崇尚个体独立、自由、平等、追求个性、强调个体身份和个体作用有着必然联系。相比之下,汉语恭维语答语正逐渐发生变化,而美语恭维语答语变化不大。
恭维语是一种礼貌用语,在创建和保持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语言,不同语言的恭维语有着也有各自的特点。中美恭维语在具体语境下的功能、话题、词汇、应答、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以及对这些差异存在的忽视容易引起语用失误,导致跨文化交流的失败,甚至引起误解和冲突。因而,研究和学习不同文化的言语行为具有必要性,尤其在当今这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对恭维语的对比研究对跨文化交流有一定的意义,且对其研究还应当与时俱进,现有的研究也具有局限性,如同一语言中使用恭维语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不同语言中使用恭维语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语言与文化都没有对错之分或是贵贱之分,有的是差异。因而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当尊重异域语言与文化、知晓与尊重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培养文化移情能力、异中求同、共同发展、和谐发展。
[1]Chen R.Responding to Compliments.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Speakers [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3.
[2]Herbert,Robert K.The Ethnography of English Compliments and Compliment Responses:A Contrastive Sketch,Contrastive Pragmatics1989.
[3]Manes,J.&N.Wolfson.The Compliment Formula.Conversational Routine.The Hague:Mouton.1981
[4]Wolfson,Nessa.Perspectives:SocialinguisitisandTESOL..New York:Newbury House.1989.
[5]胡壮麟,刘润清等.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8]李悦娥,马江鸿.分析普通话话语中的赞扬及其应答[J].外语与教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