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胜
(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 400803)
国际化人才是一个复合型概念,具有多方面的表现形式和特征要素,关于国际化人才的研究很多都是定性研究或者是就事论事的个案介绍和点评,缺乏一个定量的过程,研究结果也容易流于泛泛。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把以往的研究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们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才国际化指数的概念。他们认为人才国际化指数不是一个单一指数,而是反映多个要素动态变化的综合指数,人才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人才构成国际化、人才素质国际化、人才开发国际化、人才流动国际化、人才环境建设国际化等五个纬度,相应的人才国际化指数也是这五方面要素的综合反映:一是人才构成国际化,具体的评价指标包括:外籍专业技术人员数、留学归国人员数、外资企业聘用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数、常驻外籍人口数。二是人才素质国际化,具体的评价指标包括:具有外语交流能力人数(英语六级以上)、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年专利授权量、获得国际专利资质证书人员数。三是人才开发国际化,具体评价指标包括:高等院校重点学科学术点分布数、外籍教师占高校教师总数比例、学习半年以上的境外留学生人数。四是人才流动国际化,具体评价指数包括:年入境人数、年出境人数、出国留学人员回归率、涉外人才中介机构数。五是人才环境国际化,具体评价指标包括:人均吸引外资金额、国际组织和外资企业数、研发支出占GDP比例、国际化人才的平均年薪数[1]。
从重庆的城市功能定位要求和适应未来发展目标需要出发,基于进一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重庆市人事局在向人事部上报的关于围绕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展人事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并明确了“1234”的总体思路,即围绕统筹城乡人才资源开发这一主线,着力打造创新型人才创业、人才公共服务“两大平台”,大力实施“一小时经济圈”高层次人才集聚、三峡库区人才发展、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三大计划”,力争到2015年在西部实现“四个领先”:人才相对拥有量在西部领先、人才增长速度在西部领先、人才创新能力在西部领先、城乡人才统筹发展水平在西部领先。努力实现人才高地在西部地区率先崛起,切实发挥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惟一直辖市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实验、示范和辐射作用。
可见,重庆市国际化人才主要应该包括国际化的高级公共管理人才、国际化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国际化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重庆市在高级公共管理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等队伍建设中加快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好,具有世界眼光,通晓国际惯例与规则,熟练掌握外语,具备丰厚的基础知识、先进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首先,国际化人才是重庆市实施“一圈两翼”战略的必然需求。重庆市要成功实施“一圈两翼”战略,打造重庆的六大现代支柱产业体系,搞好现代服务业,最缺的就是人才,尤其是高端的国际化人才:一是国际化科技人才需求。在科技实力和影响力方面,需要创办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和居于世界前沿、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机构、试验设施和场所,集聚大批优秀的各领域的科研人才。二是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和中介服务人才需求。世界主要国家经济管理中心和跨国公司总部聚集地的形成,有赖于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壮大和成熟,有赖于能够提供涉外会计审计、咨询、广告法律服务等各类专业化服务的国际化人才。三是国际化金融业人才需求。重庆地区金融机构面临2007年国内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的挑战,在全球性金融市场竞争中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这些都将有赖于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发挥作用,满足外国金融机构人才本土化的要求以及提供国际化的一流服务。国际化金融业人才分属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和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其他非银行金融业。四是国际化投资人才需求。在经济实力的影响力方面,重庆急需重点发展行业的国际化人才,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通过充分利用外资和吸纳国际产业,提升国际产业凝聚力。通过国际投资人才的对外投资,提高重庆重点产业的国际辐射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五是国际化创意人才。创意人才,不仅包括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企业家、广告人、策划人、传媒人、经纪人、设计师,还包括大量的能工巧匠和民间艺人。我们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努力营造创意人才施展聪明才智的发展环境,积聚大批从事自主创新的人才,积极发展创意产业,为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而努力奋斗[2]。
其次,国际化人才是重庆建设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必然需要。重庆具有特殊的市情,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城市比较发达,农村特别落后。我们必须把重庆这个特殊的棋子,放在整个国家、整个世界发展的大棋盘中,去考量,去运筹。因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过程,而不是孤立的存在。因此,只有放眼全球,通盘考虑,重庆才能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有效配置资源,才能提高国际合作的质量,才能共享全球科技成果和信息资源。与此同时,全球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过程,因此,我们还要把国外城乡统筹的成功范例和失败教训当成宝贵的“教材”。如韩国的新村运动,美国的西进运动,在推进城乡统筹中都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相反,以秘鲁、墨西哥为代表的拉美国家,过度发展城市而忽视农村发展,忽视城乡统筹发展,结果是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形成了“拉美城市病”,最终导致了政治动荡、经济停滞、社会结构失衡,陷入了发展的困境。
最后,国际化人才是重庆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必然需要。把重庆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交往中心,打造重庆的现代城市群,这是实现“一圈两翼”战略的需要,也是重庆建设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保证,更是重庆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战略任务。要提升重庆市的全球影响力,扩大对外开放,我们急需造就和培养一批各领域、各行业的国际化人才。据重庆市人才办介绍,目前,重庆市紧缺人才总数达到12万余人,涉及环境科学、建筑学、城市规划、交通运输、法学、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特别是金融、证券、物流、环保、城市建设和规划、高新技术、交通管理等方面尤甚;到2010年,我市紧缺人才将增至近15万名。向境外、国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已成为我市发展的当务之急。
重庆市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两大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一个就是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人才队伍中的高端人才严重缺乏;第二个就是人才队伍的外向度太低,人才队伍的全国化和国际化任重道远。因此,就国际化背景下重庆的人才队伍建设,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重庆市在高级公共管理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等队伍建设中要坚持党管人才,统筹协调的原则。贯彻党管人才原则,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要求,市委组织部制定并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工程,搞好总体谋划,加强宏观指导。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系统、各部门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各个领域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并抓紧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并及时将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报告市委组织部[3]。
针对重庆人才队伍的现状,重庆市需要努力争取中央政府对重庆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争取中央财政加强对西部地区人才公共服务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等人才培养项目上对重庆市给予支持。为此,重庆市委组织部、重庆市人事局在争取中央政府大力支持的同时,从2007年起,重庆市将实施“重庆市千名优秀人才引进计划”,用5年时间从市外引进200名党政干部、300名企业精英、500名科技专才,为建设“试验区”奠定“智力”基础。此外,重庆市将以重庆国家级开发区和市级重点工业园区为载体,力争到2015年“一圈”引进“两院”院士达到30名、海外留学回国人员和外国专家2万名,以及培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100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000名、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000名、博士后在站人员500名。
需求明确是国际化人才培养工程取得效果的前提。重庆市应首先建立包括国际化人才类型需求评估、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评估、国际化人才培养内容需求评估的完善的系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评估体系。各系统、各部门应该建立支持各自组织战略的国际化人才需求目录和国际化人才素质模型,明确国际化人才的知识、能力要求。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国际化人才评价体系。基于素质要求,明确国际化人才的能力差距和培训需求,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采集各类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工程。
首先,要建立多元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制。针对不同类型国际化人才的成长规律和特点,实行定制化培养模式,使高等院校成为国际化人才的主要造就基地,促进人才在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扩大视野,提升能力。其次,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聚合优秀人才,带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中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作用,鼓励和支持高层次人才参加国际合作项目,积极发展与科技、经济先进国家的合作与研究,采取课题招标、协作攻关、项目合作、讲学指导、访问交流等多种形式培养国际化人才。再次,在培训内容方面,要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利用需求评估体系的信息,紧密结合工作的实际需要,开发和设计符合需求的培训内容。同时,大力营造有利于国际化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要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国际化人才快速成长的选人用人机制;制定能充分体现国际化人才价值的薪酬机制,努力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民主活泼的学术环境、比较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尊重理解的社会环境。最后,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多元的投入。市委、政府应将国际化人才培养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社会体系,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和出台相关政策,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引导全社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激励社会兴办相关教育。强化用人单位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形成政府、企业、教育单位和个人共同投入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和收益分享机制[4]。
重庆市委组织部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工程的组织者、实施者应该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加强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科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效果评估体系,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对于不理想的行动和措施进行控制与改进,适时调整国际化人才培养工程。一方面,要制定工作计划,并定期对各单位国际化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制定定期的工作汇报制度和国际化人才培养信息的收集工作制度,并根据掌握的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意见。另一方面,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工程实施中期,要组织召开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邀请各系统、各部门主管领导和专家,对前期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并对下一步的培养工作提出改进和调整意见[5]。
[1]王垒.国际化人才的评价与测量[J].新资本,2007,(3):14-17.
[2]曾艳.关于重庆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几点思考 [J].特区经济,2007,(12):198-200.
[3]耿相魁.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2008,(1):44-45.
[4]唐鑛.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战略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6,(8):32-33.
[5]刘正良.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9,(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