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说友易学思想初探

2010-08-15 00:46李小丽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3期
关键词:文王易学周易

李小丽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2)

袁说友(1140~1204),字起岩,号东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嘉泰中(1201~1204)官至同知枢密院、参知政事。

袁说友“性资闓敏,儒术淹通”[1],“岁治《周易》”[2],著有《东塘集》、《择善易解》等。且“学问淹博,留心典籍”[3],在四川、绍兴两地为官时组织修订了《成都志》和《会稽志》。又辑蜀中诗文,自西汉迄于淳熙,为《成都文类》五十卷,附于《成都志》。据费著云:“全蜀郡志无虑数十,惟成都有《志》有《文类》”。[4]可见,这种编写方法,在当时全蜀郡志中是独一无二的,且深得后来方志编者的学习。而《成都文类》分门十一,颇为详整,为杨慎《全蜀艺文志》所由之本,“深有表章文献之功”[5]。

袁说友从政三十年,经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其政绩虽不尽见于后,然(其奏章)多切时病”[6]。《历代名臣奏议》收录其奏章四十一篇。他的以孝治国、崇用台谏、广开言路、关心民瘼等政治思想和成就,深得时人认可:“時国家多故,事绪浩穰……属岁大祲,调度不给,卿儒学俊茂,旧历清华,通敏有余,独任大计,內无缺供之急,外无诛求之怨,满岁有奇劳亦甚矣”[7]。

与同期的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陆游、魏了翁、楼钥等交往颇深、多有酬唱。魏了翁《鹤山集》有《哭袁参政说友文》云:“耆臣宿弼在今几人,日替月零如星斯晨,维建安公。”其诗“以‘耆臣宿弼’相推,惋悼颇深,当非无故”。袁说友“岁治《周易》”[8],著有《择善易解》,久佚,历代目录书均无记载。然易道广大,其中所包含的各种观点在易学发展史上曾对各个时代的学者都产生过不同方面的影响。袁说友同样表达了自己对这些易学观点的理解。基于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零星易学著作,本文对袁说友的易学思想作粗浅的论述。

一、对《周易》产生及命名的认识

关于《周易》的产生,袁说友坚持了《汉书·艺文志》认为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以及马融开其端的“人更四圣”的说法,强调了伏羲、文王﹑周公和孔子在易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指出:“《易》之为书与天地准,更三圣而后备,学之者可以无过焉。”[9]“臣闻夫《易》画于伏羲,演于文王,爻辞于周公,彖系于孔子。”[10]不惟如此,袁说友还试图对《周易》产生的原因进行推测。他说:“自伏羲之时,世质民纯,巧伪未作,故虽三画可以尽天下之变,至神农、尧、舜取法八卦,以明吉凶,其大者衣裳取乾坤而天下治,降及夏、商至周之世,民伪滋生,礼乐阙坏,天下万事纷然而起。三画之《易》始不能以尽万变。文王忧焉,重卦为六十四,重爻为三百八十四,又为彖辞以究八卦之用。”[11]可见,他认为《周易》是圣人为总结天人变化而产生的书。

关于《周易》的命名,历来众说纷纭。首先,“周”字之义,自来有两说:一曰周为代称;一曰周为周普,普遍之义。唐孔颖达说:“《世谱》等书,神农一曰连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既连山、归藏并为代号,则《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毛诗》云‘周原膴膴’是也。又文王作《易》之时,正在羑里,周德未兴,犹是殷世也,故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其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故《易纬》云‘因代以题周’是也。”[12]唐史征《周易口诀义》云:“窃闻《易》者是文王之所演,因代为名,故称周也。”袁说友继承孔颖达等人的观点,认为周为代称。他说:“臣闻夫易画于伏羲,演于文王,爻辞于周公,彖系于孔子,而《易》成于周矣,故曰《周易》。”[13]后之学者如洪觉山、胡炳文、吴隆元、朱元昇等皆以周为代称,今黄寿祺先生亦认为:“自孔颖达以来主前说者多,今从之。”[14]

“易”字之义,说法尤多,一为蜥蜴得名说,二为日月为易说,三为变易说,四为一名而含三义说。孔颖达曰:“易者,变易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变毒群品,新新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然变化运行,在阴阳之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相二气;布以六位,象三才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15]

袁说友赞同孔颖达、程颐和刘熙的观点,并与其友杨万里的观点略同,认为易为变易,《周易》为研究天人变化之书,在其《讲易札子》中云:“《易》之一书,备究天人变易之理。”并批驳《乾凿度》之“易一名而含三义”说。他认为“先儒之论以简易、不易,非圣人作《易》之妙旨。《系辞》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凡此皆变易不穷之义,顾岂简易所能尽耶?”“天下有变易不穷之事,《大易》为变易不穷之书,或万变藏于是而难见也。”后之学者如黄优仕﹑黄寿祺均赞同“易为变易”说。黄寿祺先生说:“学者观乎众说纷纭,亦以窥易道之广大,见仁见智存乎其人。若以余之固陋,虽谬欲博稽古今之说,兼综众家之言,而要之,以易为变易之义者为主。”[16]

二、为政治服务的变易思想

袁说友探究《周易》,并非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而往往和他对时政危局的应对主张有着密切的关联,具有时代的特色。袁说友处在多事之秋的南宋,君主又多无为之君,于是他在解《易》时常关心国家兴亡,劝谏皇帝知人善任。他说:“在天之变易则有神化以运其妙造,在人之变易则有明主以成其全功。今夫君子常用,小人常斥,则天下易乱而为治矣;纯用诚实,黜逐诈伪,则万事变害而为有利矣。此皆人道之变易而不可以不谨也。恭惟陛下道贯三材,周万物举而措之天下者,《大易》之事业与天地合其德者,《大易》之弥纶,方且命召儒臣,讲明《大易》,窃惟洁静精微之妙,穷理尽性之原,陛下固已心感而默识之。”[17]“人道之变易,使君子常进,小人常退,以尽人道之变易者,臣愿陛下体《易》之变明泰之旨,使天下常治而无乱,万事常利而无害。”[18]

袁说友还情辞恳切地劝谏君主要防微杜渐。他认为无论个人还是国家,都应该在事情开始之时,就虑及其结束。如果事物在微小之时,不知防微杜渐,必将出现滋蔓难图的困境。他说:

“臣闻《坤》卦六爻皆阴,而初六为阴爻之初,盖阴气之微也。如初寒之时,有微霜之至。作《易》者因阴气方萌之时,而有防微杜渐之戒,以申明天下之事,当谨其始,以虑其终。始之能谨,则终无忧矣。譬之履践至微之霜,日积一日,苟不知戒,则自微至著,遂为坚冰。此盖驯致必然之理焉,圣人戒焉。而《象》复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其辞切,其戒深。大而为天下国家,小而一身之行事,苟微之不能防,则如履霜之不戒,将必致于滋蔓而难图,固结而不可解。是岂一手足所能求哉?如坚冰然,去其难矣。圣人知之,虽小不善而不敢为,虽一小人而不敢用。纤微之累德,其去之必速;毫发之微眚,其改之也必亟。以此处己,以此治人,又焉有驯致坚冰之道哉?”[19]

从中不难看出,袁说友挽救王朝危机的政治要求,以及《周易》变通思想对袁说友的影响和濡染。虽然在客观上效果并非按其设想的那样,但其改变危局的努力,还是值得称道的。

三、以史为鉴的中道思想

《周易》中处处闪耀着“阴阳平衡而行中道”的思想,这一伟大的思想同样体现在袁说友的思想体系中,袁说友认为:中无所不在,在皆有中道,且强调二五两爻的重要性。袁说友自“幼读史”,[20]以史为鉴,通过其中道思想认真分析天下治乱的道理。其于《易说》中,对中有具体的阐述,曰:“乾元坤元,元者何?大也。欲观乾元坤元之妙,当于二五两爻观之。道本不可名言,而圣人命之曰元;元本不可形容,而圣人又命之曰中。大哉!中乎。”[21]“中无所不在,在皆有中道,至于中不能加毫末于此,此中之所以为大也。”“《乾》之《文言》曰‘龙德而正中’,谓九二也,又曰‘君德也’。以九居二,人臣之位,而以君德为言,何也?中无所不在,自可以通言也。”[22]

同时,袁说友还提出不能孤立地分析二五两爻,而要通晓二五两爻的贯通之妙。他说:“自二言之则为见龙,自五言之则为飞龙。飞龙之中,即见龙之中,天下岂有二中哉?《坤》曰:‘顺承天。’《乾》《坤》无二道也,使有二道,若之何而顺承耶?六二言大而不言中,六五言中而不言大,互见也。二之直方大,以中故也;五之文在中,其大可知矣。彼执一者,则谓二自二,五自五,不识贯通之妙者,不知中者也。即《乾》《坤》而推之,余卦皆然。”[23]

为佐证自己观点,袁说友还举例进行论证,今就其中之《屯》和《蒙》卦略作分析:

“《屯》六二之‘十年乃字’,九五之‘屯其膏’,当屯之时,不敢苟合,宁舒徐以要诸久,不可大有为,宁收敛以啬其用,皆时中之道也。”[24]卦《屯》象征初生,初创之时非常艰难,若能守持正固,可获吉祥。如六二之女子,面对众多的求婚者,并不急于出嫁,正因其守持正固,久待十分才缔结良缘。

“《蒙》九二刚中之才,而有包容之道,此周公遭变之际乎?六五童蒙之君,赖刚中之臣乃济,其成王之谓乎?君臣各尽其道,正所谓中也。此《蒙》之所以亨也,此《蒙》之所谓圣功也。”[25]《蒙》之九二《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九二阳刚,为子能治家,有为臣而有刚中之才,兼有包容偏柔之众之象,如周公遭遇谗言;六五阴柔,居尊者之位,而无刚中之才,惟赖九二之刚中大臣,方能有济,如成王;君臣各尽其职,各守其道,这就是中,从而能够获得亨通。《诚斋易传》亦云:“乃谓‘子克家’,何也?臣事君,如子事父。责难纳海,陈善辟邪,正使致君以尧,格君于天:如伊尹周公,亦臣子分内事耳亦如子之干蛊克家耳。”[26]杨万里将“子克家”的象外之意申说得甚为透彻,和袁说友的观点相应和。

可见,中不仅存在于乾坤两卦,《周易》其余诸卦均体现这一中道思想。就卦意上而言,可谓涉及自然、婚姻、君臣关系、经济、饮食之道、争讼、军事等各个方面,由此亦体现了“中无所不在,在皆有中道”。

袁说友还认真总结《周易》知兴废得失、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好处。他认为应以中道行于天下完事之中,“圣人建大中以为天下准为万世准”[27]。并以历史上的具体事例,阐述如果能把握中道,守持正固,即能达到常治而久安的道理。“与贤与子,皆中也;揖让征伐,皆中也;诛管蔡、封蔡仲,皆中也;仕止久速、无可无不可,皆中也;过门不入、陋巷箪瓢,皆中也;父师則去为臣則守皆中也。”[28]而天下之乱日多而制日少的原因则为“非执中”也。“中无定在变化,云为无往非中。虽然变化可也。无忌惮不可也。变化者未尝不允执。无忌惮則不允执矣。至于拘儒,則又执一而非执中矣。天下之乱,所以日多而治日少者,无他故焉,不坏于执一之拘儒,則怀于无忌惮之小人。前史所载昭然可观。呜呼!安得明易君子而与之论中哉?”[29]

《周易》是卜筮之书,但却是周初政治生活的产物。体现着周公之德。袁说友在研究《周易》时,以周易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为线索,认真总结历史兴亡的规律,重视易学思想在现实中的适用,希望南宋统治者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利于当世,有其独特的个性。

同时,袁说友易学思想远非以上所及,他对古代易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在中国易学发展史上是不可忽视的。

[1]宋楼钥《攻愧集》内制.

[2]《东塘集》卷末附录《家书》.

[3]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东塘集提要》.

[4]见元费著(至正)《成都志序》,收入明杨慎《全蜀艺文志》.

[5]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东塘集提要》.

[6]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东塘集提要》.

[7]宋楼钥《攻愧集》外制.

[8]见《东塘集》卷末附录《家书》.

[9]见《东塘集》卷十八《择善易解序》.

[10][11][13][17][18]见《东塘集》卷十一《讲易》.

[12]见唐孔颖达《周易正义·论三代易名》.

[14]见黄寿祺《周易名义考》.

[15]见唐孔颖达《周易正义》.

[16]见黄寿祺《周易名义考》.

[19]见《永乐大典》卷三五零七.

[20]见《东塘集》卷十八《绍兴府进士题名记》.

[21][22][23][24][25][27][28][29]见《东塘集》卷二十《易说》.

[26]杨万里《诚斋易传》卷二.

猜你喜欢
文王易学周易
从“卜史易”到“士易学”再到“儒门易”
——先秦易学阐释分期断代刍议*
2021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第三十二届周易与现代化论坛在安阳召开
侨易学视角下“华人作家”赵健秀研究
敦煌古迹旅游景点与《周易》
读典
甜甜的“蝴蝶茧”
文王《诗经·大雅》
双语话中国历史名人:姜子牙
门头沟冬季温暖你的心
《雕菰楼易学五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