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广西客家人的族群认同——以防城港市为例

2010-08-15 00:46耿西静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9期
关键词:客家人族群群体

耿西静

(广西师大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一、关于族群、族群认同、客家的概念

(一)关于族群

20世纪90年代,“族群”一词被引入中国,在中国的民族学和人类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此后的将近二十年中,国内民族学家、人类学家从未停下追求族群本质研究的脚步,与此同时,国外的人类学研究也将族群视为国际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关于族群的定义众说纷纭,学术界也一直未能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这里列举两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定义:

1.科威特人类学家默罕默德.哈达德认为族群是指在社会上具有独特的因素,因文化和血统而形成不同意识的群体。可以说,它因体质或文化上的特点而与社会上其他群体区分开来的人们共同体。他认为可识别性(identifiability)、权利差别(differential power)及群体意识(group awareness)是族群的三个基本特点。(1)

2.挪威著名的人类学家巴斯认为族群是用以指明一群人:(1)生物上具有极强自我延续性。(2)共享基本的文化价值,实现文化形式上的公开的统一。(3)组成交流和互动的领域。(4)具有自我认同和被他人认可的成员资格,以形成一种与其他具有统一阶层的不同种类。(2)这两种定义都特别强调了生物上的血缘和文化上的相似是构成族群的主要要素,它们也是族群最为本质的特征。本文采用的是马克斯.韦伯(Marx Weber)也是学术界比较常用的概念,即“某种群体由于体质类型、文化的相似,或者由于迁移中的共同记忆,面对他们共同的世系抱有一种主观的信念,这种信念对于非亲属区关系的延续相当重要,这个群体就被称为族群”(3)。

(二)关于族群认同

认同主要是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的趋同的过程。(4)族群认同的现代意义变得非常丰富,使用范围也日益扩大,它包括社会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等,它们分别指个人认为自己与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地位、文化传统或民族群体的统一。(5)认同对于一个族群的存在来说至关重要,它是族群的核心,一个群体能否被称之为“族群”,一个人能否被接纳为族群中的成员,都与族群认同息息相关。族群认同的要素包括:1.共同的文化渊源,如共同的继嗣和血缘,共同的祖先和文化源流。2.共同的历史记忆和遭遇。3.语言、宗教、地域、习俗等文化要素。(6)[1]族群认同一般是指族群内部的认同,即族群内的成员都严格遵守界定一族群的标准和规范,他们都乐于承认是“我群”;在与其他族群交流互动的时候,由于特定的文化和行为方式与自身不同,将外族群视为“他群”。本文将从这个角度试着分析广西防城港的客家人的族群认同。

(三)关于广西客家

罗香林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在《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两书种建构起了客家人历史上经过五次南迁、根在中原、衣冠士族、形成发展于粤闽赣三省的观点,以“民系”一词正式成功的构建起了客家族群,客家人的族群意象从此得以树立和清晰。客家是一个特殊的族群,特殊在他们千百年来的迁徙和艰难的定居过程。人们对客家人有这样的解释:“客”是流动的,是走的;“家”是固定的,是停的;而“客家”就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客家意象为“在路上”。客家在四处“蛮夷”的环境下,他们以中原文明之士自居,固守古老而优秀的汉族传统,同时为了与当地人相处融洽,他们又在不断地变化和适应,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这些人最早迁入赣南、闽西、粤北一带,集体定居,形成了一个稳固而强大的客家群体,是客家人的“大本营”,但由于土地等资源的缺少,越来越多的客家后代只能被迫选择再次离开这个“大本营”,去外面更广阔的天地找寻自己的生存空间。广西客家人就是在这样形势下迁徙而来,他们分布广泛,遍及自治区14个直辖市的城区和72个县市,只有桂林的全州、兴安、资源和河池的凤仙4个县为无客家县。(7)防城港市现辖2区1市1县,总人口538718人,总面积5638平方公里,共有客家居民183600人,为全市总人口的34.1%,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客家人32人。(8)应该说,防城港市的客家人分布比较集中,和周边瑶族、壮族、京族、潮汕人等族群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对于研究“我群”的自我认同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

二、防城港客家的族群认同

(一)共同的文化渊源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伦理社会,在宗族的发展和传承过程十分重视血缘。共同的族源认同是内部认同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它是一座天生的桥,将现在的族群子孙同古老的共同祖先连接到一起,他们[3]有着强烈的认同和寻根意识,这种意识将客家人紧密联系在一起。防城港市所辖的那凉、东兴、茅岭、平阳等21个乡,客家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9),这些客家人里有明清时期从赣、闽、粤迁来的“新客”,有唐宋就已经辗转迁入本地的“老客”,可以说,在防城港的发展历史上,一直有客家人在不断地迁入和定居[4]。客家人本身就是一部流动的历史,他们长途跋涉,历经旅途艰辛,在迁徙过程中的这种困境使得客家人一定要团结起来,互相帮助才能一路走到最后。最终选择可以容身的一个地方定居下来并不容易,即使居住下来,也会因为有限的土地等资源与当地土民和老客家产生许多的矛盾和冲突,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新客家,他们除了选择包容和退让之外,更要想办法首先让自己与那些老客家联系起来,获得他们的认同,而能够将他们连结在一起的唯有共同的祖先了。这里的共同祖先可以指依托刚刚迁出的闽、粤等地缘上的祖先关系,也可以根据同姓追溯至唐宋以前从中原迁出的始迁祖,甚至还可以延伸到姓氏产生之时的初祖。由于素有的客家迁徙历程,形成了客家独特而鲜明的“认祖”情结,这种认为自己拥有共同祖先的情结可以使客家人团结一致,产生强烈的自我认同,共同抵御外界的压力和冲突。

(二)共同的历史记忆和遭遇

在研究族群时,不可忽略的一种观点是工具论。简单来说,工具论就是将族群认同看做一种可以利用的工具,通过它来维持一个族群的发展和变迁。这种工具性在构成客家族群时体现的非常明显。除了拥有共同的祖先外,客家共同的迁徙历程也是形成内部认同的重要因素。这些人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处处受所经之地居民排挤和欺压,有时还会遭到土匪、官兵的抢夺和压迫,客家人的迁徙史也是一部血泪史,很少客家人没有经历过任何磨难和坎坷就顺利定居下来。这些共同的遭遇在客家人心中形成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所以只要一提是客家,他们就会义不容辞的帮助这些新迁来的人,因为他们是曾经的自己,没有经历过这种共同遭遇根本不可能深切体会客家的艰难,也不可能真正热情的去尽力帮忙。汉族内部向来都有强烈的宗族意识,客家也不例外。在各姓、各族客家相处的过程中,也会发生资源的抢夺和冲突,但这些冲突也只是内部的矛盾,一旦涉及到客家整体利益的争斗,这些客家人就会自动的作为一个群体团结起来,共同御敌。客家人向来以热情好客著称,尤其是对同一族群的客家人,李远龙在防城港做调查时做过统计,客家人自认为热情好客的超过半数,足见其对“我群”这一传统特征的高度认同。(10)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偶然形成的,只有深刻了解其背景,才能充分理解一种文化的内涵。客家人的迁徙背景和共同的历史遭遇是形成族群强烈自我认同不可或缺的要素。

(三)语言、习俗等文化要素

1.鲜明的语言认同

客家人有一句俗话: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防城乡镇、上思的客家人都认为自己是区别于其他任何群体的族群,他们所用的客家话被称为“涯语”,称“我”为“涯”。不要轻视这一个“涯”字,它代表了一个族群的界限。界限内,讲客家话的,可以认为是同族;界限外,讲其他语言的,即为“他族”。语言认[5]同导致族群认同在客家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防城港各族群杂居,客家人没有严格的界限不允许与外族群通婚,但是如果一客家男子娶了外族群女子,不管之前的语言差异多大,这女子一定要尽快学会讲客家话,否则不管你到这个家族多久,族里人也不会认可你为客家媳妇。如果客家女子嫁至外族,她回家探亲一定要讲客家话,不然就会受到族人的冷落。在某一个层面可以说,客家话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就是客家人的象征,这是区分客家和非客家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客家独特的方言可以帮助在族群内部形成强烈的认同,可以界定本族群与他族群,其作用不可小觑。

2.崇宗敬祖的文化

前文提到客家特殊的迁徙历程、共同的历史记忆使得客家自我认同异常强烈,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就是丰富多彩的宗祠文化。在防城港市区不常见家中祭祀先祖,但是在众多的乡镇,一进门,就可以看见堂屋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正厅是敬奉祖宗的家庙,俗称为祖公堂,这是目前仍很普遍的现象。客家人虽然漂泊不定,但始终将祖先记在心中,定时供奉,他们认为祖宗是根,祖宗是源,没有根源就没有现在的自己。这种崇宗敬祖意识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个小家庭,而是得到整个族群的共同。在上思等县市,客家祠堂遍布各地,有专门的人员来管理祠堂,在清明、七月半、春节等节日,合族而祀。规模较大、宗族势力较强的大家族,还会定期召开联亲大会,让周边地区甚至外省市的同族子孙共同祭祖,以增强彼此间的联系和感情。在认祖的这个过程中,作为一个客家人都会被宗族的发展历史所感染,对族中其他人产生亲切感,也会因身为客家人自豪,并对客家产生强烈的认同。

(三)其他习俗

迁居至防城港的客家,有的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最少的也有几十年历史,在此过程中,与周围各族群互相交流、互相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十分丰富的习俗文化,但其中很多还保留有典型的客家文化特色。在饮食方面,客家的“酿”文化十分鲜明,有“豆腐酿”、“苦瓜酿”、“花酿”等。在居住方面,规模或大或小的围屋构成了主体,这种结构形式可以促进客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使其团结一致。客家人特别重视风水,无论建新房还是修阴宅,都要请风水先生来选择“风水宝地”,以求得逝去的祖先居住环境良好,活着的人们能够平安幸福,保佑后世子孙丁才两旺,这也是很多客家墓葬“前依水,后靠山”、规模相对宏大,形式别样的原因。另外还有很多习俗,都能体现出客家独特的文化,这里不一一列举。通过上述几种习俗,他们无意或刻意保留的这些习俗,都是客家这一群体所特有的,无论哪里的客家,只要看到相似的生活习俗,便可以认定其同为“自家人”,产生客家族群内部的认同意识,用以和其他族群的区分。

三、结语

著名人类学家巴斯是从群体的排他性和归属性来界定族群,他认为“族群”是由其本身组成成员认定的范畴,造成族群最主要的是其“边界”。一个族群的边界,不一定是地理的边界,而主要是“社会边界”。一个群体通过强调特定的文化特征来限定“边界”来排斥他人。(11)广西防城港的客家人正是根据自身所拥有的特色文化来作为区分“我群”和“他群”的界限,文化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即可以作为客家族群认同的标准。这个边界是相互的,客家可以把界限之外的族群看做是“他群”,“他群”也可以根据这些典型文化确定他们是不属于同族的客家。客家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文化表征构建了作为客家族群内部成员的“边界”,同时形成了强烈的族群认同。[6]

注释:

(1)[科]默罕默德.哈达德著.边晓兵译.科威特市的民族和民族等级结构.民族译丛[J].1992( 5) 。

(2)[挪]弗里德里克.巴斯著.高崇译.族群与边界.转引自徐杰舜主编.族群与族群文化[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43。

(3)转引自孙九霞.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J].中山大学学报,1998(2)。

( 4)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民族研究[J].民族研究,1995( 6)。

(5)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68。

(6)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转引自徐杰舜主编.族群与族群文化[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513。

( 7)钟文典.广西客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4。

( 8)钟文典.广西客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8。

( 9)钟文典.广西客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7。

(10)李远龙.广西防城港市的族群认同.转引自徐杰舜主编.族群与族群文化[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369。

( 11)Barth Fredrik.Ethnic Groupsand Boundariers.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M].Boston,MA:Little Brown.1969.

[1]徐杰舜.族群与族群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钟文典.广西客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客家学术研究所.陕西客家人[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8.

[4]刘道超.信仰与秩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客家人族群群体
客家人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新兴族群的自白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不容忽视的校园“小群体”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