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与道光帝

2010-08-15 00:46张永红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9期
关键词:道光帝颜面鸦片战争

张永红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2008级研究生 贵州 贵阳 550025)

鸦片战争中,道光皇帝可谓“善变”,剿抚不定,这也常被人们认为是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其决策往往对事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态度的变化必然对国事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道光帝为何如此“善变”,其根本原因何在?本文主要从道光帝剿抚政策的变化,来探讨鸦片战争中道光帝“善变”的原因。

鸦片战争与鸦片问题紧密联系,因此,道光帝的第一个态度应该是对鸦片问题的态度。早在乾隆、嘉庆两朝,鸦片输入就曾逐年增长的势头,并引起中国白银外流,面对此种形势,清廷不得不开始禁烟。道光帝即位后,也力主禁烟:“凡洋船至粤,先令行商出具所进黄埔货船并无鸦片甘结,方准开仓验货。其行商容忍,事后查出,加等治罪:开馆者议绞,贩卖者充军,吸食者杖徙”(1)与其先辈不同的是,到道光朝的时候,鸦片流毒更甚,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都吸食鸦片。因此,逼迫清政府采取更强烈的措施来制止鸦片的蔓延,黄爵滋的奏折更坚定了道光帝的决心。1838年11月,道光帝连续8次召见林则徐,并特命其“为钦差大臣,加兵部尚书,右都御史,驰驿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所有该省水师,兼归节制”(2)在得到林则徐奏报义律答应呈缴鸦片2万箱的好消息时,道光帝不仅在奏折上朱批“所办可嘉之至”,还以获烟功赏加二级。(3)在得知林销烟的消息时,多次朱批“所办甚好”,“可称大快人心一事”。由此可见,道光帝对禁烟的态度是坚决的,对林则徐是十分支持的。

可是,当道光帝得知英军改犯浙江,陷定海时,马上改变了态度,由主“剿”而倾心于主“抚”,命琦善为钦差大臣与英人谈判,重治林、邓。是什么使道光帝如此轻易的就改变了态度?从查办林则徐、邓廷桢的上谕中可以看出端倪,上谕说“前因鸦片流毒海内,特派林则徐驰往广东海口,会同邓廷桢查办,原期肃清内地,断绝来源,随时随地,妥为办理。乃自查办以来,内而奸民犯法,不能净尽;外而兴贩来源,并未断绝。甚至本年英夷船只,沿海游奕,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直隶、盛京等省,纷纷征调,糜饷劳师,此皆林则徐等办理不善之所致。”(4)“惟该督等以特派会办大员,办理终无实际,转致别生事端,误国殃民,莫此为甚,是以特加惩处。”(5)从中可以看出道光帝态度变化的原因,他命林则徐禁烟的目的是肃清鸦片流毒,阻止白银外流,正是从国家财富的出发的,林则徐禁烟的成效道光帝也是很满意的,上谕中“自查办以来,内有奸民犯法,不能净尽;外有兴贩来源,并未断绝。”这些仅仅是道光帝的借口,而真正反映道光帝实质的是东南各省“纷纷征调,糜饷劳师”。在清代11个皇帝中,道光帝的节俭是出了名的,花钱如同割肉。道光帝即位时,国库已不充盈,面对日益增长的开支,他的主要对策是厉行节约,从减少开支中来谋求出路。禁烟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白银外流,充实国库,而如今禁烟不成,反而引起“边衅”,“糜饷劳师”,道光帝自然就不愿意了,改变了对策,林则徐就遭殃了。其实道光帝压根儿没有想到会因为禁烟而引起战争,他以为只要不启边衅,就可相安无事,战前他旨谕“林则徐、邓廷桢体察情形,相机筹办,务使闻风慑服,亦不致骤开边衅,亦为妥善。”(6)道光帝不希望国家财富消耗在战争上,后来他在钦差大臣伊里布奏折上的朱批也能说明道光帝转变态度的原因。“朕立意如此羁縻,想卿亦以为然也。再本因为办理不善,致彼狡焉思逞有以召也。若再误于后,衅端何时可弥?且英夷如海中鲸鳄,去来无定,在我者七省戒严,加以隔洋郡县,俱当有备,终不能我武维扬,扫穴犁庭。试问内地之兵民,国家之财富,有此消耗之理乎?”(7)更可以看出财政问题是道光帝决策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在未弄清英夷目的之前,道光帝决策的出发点主要是从财政问题出发,由支持林则徐禁烟到战争开始后,撤换林,改派琦善主“抚”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琦善奉命前往广东与英夷谈判,道光帝希望琦善能够“仰体圣意”,解决林则徐“惹”出的麻烦。但谈判刚刚开始,道光帝的态度又发生变化了,这时他可能已经嗅出了英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通商”,“昭雪冤屈”,可能还有其他目的,这可是有失天朝的“颜面”的,于是主“抚”开始让位给主“剿”了。下旨让琦善准备“剿办之事”,“乘机攻剿,勿得示弱”,并命四川、湖南、贵州备兵4000人,听候琦善调遣。“逆夷要求过甚,情形桀骜,既非情理可谕,即当大申挞伐…逆夷再或投递字帖,亦不准收受,并不准遣人再向该夷理论…朕志已定,绝无游移”。(8)当琦善奏报“地势之无要可扼”、“军械之无利可恃”、“兵力之不固”、“民情之不坚”,“佥称藩篱难恃,交锋实无把握”,因此不如“暂示羁縻”时,(9)道光帝甚是生气,以朱批斥责琦善道“朕断不似汝之甘受逆夷欺侮戏弄,迷而不返,胆敢背朕谕旨,仍然接递逆书,代逆恳求,实出情理之外,是何非福?无能不堪之至!汝被人恐吓,甘为此遗臭万年之举,近又举数端恐吓于朕,朕不惧焉。”(10)同日,清廷以琦善代英人要求,给以“革去大学士,拔去花翎,仍交部严加议处的处分”。(11)二月初六日,清廷收到怡良揭露琦善私割香港的奏折(12)即以“辜恩误国,实属丧尽天良”的罪名,将琦善“革职锁拿,…押解来京,严行讯问。所有琦善家产即行查抄入官。”(13)在琦善的罪名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光帝态度变化的原因已非是批评林则徐的“糜饷劳师”,而是“受逆夷欺侮戏弄”,“被人恐吓”,“该夷已形猖獗,仍妄冀羁縻”。这些已不再是财政问题了,而是有关天朝的体统,“颜面”了,对琦善的处罚也比林则徐重得多,也可以看出在道光帝眼中天朝的“颜面”比花点银子要重要得多。天朝的颜面和天朝的江山一样,都是祖宗留下来的,不容有任何闪失,对道光帝这个以守住祖宗基业的守成之君尤是如此。这时道光帝也就不惜一战了,主“抚”就让位给主“剿”了。

为了维护天朝的面子,守住祖宗的基业,这次道光帝可是真下决心了,派出了由奕山(御前大臣)、杨芳(湖南提督)、齐贡(两广总督)等组成的前敌领导班子,并慷慨地一次性拨给军费白银300万两。(14)中国就不可避免的卷入到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当然,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就不再是以道光帝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的屡战屡败,又使道光帝开始回心转意了,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奏折给了道光帝一个下的台阶。穆彰阿奏道:“兵兴三载,糜饷劳师,曾无尺寸之效。剿之于抚,功费正等,而劳逸已殊,靖难息民,于计为便。”(15)道光帝不得不由主“剿”变为被迫主“抚”。

总之,综上所述,在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国策由“剿—抚—剿—抚”一而再,再而三的变化,每一次的变化道光帝似乎都有充足的理由,一曰财政问题,二曰“颜面”问题,如此重大的决策,变化得又如此的轻易,似乎“剿”“抚”之间仅仅是根据道光帝个人的意愿,而缺乏通盘的考虑,似乎都是权宜之计,着眼于解决目前的“麻烦”。从鸦片战争中道光帝决策变化的轻易,我们似乎能看到近代中国决策的影子,听到中国一步一步沦陷的声音。

注释:

( 1)李圭:《 鸦片事略》,见《 鸦片战争》( 6),第 141 页

(2)《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一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页。

(3)《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1册,第543页。

(4)《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1册,中华书局,1964年,第110页。

(5)同上,第 111页。

(6)同上,第 111页。

(7)同上,第 412页。

( 8)同上,第 608、618、632 页。

( 9)同上,第 711-716页。

( 10)同上,第 717页。

( 11)同上,第 718页。

( 12)同上,第 702-704页。

( 13)同上,第 705页。

(14)转引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1995年,第275页。

(15)夏燮:《中西纪事》卷之八,江上议款。

猜你喜欢
道光帝颜面鸦片战争
等闲
清场
THE DRUG WAR
历史的真实与虚构
从中英经济交往看建国前两国关系演变
从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过程看鸦片战争的实质
道光帝选接班人
道光帝曾欲立奕訢为皇太子
道光帝选接班人
素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