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清,李军林
(湖南工业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株洲 412000)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及对策
赵文清,李军林
(湖南工业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株洲 412000)
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复杂性,政府的认识和组织的不足,理论研究的缺乏,传统文化的制约及西方思潮的影响,国内外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讨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处困境及对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要求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但是这几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却进展不太顺利,尽管有学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但从现有文献来看,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学说,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它具有普适性、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开放性、批判性等特点。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理论。这一理论体系包含着深奥的理论,很多理论比较抽象,这也成了阻碍大众化的因素。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性太强抬高了大众接受的门槛。广大人民群众由于科学文化素质和相关的专业水平的限制很难理解这些论著,使其只停留在研究院、大学校园,很难走进大众生活中,尤其是专业术语更是远离大众生活。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降低群众接受它的门槛显得尤为重要。
2.长篇大论的原著让忙于工作的普通群众没有时间去读。邓小平说过:“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1]因此,如何使这些繁杂的内容更易于群众掌握成为一个首要的问题。
应当把马克思主义最经典的内容提炼出来,化繁就简,出版发行群众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小册子,便于阅读和携带。要加深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用群众最熟悉的语言来阐述其深奥道理,使群众花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就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最好能把最经典的内容以中国文化的形式高度浓缩,以对联、名言警句、生活哲理的方式在大众中传播,进而达到学以致用。正如列宁说的:“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和简单明了。”[2]
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其中国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大众化方面却有不足。
1.重宏观轻微观,没有充分看到它在大众实践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在重大事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因其远离大众生活,在普通群众的生活中影响却不大。十七大胡锦涛主席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后,虽然有关部门认识到它的必要性,但大多还是停留在口号阶段,具体的操作远不到位,难以落实到实践中。
2.政府的主导或参与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是薄弱环节。在这方面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1)各级党委要按照中央精神及时提高认识,各级政府积极部署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要把“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各级党委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各级党委宣传部的重要职能工作,做到有工作任务、目标、计划、步骤、机构、人员、平台、抓手、考核;各级政府要积极配合,周密部署,落实经费,加大投入[3]。(2)要为理论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其能专心投入到研究中去。(3)积极促进理论成果转化,为进一步的社会实践提供新理论的支持。
十七大之前,理论研究的重点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十七大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后,理论界掀起一股大众化研究的热潮,出现了不少这方面的论文,其数量虽然可观,但是不少文章都是在宣传和解释当前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层面,缺乏深厚的学理依据。目前学者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大众化的内涵辨析、必要性、可能性、路径方法、检验标准问题等方面,还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论分析。这些文章对怎样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还停留在推广意识形态的阶段,缺乏具体可行的方法,可操作性更是不强。造成以上原因尤其是缺乏有效的操作性的原因主要有:
(1)由于这是一项相对新的事业,前人虽有研究,但又不太适合新时期的情况,时代变了,实践也随之变化很多,而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大都是对理论的研究,深入到社会实践中的第一手实证材料相当匮乏,因此很难对当前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觉悟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及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准确的把握,相当一部分文章都是以前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分析和综合,正如唐碧君所说,“目前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大都还处在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层次上,理论性的研究比较繁琐。”[4]在当下,对大众化的特征和相互间规律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从哲学角度方面的思考还很少;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处困境的专著几乎没有,虽然有的学者的文章中有所提及,但也大都是表面文章,肤浅论述;虽然对大众比较重视,但还没人专门对这一群体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并且在推进大众化的进程中,多数学者的研究只限于如何传播,对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意识如何发挥的问题极少涉及更谈不上深入研究。总的来说,这些新理论的来源不是真正来源于新的社会实践,而是来源于旧的理论分析和论证。
(2)部分理论者的研究目的有些偏差。一些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发表而研究,对其服务于社会和大众的认识不足,因此其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提出的措施、方法很难落到实处。他们的理论能否有效,还没经过实践检验。“要想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实效,就必须注重其路径和方法的实践操作性。”[5]不少文章对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给出了自己的设想和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大都是纸上谈兵,对在实践中的实际操作的可行性认识不足。
(3)通俗性的理论书籍数量少之又少。就如艾思奇先生在他的《大众哲学》一书里说的那样,“专门学术的文章,不十分着重于写作技术,只要有材料,有内容,即使用了艰涩的文字和抽象的把握,也是十分要紧的。通俗的文章要求我们写得具体、轻松,要和现实生活打成一片,写作技术是第一要义,同时理论也切不可以有丝毫的歪曲,这就是一个困难。”当前很多学者对解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的主要从大众化的内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来进行研究,“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重点还需要立足于各地区的特殊性,从政治学角度、传播学角度、法学角度、社会学角度、伦理学角度等来探讨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别是推动各方面的制度建设,确保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6]。而新的文章在这一方面取得的成果还很少,仍需要深入到基层在实践中去寻求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因此,理论研究者很有必要走进基层,走进农村,走进普通群众中,畅通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与群众互动的渠道。积极发挥各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指导下,组织各学科专家开展“送理论下乡”、“送理论进社区”活动。要在基层建立各种类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点,常年开展相关工作。以期从中得到第一手研究材料,按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以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为宗旨,开展研究和理论推广工作。
(1)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但“强大的封建专制主义文化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集权主义的历史十分悠久”[7]。因此,要让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大众接受,就有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本土环境的嫁接的问题,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怀疑和冲击时,建立在封建传统基石上的文化就成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传播的障碍。
(2)改革开放后,大量西方思想传入国内,对大众的思想不断进行着渗透侵蚀,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之西方物质方面丰富的现实也影响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优劣的判断。
(3)一些媒体热衷于宣传西方的文化和理论,其放大效应产生了更为不良的影响。
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进一步研究,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明道路”[8]。
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相对资本主义产生较晚,并且这又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对新中国的领导人共产党人来说是一个重大考验。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出现失误,造成损失。再加上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以及西方国家所鼓吹的共产主义“历史的终结”,也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原则和前途产生了一定的迷茫,影响了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9]。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仍然面临异常复杂的国内外环境。
(1)国际上,虽然总体外部环境对我们的建设有利,但西方反华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仍在寻找各种机会对社会主义搞颠覆活动。“从国内看,尽管主流思想是健康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各种学术思想纷繁复杂,有的还借反思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直接挑战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鼓吹什么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及民族虚无主义等。”[10]
(2)客观而言“社会主义国家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在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明显落后,使少数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好,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发生动摇。”时统君认为:“首先,随着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特别是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加之受西方文化的渗透影响,人们在信仰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动摇,即便是在党员、领导干部中也不乏其人。其次,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和思想教育一手硬一手软的政策偏误以及党内少数腐败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冷漠和由此产生的理论信仰危机,而这已成为掣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极大精神阻抗。”[5]要消除这些不良影响,一方面要加大宣传,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教育人们大众,让他们看到资本主义的真正本质,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社会主义社会,自觉增强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抵制力,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11]另一方面也最重要的是,要坚决反对腐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7500多万党员的大党,要使13亿人口大国的人民群众形成思想共识以及共同奋斗的目标,首先党内的思想要统一。党内思想不统一,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失去了贯彻执行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就无从谈起。”[12]只有制定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方针政策,努力推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公平,缩小贫富差距[13],让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这样,国际的外部不利因素才会最大程度的降低。
总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阻碍因素存在的同时,也有很多有利因素,我们要认真对待这些因素,认真分析总结,结合实际,才能找到更好的方法,更好地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82.
[2]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467.
[3]张艳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哪些新要求[J].湖北社会科学,2008:(2).
[4]唐壁君.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J].毕节学院学报,2009(6).
[5]时统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述评[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11).
[6]高萍美.关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7]俞红,徐长安.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刃剑[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5).
[8]徐希.试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现状与展望[J].延边党校学报,2009(3).
[9]樊宏法.大众文化时代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10(2).
[10]沈炜.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9).
[11]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二论关键在党[N].人民日报,2000-03-07(1).
[12]齐卫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四题[J].社会科学研究,2009(5).
[13]徐璐.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7).
(责任编辑张佑法)
D616
A
1007-7111(2010)12-0028-02
2010-11-12
赵文清(1978—),男,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