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以“川江号子”为例

2010-08-15 00:50
重庆与世界 2010年12期
关键词:川江船工号子

刘 琼

(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广东佛山 528000)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以“川江号子”为例

刘 琼

(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广东佛山 528000)

以“川江号子”为例,讨论了如何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实现对地方文化认可,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结合重庆市民保护“川江号子”的社会实践,讨论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川江号子”举办专题展览的社会意义,并提出如何举办好专题展览的若干建议。

“川江号子”;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博物馆作为一个面向大众,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机构,其性质决定了它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其收藏、研究、教育的三大基本功能又为保护、传播、展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现实的依托。

一、从“川江号子”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教育

“川江”指长江上游部分,因长江上游大部分位于四川境内而得其名。由重庆开始,川江进入最为险峻的峡谷地带。因此川江又被称为峡江。重庆是川江上最大的水陆码头,特殊的地理位置,单一的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该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航运文化。“川江号子”从文化的角度看,属于航运文化的范畴,它产生于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是峡江地区船工们拉纤、摇撸、推桡时唱的劳动歌。在川江,船工们不论下水推桡还是上水拉纤,都是集体劳动,少则十来人,多则几十、上百的人。为使大家动作协调一致,就必须通过喊号子来指挥,这样众人的精力才能高度集中,木船也才能逢凶化吉、顺利前行。“川江号子”是劳动者的歌,它就产生在船工们为谋求生存的每一个劳动环节中,艺术在这里与人类生存所必须的劳作水乳交融。这便是该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内涵[1]。号子词的内容是“川江号子”文化内涵的直接体现,它或描述峡江两岸的风土民情、古迹物产,或反映船工们战滩斗险的风貌及凄苦悲惨的命运,或表达船工夫妻真挚的情爱与调侃异性的诙谐。从这些内容丰富,质朴、浑厚的号音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峡江船工人对生活的热爱,更为千百年来峡江人坚毅不拔、团结协作、努力拼搏、对外开放的精神风貌所动容、震撼。这是一首交织生活与心灵的生命赞歌。同时这也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峡江人代代传承,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而今,这笔财富在全球化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地方文化的认同、重构与解读;对重庆作为直辖市,延续城市精神,指导城市文化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机动船的汽笛声代替了船工的吟唱,木船的消失、船工的离去,“川江号子”在原有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中从生活舞台走上了艺术舞台。失去了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川江号子”的文化生存面临危机,抢救、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尤其是在文化全球化下,年青一代的峡江人对“川江号子”这种地方文化样式所体现的精神层面的认可,是否在传承记忆中、在舞台表演的环境限制下变得模糊,这是值得我们在保护中所关注的。博物馆作为一个储藏文化传统的殿堂,不仅要保存文化实物,还要致力于保护好过去的历史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同时作为一个传播文化,为公众服务的文化机构,博物馆要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通过展示、宣传、教育推广等教育手段,把对藏品的研究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帮助观众了解藏品的价值。博物馆这一整套文化传播工作的具体运作,实际上可以说是一个将有形的文化物品转化为无形的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博物馆的教育工作重点,已不能只局限于推广地方文化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透过教育去强化地方文化认同。即:把作为藏品而被物化的文化传统,运用先进的声、光、电等现代化的展览手段还原本来的文化意义,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的互动参与,在寓教于乐中感受到它存在的价值,从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上去认可地方历史文化,从而深化观众对保护地方文化遗产价值认识的理解与认同。

二、举办“川江号子”专题展览社会意义

活跃在重庆、湖北姊归的沿江旅游艺术团、重庆市区内的“川江号子”艺术团、“川江号子”学会、“川江号子”研究会等组织团体,以及重庆师范大学音乐系、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高校都在传承、保护、发展着“川江号子”的魅力。在老一代号子王陈帮贵、陶鹏、胡振浩等的努力下,“川江号子”不仅走出国门而且已代有传人,它正朝着表演艺术的方向发展。通过与旅游业、表演艺术团的结合可以促进“川江号子”的发展与利用,然而这些从功利主义出发的传承与保护,或多或少对文化遗传的保护存在伤害。

国际博协关于“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性(常设性)机构,面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的定义已经表明了博物馆的性质和任务。相对于其他保护机构和组织来言,博物馆长期致力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保护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系统规范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拥有一套具有相当规模的保护、保存遗产的科学设置。另外博物馆还拥有一批保护保存遗产的专业人员,包括文物保护、摄影摄像、陈列设计、多媒体制作、宣传教育等方面,他们具有开展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业知识、专门技术、研究能力和工作经验,稍加培训就能转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工作,成为一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因此可以说博物馆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保护和保存不可替代的机构,是遗产保护界唯一的永久性机构。截至到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如何保护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我们不能搞一刀切,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保护措施。博物馆可以充分发掘自身优势,投入更大的人力、财力,与社会力量协作建立相关的博物馆,如民俗文化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乡土艺术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建设新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能力也不相同,因此为了扩大保护力量的范围,抢救濒临消失的优秀文化,可在当地传统的综合类博物馆内扩展收藏内容,改进工作方法,增设专题展览等手段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一座国家级综合类博物馆,也是重庆市最大的一座博物馆(目前重庆市尚未有民俗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乡土艺术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及社区博物馆)。据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统计,重庆市共拥有1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川江号子”因作为地方航运文化的一部分,最为峡江人熟悉,各种社会力量与市民的积极参与保护,关注“川江号子”已深入人心,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办“川江号子”专题展览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通过举办“川江号子”专题展览使博物馆能多层次地融入社会,不仅强化了博物馆要“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功能,同时对扩大博物馆收藏的范围、更新博物馆人的观念、全面提高博物馆的工作水平、促进自身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是当代博物馆主动寻求发展方向的体现,是博物馆与社会发展结合取向的结果。

三、对举办展览的几点建议

(一)更新观念,运用现代化展示设计

从常规上说,展示内容受两种因素制约,即每个馆的方针任务与性质、展示主题的信息含量。作为现代化的博物馆,必须体现出主题范围内最新的科研成果。当前世界各国的博物馆大都采用人们常说的主题单元陈列法,现在一般叫主题展示法,也叫主题呈现法,它最初起源于迪斯尼乐园中的主题公园。它的做法是根据确定的主题收集材料,然后用最吸引人的方式体现主题所涵盖的最大信息量。按照“传播知识、引发兴趣、激起好奇”的教育心理学的要求,把教育与休闲、通俗文化与精英文化、非正式教育与正式教育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把科学与艺术高度结合与交错运用,例如动态学艺术、电脑模拟、影碟、电子产品、光导纤维等新技术的应用[2]。另外,还要体现现代展示主要标志的互动性,即观众的参与性。如可以根据参观对象年龄的不同设计不同的道具,针对青少年可以设计一条三峡航行的游戏路线图,把三峡沿途的险滩、激流及船只不宜航行需要纤夫的地方设为关口,把船行二流下水或平水时唱的莫约号子、二流摇橹号子、桡号子、龙船号子;要闯滩时唱的懒大桡号子、起复桡号子、鸡啄米号子;行上水拉纤时,唱的大斑鸠号子、么二三号子、抓抓号子、焉泡泡号子;过险滩时唱的绞船号子、交加号子等[3],配以号音设计成不同的武器,供游戏者在闯关时使用。对于成年人则直接运用计算机设计一套有关船工号子的唱词、内容、类型等的问题及答案的软件,来让观众操作、解答。

(二)改进展览的讲解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提出并得到重视与实施,对博物馆讲解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现在绝大数博物馆所收集、保护、展出的都是物质文化遗产,物质的东西通常是直观的,在相同文化背景下,讲解员不用过多解释都可以让观众明白。现在的观众更需要知道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三峡的船工号子,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生活在峡江地区的船工们同大山、大水、大困难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一种精神文化。号子作为一种音乐是非物质的,它是借助于船工与船而体现的。如何使参观者对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于讲解员来说,则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介绍船与船工的基本情况外,讲解员还要把船工号子形成的历史背景、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民俗民情及在现代环境下的状况、价值、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现代人对它的评价等。这样,文物的内涵与外延就扩大了很多。另外,讲解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向观众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这就要求讲解员要注意讲解的方式,用所谓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来打动观众,激起他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如在讲解船工号子的文化内涵时,可以把峡江船工几百年来在与川江的险滩恶浪搏击中所展现的、所呼喊的,并为川江人所熟知、传唱的“川江号子”所蕴含的那种川江船工精神,那种敢于征服大自然、驾驭大自然,不畏艰险、勇闯激流险滩的“团结”、“协作”、“拼博”、“奋进”的精神,与今天进行现代化建设、创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相结合。另外讲解员也可以通过宣传全球化下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来增强民族凝聚力,以更大的文化空间吸引更多的观众来共同探讨社会历史的发展与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让观众把博物馆真正当作一座可以接受知识洗礼,实现情感交流的文化殿堂。

(三)全心全意为观众提供服务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可以与文化事业单位、旅游公司联合定期为观众举办船工号子的演出,通过艺术让观众零距离感受历史,为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先祖而骄傲。或者与旅游公司合作,游客只要凭借近期博物馆的门票就可以在三峡旅游景点内免费观看一场船工号子的演出。另外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自己的商店里还应该增加一些有关“船工号子”的纪念物、书籍,以及光碟等音像制品。国外的许多博物馆在为观众服务方面做得比较人性化,有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如:在博物馆,不仅设有商店和供观众休息的咖啡厅,还有为学生上课的专门教室,以及图书馆、资料室、实验室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可以把馆藏的40余首“川江号子”免费提供给观众下载,筹建“川江号子之友”,加强与保护“川江号子”的高校、社会组织、团体等的交流与联系,免费开放资料室,为观众提供便利的学习机会,尤其要利用好与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节日与活动,创造一个公共文化信息交流的平台,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1]邓晓.“川江号子”的文化内涵[J].中华文化论坛, 2005(1).

[2]甄朔南.甄朔南博物馆学文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186.

[3]邓晓.“川江号子”的文化内涵[J].中华文化论坛, 2005(1).

(责任编辑张佑法)

G112

A

1007-7111(2010)12-0063-03

2010-11-09

刘琼(198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博物馆学。

猜你喜欢
川江船工号子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王建中的未刊手稿《日本渔民号子》研究
赞船工
茶山号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
《川江往事》
抗洪英雄之韩集船工支援搜救队
——搜救转移400多灾民
抗洪英雄之韩集船工支援搜救队
长江8号
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