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视野下梅山武功的传承、演变与生存

2010-08-15 00:50杨志华周惠新蔡开明
武术研究 2010年5期
关键词:梅山武功民族

杨志华 周惠新 蔡开明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科学系,湖南 娄底 417000)

文化传播视野下梅山武功的传承、演变与生存

杨志华 周惠新 蔡开明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科学系,湖南 娄底 41700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从文化传播角度对梅山武功的传承途径、演变与生存形态进行调查分析,指出梅山武功的传承途径既具有传统武术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方式;梅山武功的现代生存形态可分为原生态、次生态和现代形态三种形态,提出梅山武功的研究必须立足于梅山文化圈,把握其民族体育的文化本质。

梅山武功 传承 演变 生存

1 前言

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冲突、融合、嬗变的过程。在当今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一方面,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我国在国际竞争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发挥其影响力。另一方面,一些影响了几代历史的地域文化却长期埋没,不为人知。梅山文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梅山文化反映了人类原始思维特征和文化信息,而梅山武功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民族体育属性的武术文化,它伴随着梅山峒蛮的历史而发生发展。梅山地区因长期与世隔绝、不服王化,梅山文化在相对封闭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保持着原始状态,梅山武功的主要功用体现在生活生产实践当中。随着中央统治者对梅山地区的多次征伐,梅山峒蛮奋起抗争,梅山武功的军事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和扩展。自从宋代开梅后,梅山地区并入中央版图[1],梅山文化与外来文化互相交融,其文化特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甚至湮没于历史长河。而梅山武功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直接导致其文化背景和内涵的缺省,沦为一种地方拳种。当今社会,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文化回归传统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首先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下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的需要,其次是抵制社会发展全盘西化的文化需求。在这个背景下,研究梅山武功的传承途径和现代生存形态可以更好的厘清梅山武功的本体特性,从而有利于梅山武功的发掘和保护,对于探索梅山地区新农村体育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梅山武功的流传形式与生存形态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期刊网、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图书馆、GOOGLE搜索引擎等检索、搜集关于文化、梅山文化、梅山武功、民族传统体育等相关专著2部,关于武术、地方拳种、地方武术文化研究相关期刊论文10余篇。

2.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梅山文化专家进行亲自访谈。对本研究涉及的问题如梅山文化的基本概念,梅山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梅山文化对梅山地区历史进程的影响,梅山武功和梅山文化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向他们进行咨询,认真听取建议并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实施。另外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向部分省外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本研究的看法和建议。

2.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课题的需要设计问卷,并以专家问卷形式对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发放,将60%以上的专家认为密切与较密切的指标确定为本次研究调查问卷的正式内容。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严格按照问卷调查法执行,共发放调查问卷30份,回收28份,有效回收问卷28份。

2.2.4 田野调查法

通过实地考察梅山地区自然、人文、经济环境以及相关研究机构,获得本课题的相关资料。利用假期对新化、冷水江、安化、涟源、隆回等进行考察,获得本研究相关一手资料。

2.2.5 归纳演绎推理法

运用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人类学等理论对研究内容及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

3 结果与分析

3.1 梅山武功伴随梅山峒蛮的历史而发展

《宋史·梅山峒蛮传》记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2]梅山武功在长期封闭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依存于梅山峒蛮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的生存手段、战争技能到宗教祭祀内容的过程。古代梅山地区(今娄底、邵阳、益阳、湘潭、怀化、常德地区一带)主要居住着百越和苗、瑶、巴(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3],这里地处雪峰山中段,峰峦起伏,山高林密,人们长期过着原始生活,为了求生和与猛兽搏斗,则必须使自己具有强健的体魄和翻山越岭的奔跑能力,并不断改造和创新与自己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健身炼身器械和工具,学会和掌握了符合实际需要的格技动作和方法,这就是梅山武功的萌芽。随着历史发展,人们对大量的攻防技法不断进行提炼和改造,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功形态和内容体系,长期以言传身授的方式流传于世,体现着一种山野文明的深沉原始特征。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与发展依赖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历史背景,并在一定区域内发挥着特定的社会功能。[4]梅山武功形成于生产劳动,发展于军事斗争和宗教祭祀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服务于梅山峒蛮的生活生产实践还是为了满足战争需要,或是宗教祭祀的需要,梅山武功根据历史发展的潮流不断被改造,也在这种改造过程中得以传承发展。任何一种文化在历史进程中都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传播,或资料记载、或口传身授,并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与其他文化冲突、融合乃至变异。宋代开梅后,统治者几次大举移民,梅山地区形成了多民族杂居、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并存的状况,梅山文化在梅山地区不再占有统治地位,梅山武功也渐离于梅山文化作为一种地方拳种存在。社会发展到今天,梅山武功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舞台大大缩小、形成梅山武功重要特征的封闭的社会基础已经被现代工业文明所取代,现代梅山地区人们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是忙时追山赶猎,闲来练武。梅山,已经彻底的融入了现代社会。

3.2 梅山武功的现代生存形态

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后工业文明,这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中,是一个历时递进的过程,然而,对于20世纪后期走向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全球化带来的特殊历史环境,这种历时递进的社会文化形态却变成了共时共存的了。[5]梅山地区也融入了由以农业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向以工业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的历史转型中。在梅山地区,仍然以农业经济为主,但是新兴的工业经济及后工业经济也或多或少存在着。在这种背景下,梅山武功的现代化存在形式是多样的,在现在和将来的较长时期内将以多层次、多形态存在和延续,呈现出多态并存的独特景象。根据梅山武功现代社会功能价值及表现形式,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角度可以将梅山武功的现代存在形式分为原生形态、次生形态以及艺术形态。

3.2.1 梅山武功的原生形态

所谓梅山武功的原生形态并不等同于原始形态,原始形态是指在梅山武功形成期的社会背景下,主要的社会功用是生产手段和战斗手段,是一种下意识的不自觉的形态。而原生形态是梅山武功形成体系之后,延续了原始形态下的社会功能,同时又从独立的功法套路练习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以及同宗教祭祀结合,娱神自娱。这种形态自觉地、有意识地发展、传承整个梅山武功体系。

在现代社会中,梅山武功的原生形态主要以“打”的形式存在于民间“把式”手中。在某些区域里,梅山武功实际上仍依赖于民间的生产、生活、传统节日习俗及宗教活动而存在,是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些民间“把式”固守着祖先流传下来的武功典籍或口传面授某些功法套路,也许有些功法套路在流传过程中被改变,但是总的来说这些“把式”手中的梅山武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其原生形态,可以称之为原生形态。这些民间“把式”是梅山武功的承载者,他们保存着最为原始的梅山武术文化,同时固守着传统的门户。随着他们这些老拳师的过世,梅山武功的这种原生形态也将戛然而止,从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保护角度看,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3.2.2 梅山武功的次生态

梅山武功的次生形态是相对原生形态而言的,梅山武功与其他地区民族体育项目比较,其封闭性、生产实用性更强,娱乐、审美特征相对较弱。文化变迁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方面表现为人们价值意识的觉醒及其对价值的渴望和追求,使受羁绊的欲望和被束缚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也使人更加意识到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文化价值体系转换的一致性。[6]在开始注重传统体育文化发掘整理的今天,梅山武功试图融入现代社会,却无法处理好与生俱来的文化特征和现代社会价值取向背离的矛盾。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武术运动发展拖入力度加大,尤其是1979年国家体委发出《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在整理过程中,梅山武功也被作为武术遗产和稀有拳种进行抢救,众多民间拳师纷纷献出自己的绝招,这种情况下梅山地区的武术运动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新化县连续被评为全国武术之乡。但是在具体实践中遭遇的尴尬是,梅山武功注重桩功,强调在狭隘山区的实际运用,而现代价值取向却向更快、更高、更远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靠拢。晏西征在参加了第三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后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裁判员由于没有认识到继承传统武术的重要意义,在评分时只注重力量、速度和高难动作,对一些原汁原味的传统套路评分很低”。[7]因此,梅山地区武术院校在传承梅山武功这种地方拳种的态度上,主要用现代竞技规则对梅山武功加以改造,加入了大量腾空跳跃等难度动作,只保留了梅山武功中少数动作,这种形式的梅山武功适用了现代竞技体育规则,迎合了现代竞技体育的审美观,但基本上已经脱离了梅山武功“重桩功”、“拳打卧牛之地”的传统路子。梅山武功这种试图保留自身特色又试图融入竞技体育的状态我们可以称之为次生形态,这种尴尬也是大部分传统体育面临的一个窘迫局面。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过程中,如何实现自身特点和现代价值和谐统一,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不是作为只存在于博物馆的文物,是梅山武功亟需解决的难题,也是民族传统体育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3.2.3 梅山武功的艺术形态

梅山武功与艺术的联姻可以追溯到原始宗教祭祀,梅山蛮重祭祀祈福,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祭祀过程中跳大仙,并揉入大量的武术动作,并随着梅山蛮的繁衍而流传至今。正是这种渊源,随着梅山文化研究的升温,有研究者提出将梅山武功作为表演因素加以整合,近几年梅山文化主题旅游的升温,梅山武功也作为一种节目开始走向舞台向外来游客展示,这种形态的梅山武功注重表演,以满足外来游客猎奇探秘心理,可以称之为“舞台上梅山武功”。这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只能称之为表演形态而非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形态。由原始宗教祭祀嬗变而来的民俗节日承载了梅山武功的艺术形态,这种形态下的梅山武功不为经济利益,延续了原始宗教纯粹的心灵信仰。这种形态的梅山武功不是一种体育运动,而是一种民俗艺术。

4 结语

通过对梅山武功的传承途径和现代生存状态进行调研分析,梅山武功遵循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一般特点,即通过资料记载或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传承。同时,由于梅山地区长期历史封闭,使得梅山武功在开梅前主要以服务生活生产实践,随着外来文化涌入,梅山文化被弱化,梅山武功也从一种生活生产手段蜕变为战争手段和宗教祭祀手段,梅山武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其传承途径和方法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梅山武功主要存在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和现代艺术形态三种生存形态。

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当历史的尘埃落定,许多东西灰飞烟灭,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流传下来,梅山武功是梅山峒蛮悠久历史的见证,是我们与遥远的梅山祖先沟通的唯一通道,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坚厚基石。我们研究梅山武功,宏观上应当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角度出发,体现其民族传统体育的共性;微观上结合梅山地区的地域条件和历史因素,在梅山文化体系下进行发展,才能充分发掘体现其个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的建设所用。

[1]罗白云.中国梅山文化简论[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2-9.

[2][元]脱脱,等.宋史(第 40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14196.

[3]陈文卿,王洪元.梅山武功的文化渊源[J].娄底师专学报,2003(3).

[4][5]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科学,2004:24-66.

[6]邹广文.人类文化的流变与整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370.

[7]晏西征.呼吁抢救稀有拳种[J].中华武术,2004(12):42.

The Inheritance,Evolution and Survival of Meishan Wushu under the Vision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Yang ZhihuaZhou HuixinCai Kaiming
(P.E.Department of Hunan Institute of the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Loudi Hunan 417000)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questionnaire,on-site inspection and analysis,the paper studies the transmission channels and the survival patterns of Meishan Wus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the transmission channels of Meishan Wushu are not only having ordinary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distinctive style,which is pointed out,modern survival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primitive ecology,the next ecology and the modern morphology of three sub-kinds of patterns.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Meishan Wushu be grounded on Meishan's circle of culture,and grasp the cultural essence of national sports.

Meishan Wushu inheritance evolution survival

G85

A

1004—5643(2010)05—0027—03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09年教学教改课题,编号:RKJGY0936。

1.杨志华(1981~),男,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梅山武功民族
我们的民族
梅山
游梅山龙宫
梅山情
多元民族
梅山习俗与梅山相衣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