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满平
(1.广西大学体育部 南宁 530004)
对近代中国传承传统武术历史的回顾与理性思考
陈满平1
(1.广西大学体育部 南宁 530004)
传承中国传统武术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系统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近代中国传承传统武术的历史进行理性的思考,实事求是地剖析出亟待解决的对当前传承中国传统武术工作的正确评价问题;对中国武术重新定位和正名的问题;以及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教育界的历史断代的问题 ,以期能引起各方面应有的重视,加大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改革的力度。
中国传统武术;传承;历史;理性思考
中国传统武术不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更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形式在长达四千年的岁月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标志,成为世界文化的宝库。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与时俱进,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问题,由于中国传统武术全面地表达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思维定势、行为方式和审美情趣,能极大地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传承中国传统武术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我国近代传承中国传统武术的历史进行理性思考,进一步深化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识,切实解决在传承中国传统武术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加快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漫长的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以技击性为主要实用价值的中国传统武术在中国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明显下降,但面对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压迫,面对中华民族任人凌辱的社会现实,“军国民”思想得到当时中国社会一致认同,而中国传统武术在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兴中华民族中的价值和作用,则受到以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志士仁人的高度重视。1919年,在上海精武体育会成立十周年的纪念会上,孙中山先生不但担任了上海精武体育会的名誉主席,还亲自为大会特刊《精武本纪》撰写序言和题写匾额,坚决反对当时废止传统武术搞纯粹的“洋体育”,大力提倡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1927年,为了提升武术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当时的国民政府把武术称为国术。1928年3月24日建立了中央直属机构的南京中央国术馆,由张之江先生任馆长,明确提出了“术德并重,文武兼修”的馆训,中央国术馆将开始依拳种设置教学部门改为由教务处、编审处统一负责教学安排、师资培训、教学资料及教材整理、编写审定、整理武术理论;按内外家武术特点下设少林武当两大教研部,改师徒传授方式为现代学校式教学,出版了大量的武术书刊,形成了“泛学博运,练打兼能”,努力探索和继承武术精华,重长短器械,重散打、拳击、摔跤之术的学术研究风气。彻底清除武术本身“门户之见过深,派别之分太严,互排互嫉,相秘私授”的致命伤,为国术成为全民所共有的文化精神财富奠定了基础。
建国之初,万象更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表示了极大的支持。1953年在北京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大型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盛会“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大会”,传统武术成为此次运动会最主要最丰富的内容,在这次运动会的推动下,全国各地武术组织和群众性的武术活动得到迅速发展。我国的许多著名武术家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尊重,分别进入政协、武协和高校担任领导、专家和教授、副教授。
不幸的是,1957年之后,在反右斗争扩大化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等诸多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传承中国传统武术的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极大的冲击和破坏。我国传承传统武术的工作从1958年之后,进入了按当时极左的思路,采用从苏联引进的西方现代竞技体育模式对“起于易,成于医,附于兵,扬于艺”的传统武术进行彻底改造的误区,各地群众性的武术团体基本以行政命令形式予以取消,大众的武术活动处于地下和半地下状况,传统武术文化进入长达数十年的断代期。
在1957年开展对武术“唯技击论”的批判后,国家把武术基本作用定位为健身的民族体育项目,并在剔除了武术技击性和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蕴涵之后,从1958年开始了按西方现代竞技体育“高、新、难、美”的技术设计原则创编“现代武术”的工作。整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按“高、新、难、美”的现代竞技体育模式发展起来的“现代武术”因为远离中国武术的传统,仅仅局限于武术运动队,远离了中国大众。与之相比受到国家支持普及的各式传统太极拳套路以及由国家体委主持,由传统武术名家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改编的24式太极拳,因其简单朴实、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具有中国传统武术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成为当时最大众化的传统武术项目,勉强保留了传承中国传统武术的一席之地。
文革十年,我国具有五千年历史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遭到空前的浩劫,传统武术被彻底否定和遗弃,传统武术的断代达到顶峰。据上世纪30年代的一项调查,我国传统拳种套路尚有两千多种。1950年对全国有实战经验的武术家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当时仅北京一地就有具有实战经验的传统武术家千人以上。而当文革结束后的上世纪80年代,我国在对传统中国武术遗产的抢救工作中挖掘出来的拳种套路只存下280种,其中有的已是只有名目而无传人。“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只有129个,真正有正宗传人且有相当传承人群的拳种仅28种而已。另据2000年的一项调查结果,全国有技击实战经验的传统武术家已不足百人。
1976年10月,我国在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之后的三十年间,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切实领导下,传承中国传统武术的工作开始有条不紊地开展,我国传承中国传统武术的工作在走过一段弯路后,逐渐进入近百年历史上的高峰,中国武术文化走向世界的大门已经打开。
3.1 把传承中国传统武术的工作纳入政府工作中
文革之后,我国建立健全了各级武术工作的领导职能机构,制定了相关法规,明确提出了“团结全国武术工作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继承和发扬中华武术优秀文化遗产,努力促进武术运动水平的提高,发展武术事业,积极稳妥推动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宗旨。国家体育总局下属的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和中国武术研究院负责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性文件,规范传承中国传统武术的工作,为我国开展传承中国传统武术的工作提供了切实的组织和法律上的保证。
3.2 深入持久地开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的工作
针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遗产迅速流失和“人去艺亡”不可再生的严峻局面,文革刚结束不久的1979年,国家体委及时发出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并组成武术调研组到全国13个省市调研考察,调研发现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遗产在短短三十余年的消亡是惊人的,这次普查为我国抢救和传承传统武术文化遗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务院2006年5月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收录了少林功夫和太极拳等七项武术遗产。2007年春,中国武协再次组织对我国上世纪80年代普查存有的129个传统武术拳种,以及新近发现的符合“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标准的传统武术拳种进行影视录藏,有系统地保护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遗产。
3.3 开始了将传统武术结合现代竞技体育向体育格斗运动发展的探索与试验
技击是中国武术文化活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尚武精神和高度智慧的具体体现。围绕技击,武术衍生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搏击、健身、育人、表演、竞技诸多功能。经过试点和不断完善武术散手的技术和竞赛规则,1989年武术散手定为我国正式体育竞赛项目。1993年,成都举行的第七届全运会将散手列为武术比赛项目之一,并设立金牌。同年,散手成为第二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比赛项目。1994年国家开始推出武术散手擂台赛,为武术散手的开展搭建平台。1998年武术散手成为第十三届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2002年7月国际武联融入奥林匹克运动模式,推出首届世界杯武术散手比赛。与此同时,我国开始了武术散手商业性比赛的积极探索,促成了国际国内一系列武术散手重大赛事,通过与当今世界的拳击、空手道、跆拳道、泰拳等各民族技击性竞技体育项目的广泛交流,逐步恢复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技击文化的本来面目,使我国传承传统武术文化的工作向纵深发展。
3.4 中国武术成为我国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
武术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至宝,随着国力的增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始,我国开始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中国武术文化推向国际的工作。
1987年9月25日,亚洲武术联合会在日本横滨成立,在亚武联的努力下,自1987年9月,在日本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以来,亚武联每两年举行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
1990年10月7日,国际武术联合会经过五年的努力和筹备,在北京正式成立。该联合会以“推动各个国家和地区武术团体的联系与统一,促进国际间武术运动的发展”为宗旨。至2007年,国际武联会员单位已达120个,中国武术运动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的开展。1994年1月22日,国际武术联合会被世界单项体育联合会正式接纳为会员。
1999年6月20日,国际奥委会第109次会议通过决议,承认国际武术联合会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国际性联合会组织,武术同时成为被国际奥委会承认的体育项目。
尽管成绩斐然,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家目前向世界推广的仍是从1958年以来按西方现代竞技体育“高、新、难、美”的技术设计原则创编的所谓“现代武术”,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简朴而具有深厚民族文化蕴涵的中国传统武术。随着世界武术运动的不断深入发展,世界各国武术工作者和武术爱好者在积极投入世界武术运动的过程中,对更具中华民族文化魅力的中国传统武术给予了高度重视。2004年国际武术联合会在河南郑州举行了世界武术运动史上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分布国家和地区最广的首届世界传统武术大会。此次大会共有62个国家和地区组成169个武术团队,有2100名运动员参赛,大会取得巨大成功,被誉为“传统武术的奥运会”。2006年国际武术联合会在河南郑州举行了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大会,五大洲共有66个国家和地区组成172个武术团队,有2008名武术精英参赛。这两届世界传统武术大会对促进中国传统武术在全世界的普及推广,加强世界各国武术运动的交流合作,促使武术进入奥运会,促进中国政府加快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工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3.5 文革之后我国教育部门在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方面仍然严重滞后
虽然1987年国家体委就发布了《关于加强武术工作的决定》,强调教育部门加强武术教学工作,但直至1992年在武汉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才首次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93年国家体委会同国家教委研究制定在北京和石家庄一些中小学进行武术试点工作,之后几乎不了了之。目前全国近一千多所高校开设了武术必修课,但由于教材内容和师资水平滞后,出现武术课教学质量偏低,高校体育教学部门和大学生对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认识浅薄的现象。中小学的武术教学在教材和师资方面的滞后现象更为严重,直至21世纪,全国中小学的体育教材中才有薄薄几页的武术操的教学内容。虽然目前全国已有23所师范大学、20所综合类重点大学、5所体育学院开设武术专业,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等9所体育高校还设立了武术学院或武术系,招收和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输送师资,但与整个教育系统,特别是广大中小学校对高水平武术教学工作者的需求相去甚远。
通过以上对我国近代以来传承中国传统武术历史的回顾,促使我们必须理性地思考和正视如下三个重大问题,以期在今后一段时间里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使问题切实得到解决,保证我国传承中国传统武术的工作更健康地向前发展。
4.1 对当前传承中国传统武术工作的正确评价问题
民族文化的兴衰与民族的兴衰是同步的,民国年间国术运动的夭折即为明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传承中国传统武术的工作上走过一段弯路,造成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但文革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祖国的日益繁荣昌盛,在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下,传承中国传统武术的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的成就,并且正向纵深发展,这样的大好局面是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因此,目前当务之急,必须把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工作中的“时刻保持的忧患意识”与“无所作为的悲观结论”以及“消极的态度”严格区分开来,百倍珍惜当前得来不易的和平建设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对历史上造成传统武术文化遗产消亡的主客观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团结一切力量,实事求是地解决历史遗留给我们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做好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这项全社会关注的系统工程。
4.2 对中国武术重新定位和正名的问题
自1957年开展对武术“唯技击论”的批判后,国家把武术基本作用定位为健身的民族体育项目,并在剔除了武术技击性和其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之后,从1958年开始了按西方现代竞技体育“高、难、美、新”的技术设计原则创编所谓“现代武术”的工作。历史的事实,特别是文革之后我国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抢救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社会实践证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创编的所谓“现代武术”绝不能取代我国传承数千年的传统武术,这是关乎维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血脉,弘扬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大是大非问题。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领会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从国家层面提出的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精神,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肃清历史上极左思潮和西方全球一体化思潮对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工作的干扰和影响,正本清源,加大抢救中国传统武术遗产的力度,整合我国学术界和体育界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成果,从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这一根本层面给中国武术重新定位和正名,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政府职能部门和武术工作者们要做的头等重要的事情。
4.3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教育界出现历史断代的问题
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依靠的是自小熏习,世代学习,中国教育界义不容辞。然而中国教育界近百年来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工作是严重落伍的。究其原因,是教育界自清末以来,受日渐全盘西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成见甚深,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界最终出现断代的历史现象所致。虽然直至1988年召开的全国武术论文研讨会上学术界才把武术概念表述为:“武术是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3]开始注意逐步把武术内外兼修的民族文化蕴涵与西方单纯的竞技体育区别开来;但教育界在武术教学研究、武术教材建设、武术师资培养这三个重大教改领域里,至今仍未把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特有的德、智、体、美的复合教育体系作为教改的主要内容,始终跳不出把武术作为单纯的体育竞技健身项目的樊篱,导致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教育界近百年来的断代现象延续至今。
痛定思痛,亡羊补牢,时至今日,把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下去,是中国教育界再不能置身事外的千秋功德事。
1 申明人.择善借镜强种御侮[J].武林,1999(12):4
2 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35
3 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6
4 乔凤杰.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The Rational Reflection on the Hundred-year History of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Wushu
CHEN Manpi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
The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to Inherit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in the systematical project of enhancing the soft power of Chinese culture.This article is a rational reflection on the hundred-year history of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Wushu.The author analyzes and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s which urgent to be solved.They are the problem of the proper assess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efforts made for inherit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the problem of the repositioning Chinese martial art and of the rectification of name for it,and the problem of blanknes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s a whole.The author expects to draw public attention on these problems and to summon more efforts on the reform in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traditional Chinese Wushu;inheriting;history;rational reflection
陈满平(1962-),男,江西丰城人,讲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