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勇
(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民族传统体育】
从龙山石窟的第三窟卧像看道教的养生文化
张建勇
(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文章通过对太原市晋源区龙山的道教石窟——龙山石窟进行考察和研究,分析了石窟开凿的历史背景和道教文化在本地的发展,并以其中的第三窟为研究重点,详细地分析了第三窟的石刻卧像所代表的养生文化的内涵,最后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当地政府能加强石窟的保护和抢救工作,使道教石窟和道教文化能重现风采。
古晋阳 龙山石窟 道教 养生文化
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新区南5公里的龙山山巅,是我国国内现存最早的道教石窟,它的开凿,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山西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不可估量。远在旧石器时期,山西境内就已经有了先民的足迹。《山西通史》这样写道,“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至今在我国共发现了200处,山西省就占了近160处”,可见当时在山西境内的人类活动有多么频繁。新石器时代,山西境内的先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原始文明的发展又前进了一大步。
山西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古晋阳城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周宣王伐太原之戎”的记载开始,晋阳古城就正式开始了它的历史。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上有记载,“昔智伯遏晋水灌晋阳”。在战国时期,晋阳城因地理位置,成为军事重镇,是各诸候军事战争的必争之地。古晋阳城作为北方的军事重镇,“东带名关,北逼强胡,年谷独孰,人庶多资,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一直以其重要的军事地位成为中原王朝的北大门,也是抵御外族侵略的一道最重要的防线。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因为处在这样的定事地位上,使得这一地区的民风极其强悍,几乎人人都能骑马射箭。史书有云:“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其中的“并”,指的就是太原地区,即当时的古晋阳一带。正因为军事战争所带来的对周围百姓生活的破坏,人们渴望去找一种寄托来追求内心的安宁,使得这一地区佛教和道教大兴。当地附近的天龙山石窟、龙山石窟、西山大佛、蒙山大佛等诸遗址的发掘和整理,可以为这一种推断提供佐证。
距古晋阳城城西南,即现在晋源区政府西面的群山当中,有一处山名叫龙山,取古晋阳为龙脉之地的意思。《山海经》中记载,“龙山,上多寓木,其木多碧,其下多赤锡,其草多桃枝鉤端。”我们不知道这句话所说的是不是现在的龙山,但是清末民初当地的一位学者刘大鹏先生所著的《晋祠志》一书中明确地提到龙山,形容它“巍然高耸,势摩云霄,叠障层峦,秀拔峭厉,非但明仙峪中之山莫与争胜,即他峪内诸山亦难与等量齐观矣”。龙山山巅有一处道教的名胜石窟,这就是我们说到的龙山石窟。
谈到龙山石窟,我们不能不谈到它的本源——道教。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诞生于东汉。道教以老、庄思想为其理论依据,并尊称老子为教主,主张“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
道家的思想根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老子思想的产生可能比当时的诸子要更为古老,因为历史上曾有孔子求教于老子的记载。当时的道家还没有形成为一派宗教,只是作为一门学术思想发展、传承着。
道教最初由东汉张陵所创,他把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庄子》奉为立教法典。以它们为母本,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道教门徒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历代先哲各有所创建,丰富了道教的文化内涵。到辽金时期,因为战乱等的原因,道教门徒众多,道教势力不断扩大,信仰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道教开始分为南北两宗,南宗还是天师道,北宗则为纯阳派,即全真教。
金元时期道教又一次兴盛起来,主要还是全真一派,特别是丘处机开创的全真龙门派的兴起,使这一时期的道教进入了最鼎盛的时代。晋阳龙山石窟,正是在这一时期由丘处机的徒弟宋德芳所主持凿修而成的。
龙山石窟是我国国内较大的道教石窟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道教石窟,1996年11月又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山石窟共有九窟,分别为虚皇龛,三清龛,卧如龛,三天大法师龛,玄真龛,披云子自赞龛,七真龛,三皇龛,辩道龛。各龛的雕刻手法或庄重,或威严,或形象,或生动,栩栩如生,显示出了很高的造诣和雕刻水平。
据《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披云真人》记载:“癸巳,大丞相胡天禄时行台河东,请主醮事。甲午游太原西山,得古昊天观故址,有二石洞,皆道像,俨存壁间,有宋童二字。师修葺三年,殿阁峥嵘,金碧丹艧,如鳌头突出,一洞天也。”《嘉靖太原县志·寺观·昊天观》记载,“在县西一十里龙山绝顶,元元贞元年,道士宋德芳建,观东石崖,列凿石室八金,有道者姓宋号披云子所凿”,这就是关于宋德芳修葺龙门石窟的经过。当然,与之比邻的昊天观当时也被修葺一新,据传香火特别旺盛,一直到清朝后期,在光绪年间被一场大火烧成了一片断瓦残垣,才最终败落下来。关于具体石龛的排列顺序、各龛的人物刻(塑)像的称谓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意义,一直以来被学术界争论不休,争议颇多。
其中的第三窟名为“卧如龛”,又叫“卧龙龛”,是目前在我国发现的唯一的道教侧卧像。关于这尊卧像,历史上有这样的文献记载:“元代开凿,共有雕像三尊,一卧两立。该窟坐北朝南,位于第二窟的正下方。窟门内方外圆,平面为弧角矩形,弧顶,顶无雕饰。正壁设一横台座,一免冠老者面南侧卧于台座之上,足西头东,枕长形圆筒枕,无须,左手拂腮,右手隐于平抚腿部的长袖中。紧靠台座前两边各有一着道袍侍者,一尊头失,一尊头残,足踏方座,拱手笼袖,恭敬站立。”
有关于这尊卧像,有的学者认为这只是一尊普通的石刻像,表达了后人对先师的缅怀之情,没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有的学者则认为这是道家的一种内功修行的方法。笔者认为把二者相结合所代表的意义更有说服力。
4.1 侧卧式睡功——内功修习的方法
早在宋初,道家就已经创出了侧卧式睡功的修习方法,并沿袭了下来。《中国体育通史》(第二卷)明确提出生活在五代和宋初的道家高人陈抟老祖就是侧卧式睡功的创始人,说他“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可见道教在历史上确实是有这样的功法流传于世的。现在看来,这尊卧像所呈现给世人的,也就很可能是侧卧式睡功了。
道家的弟子在修养身心时历来比较重视内、外丹的修炼。到了宋代,因为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道家弟子在修行时开始关注内丹的修行,并由原来的动静结合演变为以静为主的修习方法,重视内息的调养和气血的运行,而不关注身体外部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侧卧式睡功被创造出来了。
另外,丘处机道长的一位弟子范守元写的一本名叫《性命圭旨》的书,里面论述了全真道龙门派修持的方法,其中谈到了“卧禅”的修行方法。从文字记载来看,《性命圭旨》中所说“五龙盘体法”的描写方法与这尊卧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一点,也得到了李养正和王宜峨先生的认可。
4.2 从字面意思理解“卧如”的含义
“卧如”即卧如处常之意。虽然有学者认为这尊卧像是一位得道高人“卧化”(即去世)之所,但是,中国道家协会的李养正和沈大同先生通过考证后发现,道家留传的道藏中对去世者的称谓有“羽化”、“仙游”、“蝉蜕”、“尸解”等,并不曾看到有“卧化”之说,所以说该卧像并非“卧化”之像。
4.3 卧像所代表的历史人物
关于卧像究竟是哪位道长,历史上有各种版本。
4.3.1 张志和
生于约730年,卒于约810年,号玄真子,他是唐肃宗时期著名的诗人和词人,这一时期正是唐朝走向没落的开始时期,战争频繁。他一生寄情于山水,注重修行,曾作“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千古名句,生前著道家《玄真子》一书。他还是一位养生名家,传说他能“守真养气,卧雪不寒,入水不濡”,其内功造诣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依据侧卧式睡功始创于宋代的说法,卧像为张志和这一说法显然有些牵强。
4.3.2 陈抟
生于871年,卒于989年,字图南,自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侧卧式睡功的创始人,是五代和宋初时期著名的道家高人,他把道、儒、佛三家学术进行了整理统一,对后世的学术影响很大,后人也称他为“陈抟老祖”、“睡仙”。
4.3.3 王重阳
他生于公元1112年,死于1170年,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后改名喆,道名重阳子,故称王重阳。他是全真教的开派祖师,要求弟子们以“识心见性、澄心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的宗旨进行修习。
4.3.4 丘处机
生于1148年,卒于1227年,字通密,号长春子丘处机在入门后修行十分辛苦,“日乞一食,行则一蓑,虽策瓢不置也,人谓之蓑衣先生,昼夜不寐者六年,继而隐陇州龙门山七年”。在这种艰苦的修行中,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继而成为一派之首。后来,丘处机于古稀之年,行程万里有余,耗时3年,远赴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会见成吉思汗,在他的感召下,元军后来的杀伐有了很大的收敛,一定程度上挽救了不少宋朝的百姓。全真一派也受到了元朝统治者的认可。龙门一派后来能在全真诸派中发展成为最大的门派,与丘处机及其后人所做得努力是分不开的。
4.3.5 宋德芳
生于1183年,卒于1247年,字广道,号披云子,山东掖城人。他也是龙山石窟的主要开凿者(龙山石窟共有九窟,其中两窟开凿于唐代,两窟开凿于明代,其余五窟为宋开凿)。那他本人会不会武功呢?我想作为全真派的嫡传弟子,又深受老师的器重,在以老、庄思想为主的道教学术思想的熏陶下,道教的养生功法也应为其必修的课目之一,以达到强身健体,自卫保命,延年益寿,并把道家思想进行推广,进而传遍天下的目的。
这样看来,这尊卧像,既有恭颂先师功德之意,同时又可以教化教中弟子和四方百姓,弘扬道教的养生文化。
其余各窟的雕刻手法,坐姿也似道家修行中的养生打禅状,故不一一进行赘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佛教当中也有不少类似的侧卧石刻像,二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也说明佛、道两家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包容的文化特点。
年年岁岁花香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现在的昊天神观早已是物是人非,只有龙山石窟用自己的残躯,告诉世人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和所受的屈辱,静静聆听着岁月的车轮慢慢走过,等待后来的有心人来继续发掘它们的秘密。
龙门道家石窟比起天龙山等佛家石窟,它的规模并不大,气势也不够宏伟,但其细腻的雕刻和绘画手法,悠久的文物历史价值和它所代表的特殊意义,成为我华夏民族的瑰宝,是目前为止我国道教史中发现最早的道教石窟,具有很高的学术和研究价值。历史上虽然几次被战火和天灾(太原地区曾发生三次破坏严重的地震)所破坏,但仍屹立于龙山山巅而不倒。可惜的是,民国年间,石窟中大部分头像被日本人盗取遗失海外,成为华夏子民永远的伤痛,近几年来,又由于风化等原因,剥蚀现象极为严重。文物部门虽采用了一些抢救性措施,但效果并不是很好。我们真诚地期待像龙山石窟这些悠久的历史文物不会成为千古绝响,希望能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财富,希望龙山石窟和昊天观能早日恢复雄姿,重现当日的丰采。
[1]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史(先秦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6).
[2][清]贠佩兰编纂,刘俊英主编.太原县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3]太原市南郊区志编纂委员会编.太原市南郊区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4][汉]刘歆.山海经[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5]刘大鹏.晋祠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6]傅勤家.中国道教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7]谢玉辉.龙山文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8]崔乐泉主编.中国体育通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9]盖征西编.全唐诗[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10]沈汾.道藏源流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1]羊华荣.宗教学研究[J].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1983(2).
[12]方宝观,方 毅.中国人名大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3]周伟良主编.中国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On Taoism Fitness Culture from the Lying Statue in the Third Cave of Lungshan Grottoes
Zhang Jianyong
(Schoolof Sport and Arts,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Shanxi030051)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ource of Longshan Taoist grottoes in Taiyuan Shanxi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Longshan grottoe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Taoism culture,and with the focus on the third cave statues,the paper analyzes the lying statue in it and the relevant Taoist culture connotation in detail,finally puts forward constructiv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hoping local government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and rescue work of grottoes,Taoist grottoesand Taoism culture can reshow itslight.
ancient Jinyang Longshan grottoes Taoism fitnessculture
G85
A
1004—5643(2010)09—0082—03
张建勇(1979~),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