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鹍鹏 卫志强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影响
徐鹍鹏 卫志强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儒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在长期的发展中潜移默化的与国家意识形态结合起来,对中国传统武术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武术技法理论上都有着极强的统摄力量和深远的影响。儒道文化以其极强的生命力深深的渗透于中国传统武术的心脏。
儒道文化 中国传统武术 影响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儒道哲学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儒道两家的哲学是以易学和《道德经》为基础的,这两家的哲学实际上都是一种从人体文化感悟而创造的生命哲学。这里所谓的生命哲学不是指关于生命的哲学,而是以人体生命的体验和对生命的理解来看待宇宙人生的哲学。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背后透射出一种文化的光辉,而这种文化的光辉体现在儒道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在中国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是一种貌似宗教的伦理,那就是儒道文化。儒是指伦理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道是指自然文化,主要是指道家思想。因此儒道思想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影响是巨大的,且渗入到传统武术的各个筋脉中。儒家思想对传统武术的影响主要是按照儒家的礼仪与礼义,塑造了武术习练者的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从而形成了传统武术的武德系统,在思想规范上对传统武术有着重要的影响,而道家思想则对传统武术技法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中国传统武术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他们之间源与流的关系铸就了中国传统武术抹不去的儒家思想烙印。无论是儒家思想对传统习武者的一种无意识的精神唤醒,还是由于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文化对传统习武者的强势教化,儒家思想都不可避免地会渗透于中国传统武术之中。这种文化的渗透体现在对思想伦理的影响。
武德是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思想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民族性和民众性的内涵,即它对整个民族和全社会精神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其他任何道德都无法比拟的。武德要求习武之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都要按照一定的规范去活动。“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言:“武有七德,禁暴、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这里的“武”,指的是军事。由于军事与武术是同根共源,交叉发展的,后来武术也就将“武德”沿袭下来。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儒家崇“德”,兵家尚武,兵家和儒家作为“武”和“德”各自的倡导者,他们对战争和道德关系的认识较其他流派来说,不管是认识的内容还是认识的水平来说,都丰富和深刻的多。在中国历史上,武术一开始就和道德教化天然地联系在一起。
“仁者,人也”,乃是孔子对仁所作的最全面最精确的诠释。其字面意思是说,仁就是要象人那样去生活;进一步具体说,仁就是自觉不懈地追求理想人格,从而超越动物性自然人格的人生实践;简言之,仁就是人的理想人格化。“仁”,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识,这也是习武者最高层次的品德追求和德行的最高境界。仁的基本涵义就是用广博的爱心去爱一切人,仁的核心是悌,要求习武者具有师慈徒孝、兄贤弟恭、朋亲友爱。忠恕则是为人之方,要求习武者忠于师门。更广义的理解,就是要忠于事业、民族,要与人为善,以爱人之心宽恕他人,以求安宁祥和。
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孔子及其后学对整个世界的一种看法,“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捐乎!狂者进取,捐者有所不为也”。是他们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中庸的含义,朱熹解释为“无过无不及”。子思对中庸的含义又作了具体的解释。他说:“喜怒哀乐之未发,为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中庸)这里的“中”指的是喜怒哀乐未发的内在潜伏状态,喜怒哀乐上未发的时候,自然不会出现偏倚,也无所谓过与不及,所以叫“中”。从理论上讲,过犹不及,或者说无过无不及的思想,与唯物辩证法有契合之处。因为作为一种方法论原则,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质与量的辩证关系,这就是说,一定事物的产生,要有一定量的积累,没有一定量的积累过程,达不到它所要求的度,它是不会产生的;而每一种事物,又都是有其量的界限的,量的发展超过了这个界限,它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就不成其为原来的事物了。武术以“中庸”为体,技击上讲究“舍己从人”、“随屈就伸”。它不仅仅把武德表现在口头上或书面上,同时还把待人接物以善为本的原则有机的融入到具体的技击中,达到善与美、外在与内涵的高度统一,这是古典的“中和”之美,“温柔敦厚”之美。
孔子强调“礼让”,倡导谦逊有礼,反对骄傲无礼。他以“骄”为恶德,只有小人才傲慢无礼。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我们形成了谦逊礼让的民族品格。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尊师重道是我国传统的优良美德。《尚书·泰誓》云:“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此处把君与师等同起来,可见师之重要。”因此,对师傅、同伴要体现出恭敬、服从、谦虚、互助互学的心态,同时在练习中可锻炼会员克己礼让、宽厚待人和恭敬谦逊的道德品质。尊师观念己经家喻户晓,深入到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止戈为武”的思想。汉字的“武”字是军事的统称,是对暴力的文字概括。将“止”和“戈”组合在一起而形成“武”,恰恰表现了古代中国发达的武德哲理。从道德角度来看,“武力”只有以制止、消灭暴力为目的,才是符合道德准则的军事行为。春秋时期著名的“五霸”之一——楚庄王最早提出“武德”的概念,试图把战争与道德统一起来。楚庄王提出“武有七德”就是说“武德”有七条规范要求或七个方面的表现,即禁止暴虐、制止战争、保卫天下、立定武功、安定人民、安和万邦、丰裕财富。由此可见,早在先秦时期,对于行武、用武之德性,早期兵家就己经上升到规范化的认识程度了。“武”与“德”二字联用,始见于《辞源》上提到的《国语·晋语九》:“有孝德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有武德以羞为正卿,有温德以成其名誉”。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武德已有明显的“止戈为武”的道德内涵。
“义”代表道德理性并将其作为人的本质,即人兽之别的规定。重义守信是武林人士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也是显示武术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它是武功与个人品格的综合体现。这种行为的本身也包含有胜负和抗暴意识,意味着对社会不平的暴力反抗,对邪恶势力的惩罚。同时,它也包含着自我表现的冲动,包含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事后还往往留下自我欣赏的余韵和不虚此生的欣慰。中华武术之所以在民间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除了它健身自卫的特殊功能以外,与重义守信的传统武德有很大关系。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崇尚自然、无为而治。道家思想对武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道家思想是传统武术文化的理论和美学基础,道家思想的“道论”与“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主要思想,也是武术的根本,是研究武术的重要哲学渊源。道家思想中“知行一致,天人合一”、“阴阳”学说、“五行生克”学说、“八卦生化”学说对中国传统武术技法理论上的影响是深远的。
所谓“知行一致”就是要求认识宇宙人生的大问题,首先要从自己的身心实践入手。先在身心经验上切实体察,而得到一种了悟;了悟所至,又验之以实践。这种知行合一的哲学观念,自然要以搏击攻防为内容、以研究最佳运力用智的武术技击引为其理论的指导原则。所以知行分离是学不了武的。“天人合一”对传统武术的影响至深。“天道与人道本是一道”这个观念,形成了武术师法造化,师法自然的鲜明特征。各种象形取意的拳种和拳式,都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在这种哲学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派的拳理都开宗明义宣布自己拳派的依据,不少拳派以天人合一观为指导。《周易·系辞》云:“蓍之德,圆而神。”《峨眉十二桩》、《天地桩合决》称:“象天法地,圆空法生,大小开合,唯妙于心。”对圆的认识和运用,既是动作的必然,又是中华先人们骋目遥望所观测到的天的形象。《罗汉行功全谱》这部被视为少林秘典的武学书籍序言中道:“彼夫和风细雨,风雨雷霆而惧;长养滋培,复肃杀以为心,是天地之不能有文而无武也,而人又乌可弗讲耶!且夫行功短打,其道亦非浅鲜者,以乾坤交以离坎,既济未济,水火相射,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悉会与行功短打之内,是有武备而兼文事者也。”这里除以天地自然论证文武必须兼备外,则以山川风雷等自然变化来做武术技击变化之依据,把《周易》解释自然诸现象的卦理与之对应,既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又显示了少林派以易理分析拳理的宗旨。
传统武术要求“动静相生”、“刚柔互补”、“快慢相间”、“后发制人”等,这些都是以阴阳辩证观念为指导的。
阴阳相依、相系、不离是《易经》的基本思想。《易·系辞》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揭示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相互作用的变化发展规律。“阴阳不测之谓神”,动、静之间,刚、柔之变,以及虚实、开合、进退、起伏、攻守、内外等等,都是在阴阳互补中产生的。早在先秦的剑道和拳技中已经运用了阴阳观念。越女论剑时说:“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由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守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在《庄子·人世间》道:“且以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而多奇巧也。”阴阳之道构成了中国武术风采、变化丰富却又架构清晰的辩证模式。到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论》则开宗名义:“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在这种拳理和实践中充分体现了这种阴阳的辩证的精神。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智者对世界和自然规律性认识的总结。殷商末年成书的《尚书·洪范》有五行记载:“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国语》亦云:“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把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以五种元素的属性分类归纳,并从中找出相生相克的规律。所谓相生,即相互促进,相互滋生滋养的意思,这是古代哲学家对自然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所谓相克,即相互抑制,相互制约。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它们都是循环往复的。
形意拳的拳理,以五行学说为技击理论指导最为典型。五行学说不仅是形意拳的哲理根据,而且形意拳派更有直接以五行命名的“五行拳”。从五行拳的发源来看,就是根据五行及五行生克的学说创编出了劈、崩、钻、炮、横五拳,同时根据中医脏象学说把人体五脏的心、肝、脾、肺、肾以及五官的目、耳、鼻、舌、人中等与五行拳相互匹配,从而形成了形意五行拳内与五脏结合、外与五官相配的独具特色的拳派理论。
八卦生化是古人解释宇宙万物的一种方法,古人通过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揭示宇宙和生命的规律以及阴阳消长变化的细微过程,以八个阶段及由八八相叠产生的六十四卦的形式,更全面更深入地表现了万物生化过程。
八卦掌在其掌法和技击原理中巧妙的运用八卦相荡、奇正相生、阴阳转化的规律,制定步法、掌法、身法的要则,转掌始由乾位,达于坤位变,在其走圆旋转中,始终脚踏八卦,环顾八方,左右互换,阴阳相易。八卦掌以八卦为基础,创立了八卦掌的基础八掌,并分别向动物之形而取其意,与八八六十四卦相应,又演化出六十四路掌法。
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儒教,对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民族精神下形成的武术精神,以及用以规范习武者活动的伦理道德规范,即武德,是一种宏观性的影响。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髋系统、完整、无缺漏地遗传给武林中人,从而使中华武术与儒家文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儒家文化与中华武术之间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
道家思想为核心的道教,对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武术思想和技击理论的影响,是一种深层次的内核性影响。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从道家思想中汲取精华,促使其形成了内外兼修、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等鲜明的特点,对武术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儒道文化对我国的传统武术的影响深入到了我国传统武术的各个脉络,中国武术文化是在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及其文化伦理特色的强烈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十分特殊的文化形态。仔细分析中国武术文化的伦理自然内涵,我们不难知道中国儒道哲学对中国武术文化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1]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曾凡鑫.儒家思想对武术文化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3]刘骏骧. 武术文化与修养 [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4]王 宁.道家思想对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与借鉴[J].搏击·武术科学,2006(7).
[5]申 亮,肖焕禹.从道家思想看我国明清时期武术文化的繁荣[J].体育科研,2004(3).
[6]刘 锐.中国武术文化的哲学内涵[J].四川体育科学,2003(3).
The Influence of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on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Xu Kunpeng Wei Zhiqiang
(Wushu Schoolof Shanghai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
The cultures of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are main strea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s a main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y have great controlling power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not only ideology but also the Chinese Wushu fighting technique which has combined with the state ideology in a long period to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Chinese Wushu has been penetrated with the cultures of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deeply for its extraordinary vitality.
culturesof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influence
G85
A
1004—5643(2010)09—0017—03
1.徐鹍鹏(1986~),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