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真谛:信任与勇气——《欢乐之家》中爱的主题探析

2010-08-15 00:42华北科技学院外语系北京101601
名作欣赏 2010年32期
关键词:塞尔勇气信任

□吴 倩(华北科技学院外语系, 北京 101601)

伊迪斯·华顿(1862—1937)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作家,也是最早获得普利策奖、国家艺术与文学学会金质奖章的女性作家。她以其细腻精湛的心理刻画和对世纪之交纽约上流社会的真实描述,被誉为“社会风俗小说家和心理现实主义作家”①。《欢》发表于1905年,在当时不仅受到了读者的极大欢迎,也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八十二岁的托马斯·希金森(Thomas Wentworth Higginson)盛赞《欢》是“在所有美国小说之上,除霍金之外”②。华顿的挚友,也是鼓励引导她将写作专注于纽约上层社会的文坛巨匠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也评价《欢》为“上乘之作”③。

《欢》讲述的是一个待嫁姑娘竭力想进入上层社会享受荣华富贵却最终凄凉而死的故事。丽莉出生于富贵之家,从小形成了贪图享乐的人生观,十九岁时父亲破产和父母相继去世使丽莉孤苦伶仃,生活一落千丈。她寄住在姑母家,一心想通过自己的美貌才智嫁入上层社会从而改变自己的窘境,但每每关键时刻,丽莉又犹豫迟疑。她倾慕于穷律师塞尔登,但不甘于寒伧的日子。她决心嫁给豪门子弟波希·古莱,但又忍受不了他的乏味古板。因欠下赌债丽莉无知地用了雷诺的钱,却被要挟以性来偿还,尽管逃脱但名誉受损。富有的白莎·多森则利用她来掩盖自己的奸情,丽莉被诬陷当众受辱,姑母也因此剥夺了她的继承权,被上流社会驱逐的丽莉先是为新贵们做伴女,后又当了制帽女工,但无法胜任,最后在孤独无助中死去。许多评论家认为华顿在《欢》中表达了她个人的不幸与不满,戴娜·特瑞(Dana Trilling)指出华顿在书中集中了她生命至此所积累的愤怒和在良好教育掩盖下的伤痕。伊迪斯·华顿出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纽约的一个名门望族,童年孤独,她喜欢阅读写作却不被家人支持。1885年她嫁给了比自己大十二岁的爱德华·华顿,看似门当户对的婚姻却危机四伏,最后以离婚告终。《欢》发表于1905年,此时华顿已年逾四十,又经历了二十年的婚姻生活,书中除了愤懑与伤痛,也一定蕴含着作者对生活、爱情和婚姻的反思。本文着眼于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探讨对爱的认知。

一、爱的认知

小说开篇即展现了女主人公的急切焦灼——寻找嫁入豪门的机会,解决掉拖延不定的婚姻即生存问题——因为精致奢华“是她唯一能呼吸的空间”④。长期寄人篱下也让丽莉决心通过婚姻来主宰自己的人生,从小的教育更让她坚信爱情无法弥补物质贫穷所带来的悲惨。婚姻在这里是生活的途径而不是爱的归宿。从某种意义上小说讲述的正是在她放弃爱情,决心追求物质婚姻的时候,触碰到爱情,感受它并承认它的故事,这过程伴随着丽莉从社会上层到底层的坠落,也是她自我认识的过程。

丽莉不乏追求者,但只有塞尔登,她为之付出了真情。塞尔登是名纽约律师,并不富有但英俊潇洒谈吐不凡,时而出入上流社会,丽莉尤其难以抗拒他独有的俯视世俗的优越气质。百乐门的聚会上丽莉原本是要钓到家财万贯的古莱,实现自己的婚姻大计,可一切因塞尔登的到来而乱了方寸。为了争夺他的关注,丽莉不惜与古莱爽约而和塞尔登山间相会。塞尔登对自由与成功的激情演说配合着山间开阔宜人的景致,让丽莉恍惚间摆脱了现实的困扰,触碰到了爱的美妙。尽管丽莉事后懊恼自己的冲动,后悔失掉了与古莱的“好姻缘”,但这种怦然心动却难以忘怀。此后每每四目相对,丽莉都会血液沸腾。舞台造型表演中,丽莉更是放弃了华贵美艳的克利奥帕特拉(Cleopatra)造形,选择了林中仙子的装扮。在众人的赞美声中,“她觉得自己的美貌专为他一个人”⑤。在从上层社会败下阵来,看清了上流社会的冷漠浮华,认识了自身的软弱虚荣后,丽莉体会到情感的珍贵,爱的真谛才清晰。最终她表白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并做出了牺牲——毁掉了可以用来勒索白莎也就是能改变自己潦倒生活的信件,放弃了重返上流社会的机会。对于这份情感,丽莉最后回归到坦诚和真实,承认它并做出了爱的选择。

以爱人兼精神导师形象出现的塞尔登信仰“从金钱,从贫穷,从安逸与烦恼,从一切物质生活中得到解脱”⑥的自由,他批判丽莉的生活方式,扮演着丽莉的引路人。塞尔登憧憬这份爱,却一直在怀疑、试探。即使经历波折,最终准备敞开心扉说出心底的话时,一封丽莉签署给雷诺的支票又让他退回到原点。尼维斯(Nevius)曾这样评论人物塞尔登“他被自己的冷漠迟疑和歧视所背叛,是他‘精神王国’最无魅力的使者”⑦。在爱的过程中丽莉是体验者,她用生命为爱情献祭,选择在生命中留有一份真实,而塞尔登是个自我保护的旁观者。

二、信任与勇气

丽莉与内蒂的偶遇是小说结尾前具有戏剧性的一笔,也是小说中唯一充满着温暖与坚毅的一幕,反衬着丽莉的孤苦与软弱,也印证着爱情的真谛。内蒂简陋狭小的厨房所洋溢着的坚定和包容,暗指着《圣经》中的表述:“智慧人的心在遭丧之家;愚昧人的心在欢乐之家”(《旧约·传道书》第七章),同时也为迷茫混乱中的丽莉展示了另一种人生。

女工内蒂曾经遭人引诱后又被抛弃,精神上的打击加上身体上的疾病使她对生活绝望,因丽莉的善款得以救治,之后时刻感念着这位恩人。内蒂对生活的希望是由乔治燃起的,乔治不在乎内蒂的过去,依旧爱着她并愿意与她结婚。沐浴着内蒂家祥和的气氛,面对着内蒂怀中吮吸着奶水的孩子,丽莉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安全感和充实感,这一家三口休戚与共的生活美景让丽莉看到了“存在的真意”——寻找力量来整理生活的碎片,并用之搭建起自己的港湾。内蒂的世界与丽莉曾经的奢华截然相反,生活简朴但却实在。内蒂经历坎坷但勇敢顽强,她的生活是建立在自己的勇气与爱人的信任之上的。但对于丽莉来说,这两点都太微不足道。

至于爱人的信任,塞尔登这位丽莉的心上人不止一次退缩过。埃德蒙·威尔森(Edmund Wilson)这样描述1905—1920年华顿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在教育、学识和想法上卓尔不群,但却缺乏勇气和力量来行动⑧。塞尔登无疑是个典型的代表。塞尔登与丽莉相识多年,被她的优雅外表和超凡品位所吸引,情不自禁地想接近去揣摩,但从未有过交往的念头。百乐门相会中对于“精神王国”的探讨开启了两人内心的交流。舞台表演中丽莉清丽的造型使塞尔登肯定了彼此心灵的契合,相信她有摆脱世俗与之共赴“精神王国”的毅力,但目睹丽莉从雷诺家出来这一幕彻底熄灭了他积累起来的所有激情,对于这份感情的信任也一并烟消云散。持着“崇高”理想的塞尔登,居高临下,评判审视着丽莉,头脑中传统的观念更助长了他原有的猜疑。塞尔登选择回到局外人的立场,再次“客观”地看待世界,看待他人。塞尔登质疑丽莉摆脱浮华社会的自我救赎,他对丽莉的信任太脆弱,不足以说服自己来护卫和信任这份爱。

至于丽莉的勇气,还不足以让她接纳爱情所意味着的生活,那种母亲再三叮嘱务必摆脱的贫苦低贱。她向塞尔登声称她看到了“精神王国”的标志,却没有勇气摆脱束缚她的“金丝笼”。面对困境,丽莉也多次逃避。她怀疑雷诺给她的股市红利,但还是选择回避这一显而易见的、败坏其名誉的道德问题;她明知白莎的地中海游玩的邀请不是免费午餐,却甘愿充当中间人吸引白莎丈夫的注意力以便白莎偷情,回避着尴尬的道德境地,直至这接二连三的逃避导致悲惨的结局。无处可逃的丽莉最后只能摆出从容的姿态,露出倨傲的笑容来掩饰内心的凄凉和迷乱。正如查尔斯勋爵评注的——勇气是种道德品质,它不是游戏较量中偶然的运气,它是一种在两种选择之间的冷静的决断,是永不放弃的决心或勇于放弃的艺术,这是凭靠着意志力多次做出的决定而不是一时意气之举。丽莉能提起一时之勇在支票上签下名字偿还雷诺的欠款,却无长久之力面对接下来的生活。信任与勇气的匮乏最终无法成就两人之间的爱情,不同的是丽莉对生命和爱有了深刻的认知,而塞尔登仍旧停留在他自诩为纯净高尚的王国。

结 语

华顿以其清新的笔触、独到的视角在世纪之交的美国文坛脱颖而出,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高度的评价和广泛的认可。《欢》是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百余年后的今天我们在欣赏作品写作手法、叙事技巧的同时不禁感叹华顿的深刻,其中对爱的认知,对生命的探讨无疑值得生活在21世纪处在社会变革期的我们良久思索。

① 李公昭主编:《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②③ Lewis,R.W.B.Edith Wharton:A biography.NewYork:Harper,1975.

④⑤⑥ Wharton,Edith.The House of Mirth.1905.New York:Bantam,1984.

⑦ Nevius,Blake.Edith Wharton:A Study of Her Fiction.Los Angles:UofCaliforniaP,1976.

⑧ Wilson,Edmund.Justice to Edith Wharton.Howe(ed.),Critical Essays,1975.

猜你喜欢
塞尔勇气信任
如果地球被我们吃掉了
寻找勇气
寻找勇气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你的勇气如何
信任
前行的勇气
方向
方向
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