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一以为天下式”
——周韶华艺术思想浅论

2010-08-15 00:42蔡家园
戏剧之家 2010年12期
关键词:观照客体宇宙

□蔡家园

“抱一以为天下式”
——周韶华艺术思想浅论

□蔡家园

周韶华先生是当代中国水墨画革新的代表人物,在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近20年来,他始终坚持在理论思考和创作实践上双向推进,发表了100余万字的论文,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给出了中国水墨画革新的解题方案。他的艺术思想具有内在逻辑性和独创性,已经构成了一个自在的理论体系。“抱一论”可以视为周韶华艺术思想的抽象概括。

“抱一”一词源于《老子》,周韶华为我所用,对它进行了新的阐释,“我的本意是想借儒道两家的‘一’加以融化,引发出艺术的空间意识、总体观念、整体把握以及和主体功能的异质同构(或同质异构)关系,即把握住贯穿一切的浑厚无比的豪气、通贯大宇宙的道的统一。”在这里,周韶华强调的是“一”,即“抱一”的内容,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论述的。从词语构成来看,“抱一”是个动宾结构,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意义:内容和实现内容的方法。周韶华在他的论述中,虽然没有直接对“抱”进行阐释,但纵观他的艺术思想,实际上包孕着对“抱一”两个方面内涵的阐释。本文所要论述的,正是广义的“抱一论”。

“抱一论”与“圆”的观念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自古都崇尚“圆”,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赋予了它哲学和美学的内涵。

中国最早关于“圆”的记载见于《易经》。《易·系辞上》中“著之德,圆而神”,王弼注为“圆,运而不穷”。《论语亦疏》中解释《论语》,“伦者,轮也,言此书义旨周备,圆转无穷,如之车轮。”《管子》中也有“圣人用心,忳乎博而圆”,这是借“圆”来形容思维的高妙与精美。《淮南子·主术训》中“智欲圆者,环复运转”,提出了先秦哲学的“圆智”观念。《文心雕龙·体性》中的“得其环中,则辐辏相”,已经触及到了审美的层面。在朱熹的《太极图说解》中,则认为“O着,无极而太极也”。显然,从先秦到六朝再到两宋,“圆”从形而下逐渐被提升到了形而上,越来越富于哲学意味,它所包含的运动、和谐、智慧、高妙、无穷、整理等意义也逐渐呈露出来。

西方也有不少关于“圆”的论述。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球,存在于无穷的循环之中;其内部的“爱”与“斗争”构成一对矛盾冲突。柏拉图也认为世界是一个球,“它是旋转的,因为圆的运动是最完美的……”在黑格尔的哲学理论中,“哲学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一个哲学的全体,一个自身完整的圆圈”;每个部分(原素)和整理构成关系,个别不是在整体中消失,而是因为与各个部分的和谐关系而得到充分的实在性;一个整体,在更大的范围里又成为原素,又走向更大的圆圈。钱钟书引歌德的话说,“诗人赋物,如水掬在手,自作圆球之形”。在西方哲学观念中,“圆”包含着循环、冲突、自足、开放、完美等意义。

从以上的历史描述可见,“圆”包含着整体、抽象、运动、斗争、发展、和谐、美等等内容,不仅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论,而且是一种美学观。中国的太极图可以视为“圆”的观念的最完整的象征。周韶华吸收并发展了中西方“圆”的思想,与艺术实践进行整合,上升到方法论和艺术观的高度,创立了“抱一论”。

从字源学角度考察,“抱”、“一”二字均与“圆”有关。《说文解字》中“抱”是个象形字,左为“手”,右为近似圆形的团图案。此字最早见于《诗经·召南》,“抱裘与裯,寔命不犹。”《辞源》的解释是“以臂合围持物”,这是“抱”的本义。对于“一”字,《说文解字》的解释为“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一”是万物起始的原点,“点”自然可以理解为最小的“圆”。由此可见,无论是“抱一”的内容还是方法,其词义本身都与“圆”的观念息息相关。从理论实际来看,周韶华的“以一治万,万物归一”、“全方位观照”、“流观宇宙”等等观点,都蕴涵着“圆”的思想。

“抱一论”的基本内容

“抱一论”包含着丰富的艺术思想。周韶华以艺术创新作为自己论述的逻辑起点,紧扣中国画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这个时代课题,从艺术本体、艺术主体、艺术客体与艺术创新等方面展开了自己的理论建构。

艺术本体 关于艺术的本质,周韶华认为,“每个民族的民族艺术,都是这个民族的精神火炬。是这个民族长期历史积淀的智慧结晶,也是民族整体心理结构与精神力量的象征”,他特别强调“艺术的最高表现是生命与精神”,这种理解显然与“圆”的抽象观念有关。他还对艺术的审美本质进行了阐释,“艺术美感是人在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的强烈要求,表现自己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美是真理的光辉”,只有通过艺术的审美功能才能去实现其他功能,而要实现审美功能,就要沿着“意境、意象、喻意、象征和结构象征的思路来观照人类文化”。“三面体结构论”强调“主体、客体、本体三面复合体的审美文化构成”,认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全息的就是创作主体、客体、本体三合一的文化信息量”。

艺术主体 周韶华认为,艺术主体不能简单等同于创作个体,而是在与天地人的周游提升出来的具有超自我的人格力量的主体。他一方面强调了主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了人的内在与外在、人与自然的整体构成关系。

艺术主体应该是自由的,拥有“自由思想,即每个人都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发展方向创造自己的艺术形象”。自由的艺术主体“一是要有对民族文化理解的深度,二是要有对人类文化的观照能力”。具体来说,从传统与现代勾连、融合东西方文化、借鉴相邻艺术、理论与创作同步互动、精神与语言双向推进等方面展开自己的文化建构,是艺术主体的必由之路。艺术家要真正实现自由,还必须“经常召唤自己的主体意识的自觉,又不断突破主体意识的局限性,突破艺术客体和本体的局限性,去追求无限性的生命永恒,才能达到新的综合。”艺术主体实现自由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个体的价值目标和整体的新东方文化繁荣”。

艺术客体 周韶华眼中的艺术客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客体存在,而是宏观的哲思与情感意象作为内在构成的对象,这里强调了主体对客体的内化及内化的过程。

他以大华夏精神和大宇宙灵魂为艺术主体的内涵,因而不是一般地强调生活,他将天地人的现实存在视为艺术的“土壤母亲”,不是一般地强调“行万里路”,而是要以大文化品格“行万里路”。所以,艺术家“不是简单地去为‘祖国山河写照’,而是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对周流不息的宇宙大生命的体悟,对艺术内核的‘道’的观照”。

把握艺术客体的方法是“一以治万,万物归一”,即对主体和客体、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作整体性把握。“在乾旋坤转的宇宙中,去感受充满生机的宇宙大象,天地大美;领会那含元抱真、返璞归真的真宰之美;体验那风起云涌、大气盘旋的宇宙感和生命活力,……”显然,这是一种对客体的审美化、文化化的认知和把握。

艺术创新 艺术创新问题是周韶华艺术思考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的,对此,他有十分精辟的论述。

“艺术发展是一个流动的动态结构,他没有固定的范本。每一种规范都有与它并列和对立的观念”,这是艺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艺术创新的目标是建设新的东方艺术,“新的东方艺术,必然是两种文化撞击和综合的产物。单方位继承是僵化的危机。全盘西化也是一个陷阱”,“只有把个人置于历史的和超个体的大文化结构中,才能把握种种机遇,确立东方艺术的国际为止,进入世界大循环”。

要建设新东方艺术,必须对创新之路进行优化选择,将“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精神对接,民族性与国际性对接”。具体来说就是进行“横向移植”和“隔代遗传”。前者从空间角度展开,主张东西方接轨,拓展艺术参照系,借鉴姊妹艺术、民间艺术,甚至科学技术;后者从时间角度展开,主张跳过元明清传统陈陈相因的风气,上溯宋、唐、魏晋、汉楚秦、春秋周殷以至仰韶源头,发扬阳刚之气。

综观周韶华的艺术思想,其内在的逻辑线索十分清晰。无论是对艺术本质的认识,还是对生活的观照或艺术实践,他都特别强调艺术主体的内在构成和功能,也特别强调主体在实现客观对象化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显示了对主体性的极大张扬。

通过以上对周韶华艺术思想的几个主要方面的勾勒,现在可以给广义的“抱一论”下一个定义了。所谓“抱一论”,就是充分张扬主体精神,以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审美的观念去观照内宇宙和外宇宙,把握住贯通大宇宙的浑厚无比的豪气和道,以传统文化的精髓去融合人类的一切文化、艺术养料来实现,建设新的东方艺术。

“抱一论”的形态特点

“抱一论”作为一个自在的理论体系,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现代性。周韶华总是站在工业文明和信息社会的基础上来展开自己的理论思考。他认为,“艺术必须与时代并肩同步,自觉地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我们时代的文化使命就是“创造出能够象征工业文明时代(高科技信息时代)的信的东方艺术形态”。他还指出了实现现代性的途径,“迅速与人类最科学、最有未来意义的文明精神血融一体”。

二是民族性。周韶华始终强调,“一切艺术的观照都要受到民族性的制约,审美观照的民族性,是艺术生命的元素。”他的“全方位观照”就是以广义的中国文化传统作为切入口,寻求东西方融合,以东方文化的“神”去融合西方艺术的“形”。可以这么说,“抱一论”的“魂”是东方的。另外,周韶华的理论表述显示出极强的感悟性特征,这种思维方式明显也是东方式的。

三是开放性。周韶华主张以开放性的姿态进行艺术创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罗宇宙,气包八方,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天、地、人融贯一体,过去、现在、未来练成一片,把对整体的宏观把握渗透到形象底蕴的精微表现上;把纵向、横向和多层次的观察与想象连接起来……”从“全方位观照”理论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可以看出,周韶华在否定之否定的途中裸呈出他的理论体系和开放性特征。

四是实践性。一方面,周韶华以自问自答的方式,给出了许多具有可操作性的图式换型和语言转换的方法;一方面,他又身体力行,举办画展40多次,出版画册10多种,还撰写了大量美术评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

限于篇幅,本文只是尝试着对“抱一论”内在的逻辑性做了初步的梳理和呈现。在当代画坛上,周韶华先生是一位不多见的有哲学意识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思想深邃而大气,具有极强的建设性,对于我们建设“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当代文艺有着很大的借鉴价值,应该引起理论界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猜你喜欢
观照客体宇宙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导读课实录——对一部名著的多元观照
宇宙第一群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这宇宙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
由《论语》观照孔子的修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