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文奇
音乐剧的起源说法不一。相比之下,“综合起源说”吸收了各种说法的成果,考虑了音乐剧的复杂性,更接近于音乐剧发展历史的实际状态。对此,朱利安·梅特在他的《美国音乐剧舞台》一书中提出:“恰恰是多种元素的作用才使我们的音乐舞台多姿多彩,美国音乐剧的发展综合了音乐舞台的所有元素,从马戏到芭蕾,从情节剧到严肃歌剧;而且天才演员的出现,社会变迁以及听众品味的变化,都会导致音乐剧的变化。”梅特的观点提醒我们要以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音乐剧的艺术元素。
音乐剧在其创立初期与当时英美大城市的娱乐场所中的各种歌舞表演有着密切关联。简单地说,早期的音乐剧就是以一个戏剧的框架将这类歌舞表演串联其中而成的。还有一种综合形式是在歌、舞、剧的基础上融入其他艺术形式。
当然,音乐剧的发展历史不是简单直线式的,歌舞与戏剧只是它必须具备的基本元素。在“讲故事”的主流中,那种以歌舞展示著称的音乐剧在舞台上也蕴含着故事性。如韦伯的名剧《猫》,好似一场猫咪造型的化妆歌舞秀,但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性格和心理刻画得生动细腻。在运用得当的情况下,戏剧性和故事性这种貌似“原始”的形式同样能取得很好的艺术表现效果。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我们所熟悉的许多经典音乐剧如《音乐之声》、《窈窕淑女》、《吻我吧凯特》和《芝加哥》等都是喜剧性的音乐剧,演出时剧院里总是会不时地爆发出欢笑来。19世纪晚期古典轻喜剧和喜歌剧风格是音乐剧形式的来源之一。
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称得上有悲剧性情节的应该算是《演出船》,随后是《波吉与贝丝》。但它们都还称不上是悲剧风格的音乐剧,《演出船》总体上还是喜剧题材,只是穿插有一些悲剧性故事情节。《波吉与贝丝》选择了表现黑人悲惨生活的题材,应该算得上比较接近悲剧,但它没有剖析人物不幸遭遇的根源以及黑人与社会存在的复杂关系,离真正的悲剧尚有一定距离。
音乐剧的通俗首先表现在音乐上。音乐剧所采用的音乐语言与20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流行音乐有着密切的关联。1960年后,音乐剧又吸收了地道的美国黑人的爵士音乐,综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等新近出现的摇滚乐的音乐元素,产生了所谓的“摇滚音乐剧”,如高特·麦可德莫的《长发》和安德鲁·洛依·韦伯的《耶稣巨星诞生记》等。没有经典的音乐就不会有经典的音乐剧,许多音乐剧中的歌曲脍炙人口、流传广泛,不少还登上流行歌曲的排行榜,这是音乐剧的一大特色,也是使它被世界了解和接受的重要法宝。
音乐剧于19世纪末发源于英美,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这一时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急速转变的时期,音乐剧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到多样的巨大变化。
早期的音乐剧主要集中在英国,像民间小调,市民故事等都是英国戏剧创作的重要素材。伦敦西区的音乐剧更多地与轻歌剧、话剧,特别是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的戏剧背景相关,舞蹈方面则更贴近芭蕾舞。《歌剧幽灵》、《猫》、《悲惨世界》等音乐剧,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
同英国一样,音乐剧在美国的快速发展也有其天生的土壤。说音乐剧是美国的“国剧”,一点儿都不夸张,对美国人来说,只有音乐剧才是他们在本国通俗歌舞的基础上创作、发展起来的舞台剧。
德国的音乐剧始于20世纪20年代,我们要提到一个最为重要的人物——瓦格纳,他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在歌剧改革与创作方面。法国音乐剧也引起世人瞩目,我们所熟悉的《巴黎圣母院》是纯粹的法国制造,其中的音乐和舞台表演形式都体现了不同于英美的法国文化的特质。在前苏联、东欧,在亚洲的日本、菲律宾以及经济比较发达的新加坡,以及在音乐舞蹈艺术传统比较深厚的印度,均有音乐剧的演出。
音乐剧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与不同的元素结合,不断发展变化,产生各具特色的舞台艺术表演形式,是多元文化下的产物。美声与流行、通俗与经典、现代与传统,几乎所有我们能想到的演唱方法和演唱元素在音乐剧中都能展现其风采,哪怕只是灵光乍现也会带来不凡的听觉享受。
[1]张旭、文硕.音乐剧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2]朱振山.外国歌剧曲选2,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3]慕羽.西方音乐剧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