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姝
浅谈钢琴演奏中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整
□李鸿姝
演奏者的心理素质是指每个人都具有的身心条件的综合表现,不同的人在音乐演奏中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整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就钢琴演奏者来说,演奏时对外部和内部环境作用下所形成的思维、情绪、意志等态度和程度都直接影响演奏的成败。很多人都是在训练时无拘无束、动作灵巧,一旦上台便会心慌意乱、手足无措,出现“脱轨”现象,这正是由于不正常的心理活动而失去了正常的演奏状态。由此可见,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整能力对演奏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音乐不像建筑、雕刻和绘画,经过不断构想、思索与推敲、修改那样独立的持久的客观存在,钢琴演奏是短暂的存在,即“一锤定音”——在短暂的时间里,一气呵成地奏出心中所祈求的音乐、音色和音响。可想而知,当演奏者在进行现场表演时,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即冷静、头脑清晰和良好的表现欲望等。当演奏者被听众热烈的反应所感染时,往往会在表演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节奏的变化,对某些音的强调,或一些微妙的对比等等。而这一切都是他灵感火花的迸发,在这一时刻,潜意识层已进入了他全部生命的每一个细节。此时,他正以自己的心声向听众直接倾诉。因此,演奏者只有在高超的演奏技巧、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等各方面较完整地结合为一体,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演奏者。
心理素质的培养,首先要创造各种各样的表演机会,经常登台演奏,如此才能培养演奏者优秀的心理素质,并且对演奏者表演欲望、音乐表现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登台演奏效果固然很好,但机会不多,那么经常为亲人、朋友等演奏也很有意义。这样能够增加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在音乐听觉、音乐处理的细腻程度上也将进一步提高。促使演奏者更容易进入状态,对音色的追求更高,力度控制更准确,音乐表现也更投入,使他们更有信心地去面对听众,同时更容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确定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另外,还应该对自己的表演予以鼓励,台上的小小失误是极为正常的,关键是把握全局,倾听自己的演奏,充满感情,大胆地去表现音乐,切不可谨小慎微,对失误耿耿于怀。在平时练琴中应该对自己作出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而在登台表演时,应该不断地鼓励自己,做到“自我感觉良好”。这样,成功的机会必定会大很多。
利用正确的练琴方法勤学苦练,加强演奏心理素质的培养,演奏时把注意力放在音乐表现上,仔细倾听每一个音,演奏必将一次比一次成功。
舞台上的心理状态对演奏质量有极大的影响。对于初次上台的演奏者来说,需要有较长的心理准备过程,以消除恐惧、大脑空白等紧张失常现象,即使是有经验的演奏家,也要随时调节心理机制,以取得更大的成功。
演奏者大可不必把演奏看得过分严重,而应当想到把“美”带给听众。只有心理处于轻松的状态,才能全身心投入到音乐的表现中去,演奏时才能真正达到忘我的境界。同时,不可对自己的演奏期望值过高,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对小的失误耿耿于怀,将造成不必要的紧张,从而因小失大,破坏了全曲的完整性。
演奏者如果缺乏一定的表演欲望也将很难获得成功。演奏时必须有征服观众的决心,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充分表现自我。顾全大局,不拘小节,大胆而细致地表现音乐。演奏时应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世界中,绝不可分心去想音乐之外的事情。
若在音乐会中演奏,还必须适应演奏环境。上台之前,应当了解演奏厅的声学特点、灯光的亮度等。往往由于耳朵对混响的不适应或眼睛对灯光的不适应而使演奏发生意外。演奏者必须有心理准备或者事先调节好灯光等。
在演出前的几次练琴中,应注意在练习的最佳状态中结束,这有助于保持演奏的新鲜感,增强必胜的信心。而演出当天就不必多练琴了,这时练太多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紧张,并且消耗体力。在平时练习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攻克所有的技术难关,不要抱着在台上偶然成功的幻想,一切准备工作,都必须在演出前完成。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树立必胜的信心,排除杂念,这是一切的根本。
总之,要想在钢琴演奏过程中获得最佳状态,必须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克服各类不同的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到各类观摩、演出和实践中去,多增加艺术实践的机会,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去体会过程与心得,并不断地进行总结与交流,多听各方面的意见,和自我感觉作比较,及时进行调整,才能使自己的舞台经验丰富起来。使自己的心成为一面镜子,反映出原作品的真面目,不觉得自己的存在,心中只有音乐,把自己的体会倾诉于听众,冷静而又热情,充满自信,这样的演奏定能成功。
责任编辑 王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