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浅谈声乐欣赏中的审美
□李丹丹
声乐欣赏从其本质上说,是音乐欣赏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音乐审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声乐欣赏从字面上理解只是与人声相关的声乐作品,但是不能忽略器乐的旋律、和声、织体、配器等表现因素,因为,声乐作品从开始创作到最后表演,是一个以体现人声表现为主的实践活动,同时也和非人声的其他因素相融合。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声乐欣赏中的审美。
听觉是人类接收外界信息刺激的感受器官之一,同时也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要感觉器官之一,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认知功能,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审美功能。惟有人类能够在自身的进化过程中,创造出超越与生物本能和自然存在之上的文化,而听觉的审美对象——音乐,便是人类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都离不开听觉,有些人也把音乐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音乐欣赏中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耳朵——听觉器官,听众在欣赏声乐作品时,会根据不同的审美意识去欣赏和理解声乐作品。在欣赏声乐作品时,比较关注的就是声音的美感,主要表现在演唱者对音乐情感内涵的把握,也就是说演唱者要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歌曲的思想,要把情绪和情感投入到歌声中,这样听众听到的歌声就会有美感。
正如有些人说的,只有音乐才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而懂音乐的耳朵就像是一双美丽的眼睛,能给人一种满足感。就像意大利一位声乐理论家认为的那样,“表达人类感情的工具没有比人的声音更强烈,更有效果了……有时甚至不依赖语言,当它完全让声音的内在音色及音调时,也一样使人感动。”②。
听众在欣赏歌曲时可能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即使歌唱者的音色比较美,曲和词写的不美,听众也不能感觉美。
2、如果曲和词写的都很美,歌唱者歌唱技巧也很好,但是听者对演唱作品表现和风格不太了解,可能就会存在狭窄的审美观。
3、如果歌曲写的很好,曲子风格听众也喜欢,但是演唱者对歌曲把握不到位,听众也不会喜欢。
所谓审美,是指人们在欣赏美的事物的同时,所产生的一种愉快的心理,是人们心理活动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交流的结果。
审美,可以认为是感受、领悟客观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呈现的美,是人类自由感受美的活动。当美的事物出现在眼前,人们会毫不犹豫地感受它,因为这是一种直觉的具体表现,而当这种美冲击到人的视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就相结合,人类也就自然、直观地拥有了这种可视性的精神享受。从视觉审美角度去欣赏声乐作品,其实就是在观众听到优美乐曲的同时,也要让他们看到演唱者在舞台上的表演,把歌曲的风格和感情把握的淋漓尽致,从而令观众留有深刻的印象,并能够获得强烈的音乐视听欣赏美感。
其实舞台剧或音乐剧是最能体现音乐视听美感的。音乐剧现今已经作为一种十分时髦的大众文化形态,就像韦伯根据T.S.艾略特为儿童所写的长诗《擅长装扮的老猫经》而改编的《猫》,是我在大学期间看过的一部音乐剧,印象特别地深刻,通过演员的表演,能把观众带到犹如置身在“猫”的世界里,两千多件废品垃圾分布在舞台上,在加上高科技声控、灯光的巧妙运用,给人又写实又有点儿荒诞的视听效果,演员的特色化服装、化装、角色造型等,特别是演员们模仿猫的栩栩如生的舞蹈和肢体动作的多样化,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在摇滚风格的音乐律动中,衔接着人物对白演唱,对白者就是剧中的主角。该剧剧情非常简单并富有童话色彩,每年杰里克猫族的猫们都要举行一次聚会,最后由猫首领选出一只猫将它送入天国并获得新生,为此每只猫都要尽情展示自己,希望自己能被选中,最后选中了格瑞泽贝拉。结尾还讲述了怎样与猫相处,剧中基本是不同性格猫的分别亮相,其中只有格瑞泽贝拉的三次出场才使剧情有了戏剧性动力,全剧由一个音乐片段组成,声乐表演作为音乐剧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该剧中占有主导地位。第一幕中的一段是运用的翔姿、阿拉伯姿相结合的芭蕾舞独舞,动作优美典雅,特别是被杰里科猫族遗弃以后,在重返家族的格里泽贝拉所演唱的《回忆》一曲深沉、委婉、生动,令观众欣赏过以后久久难以忘怀。
声乐艺术审美,能与人和社会的需要密切地联系,本文通过听觉、视觉和知觉方面谈一下声乐欣赏的审美
声乐欣赏、听觉审美、视觉审美、知觉审美此剧就是将“猫”的族群人格化,同时也寓意人类的生活、思想、秉性的行行色色。
从欣赏的角度来衡量,欣赏者的知觉活动不需要太多的理性思考,凭任直觉就可以感受到旋律感情之间的关系,欣赏者要能从欣赏的声乐作品中的歌词内容所带来的情感而感动。
声乐艺术作为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和表现的需要,始终有自己特有的表现方式,是人类本质力量和精神的追求,把美的理念和形式传递给欣赏者,也把主观真切的生活感受和情感过程再现给他人。
从声乐艺术功能看,要经历知觉三个阶段。声乐艺术的娱乐价值是其知觉活动处在第一阶段,它体现了声乐艺术的情绪。声乐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其知觉进入第二阶段,是体现表象和感象的沟通阶段。欣赏主要是体验声乐艺术的美感,从而就产生了审美价值。声乐艺术的认识和教育价值是其知觉活动进入到第三阶段,是反映思想和感情的深化阶段,需要听众在情感体验上不断加强认识、想象和联想活动。知觉的三个阶段分别体现着声乐艺术的不同价值,但是不一定每个欣赏者都能够理解和获得这些价值,因为我们不能要求所有欣赏者的知觉活动都必须完成这三个阶段,不同的性格差异、不同的审美角度和经验、不同的阅历和文化修养,在欣赏作品时就不会有不同的知觉见解。
“最初的审美欣赏基本上由看与听的欲望的满足构成,在它之后紧接着又有另一个欣赏,它预想了充分的欣赏,尤其是相互关联的欣赏。”在声乐艺术里的美感经验,是在互相关联的欣赏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是情感与自然情绪表现融为一体的。玛克斯·德索说:“诗歌和音乐至上撒下了一张关系网,悬念就在这张网里。它把我们引在向前去。我们带着不确定与疑虑的心情期待着将要出现的东西,而且紧跟着它,这样牢固地使个体自我成为一体。”确实是这样的,声乐艺术的情感内容与纯音乐的内容还不一样,声乐艺术是通过文字和音乐来表现感情的,是明确所要表现对象存在的情感内容,而纯音乐只是通过音符和音色去表现感情,是以表现情绪为主的充满想象的情感。
声乐作品是人与社会之间的产物,不同历史时期的声乐作品,就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的思想不断积累和发展的产物,不同的社会就会存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或某些政治倾向,而对于一些声乐作品来说,表现的内容也不能脱离这种意识的倾向。像《黄河大合唱》、《祖国颂》等歌曲就能唤起人们团结的爱国情绪。
《声乐美学导论》范晓峰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美学与艺术理论》玛克斯·德索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07级高校教师音乐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 王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