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兰, 黎凤彩, 李丽芳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 广东 佛山 528200)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在妊娠期首次发现或发生的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异常。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改变,劳动强度降低,体育锻炼减少,高龄超重孕妇增多,近年来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本文通过对糖代谢异常孕妇实施强化个体化饮食教育干预,随访观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胱抑素C等生化指标,监测其对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的影响,笔者对本院确诊为糖代谢异常36例孕妇予强化个体化饮食营养治疗,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从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到我院就诊并确诊的73例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年龄22-42岁,平均 33岁,初产妇 52例,经产妇 21例。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入选的病人分为实验组36例、对照组37例。两组受试对象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分型、工作状况、接受糖尿病教育的程度均衡(P>0.05)。
1.2 GDM诊断标准: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对符合下列诊断标准之一者,即诊断为GDM,诊断以第7版《妇产科学》为标准[2]:①OGTT试验结果四项之中至少两项达到或超过标准;②两次空腹血糖≥5.6 mmoL/L;③50g葡萄糖筛查≥7.8 mmoL/L、再测空腹血糖≥5.6 mmoL/L。OGT T试验结果四项之中有一项达到或超过标准,诊断为妊娠期糖耐量受损,确诊时孕周为24-28周。
1.3 方 法
1.3.1 对照组:接受常规糖尿病知识教育,内容包括糖尿病病因、对母婴的影响、治疗(包括饮食、运动、药物)、自我监测等,约60min。由营养师根据各患者的身高、体重、孕周、劳动强度、活动量、空腹和餐后血糖的高低及有无合并症等情况,分别计算出每位患者每天所需的总热量以及三大产热营养素所占的比例。中华医学会2007年关于妊娠并发糖尿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中有关饮食控制标准[3]:孕期每天总能量为7531-9205kJ。其中糖类为45%-55%,蛋白质占20%-25%,脂肪占25%-30%。强调优质蛋白质占总蛋白质的1/2以上,餐次安排及热量分配:总热量按15%-20%、5%、30%、10%、25-30%、10-15%分配于早餐、加餐、午餐、加餐、晚餐、睡前加餐六个餐次中,加餐于前一餐后2h左右进行。并换算成每类食物的具体数量,处方交给患者,同时对患者作详尽的营养知识宣教。
1.3.2 实验组:除与对照组病人一同接受常规糖尿病知识教育外,还对其实施强化个体化饮食教育干预:纠正饮食误区及不良的饮食习惯,食物选择技巧(如主食方面的粗细搭配,优质蛋白质的来源,烹调用油的不饱合脂肪酸与不饱合脂肪酸的食物来源,蔬菜水果的选择等等),饮食禁忌,强化饮食治疗知识;运用食物模型及照片将食物重量数字形象化。利用人体成分分析仪,采用医网开发的软件系统—孕妇饮食营养分析与指导系统,围产期保健门诊对实验组的孕妇进行系统的检测管理,根据所得到的参数以及患者各个时点的血糖值,结合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GI)以及患者的具体的饮食史,发出报告,根据报告结果进行每日饮食结构与数量的调整,并强调患者,每次行孕期保健时应同时进行营养咨询与指导。其间如有胎儿发育异常、体重异常变化、营养疾病(如蛋白质营养不良、营养性贫血、微量元素缺乏性疾病等等)、血糖控制不佳时随时就诊。定期复查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值,根据检查结果结合孕期不同时期的营养要求再作饮食结构的调整。动态观察治疗效果。指导其正确使用食品交换表在同类食品中互换食物品种,制定个体化饮食处方,指导病人关注各类食品对自身代谢的影响,及时调整饮食量和饮食结构,并强调饮食种类的搭配合理性、食物品种选择要多样化,并进行饮食日记登记。随访中在营养师指导下,对其进行糖尿病饮食自我管理情况的评估,接受饮食治疗知识的强化教育指导,逐渐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建立适应个人的合理的饮食模式。
1.4 评价指标:对两组病人的血生化指标、孕妇并发症等进行评价。
1.5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各组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并检验其方差齐性,方差齐者用t检验,方差不齐者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两组血糖等生化指标变化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血糖等生化指标变化情况(±s)
表1 两组血糖等生化指标变化情况(±s)
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n 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 h血糖(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血清胱抑素C(mg/L)对照组 36 6.35±1.64 7.2±1.82 5.9±0.53 1.36±0.30实验组 37 5.26±1.14 5.88±1.57 5.6±0.48 1.18±0.29 P值 <0.01 <0.01 <0.05 <0.05
2.2 两组孕妇并发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孕妇并发症比较
近年来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母儿健康有严重的影响,医疗工作者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对糖代谢异常孕妇采取有效的、积极的干预措施并密切监测其血糖水平,把其对母儿健康的影响尽量降低 。另外,随着孕周的增加,胎儿不断增大,孕妇的各脏器负担加重,其机体就会出现一些病理生理的改变。尤其妊娠晚期,妊高征、妊娠期糖尿病、轻度子癫前期这些并发症的出现对肾脏的损害尤为明显,可危及孕妇和胎儿的生命[4]。故此,对糖代谢异常孕妇进行饮食管理于孕晚期更为重要。
饮食营养治疗是GDM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不引起孕妇产生饥饿性酮体、低血糖,保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严格限制总能量摄入,使餐后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餐后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可预防巨大胎儿及由巨大胎儿带来的母婴并发症,降低孕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感染、羊水过多等疾病的发生。但是,由于患者对疾病本身的了解有限,以及临床医师重视不足,饮食营养治疗的依从性较差。而且,如果在妊娠期糖尿病教育过程中,只是简单地给孕妇进行解答、做简单的指导,则很难满足孕妇的复杂需要,难有效控制饮食。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尽可能对GDM和妊娠期糖耐量减低的患者提供营养咨询并制定饮食处方。每个孕妇的个性化饮食计划最好由营养科医师据个体的情况制定食谱,孕期饮食控制过剩热量的摄入对GDM患者及其胎儿有较好的预后[5]。
本研究对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进行强化个体化管理,可按以下几步实施。第一步:糖尿病知识教育,让病人正确认识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发生及危害性、治疗方法,这是让病人接受营养治疗的前题。第二步:确定患者的热能摄入量,这必须根据不同个体的生活习惯、劳动情况、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长情况、身高、胎儿发育情况、血糖情况、有否合并症来制订,并根据控制饮食后孕妇每周体重增长情况、胎儿发育情况、血糖控制情况适当调整。第三步:三大供能营养素的分配,强调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低脂肪的原则。第四步:具体食谱的制定。如何完美的营养食谱,若不能让病人接受,那是毫无意义的,故此,在食物选择上,我们强调要依据个体的饮食喜好、季节供应情况、营养治疗要求等综合考虑。主食方面可粗细搭配,选用大米与血糖生长指数偏低的高梁米、糙米、荞麦面等交替使用。蛋白质要求有1/2以上来源于鱼、蛋、奶等优质蛋白。烹调用油可选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芝麻油、玉米油、橄榄油、大豆油等,使单不饱和及多不饱合脂肪酸供能达20%左右。供应充足新鲜的红、黄、绿色蔬菜和水果,保证维生素及矿物质的摄入,适当增加富膳食纤维的食物的比例。并教会病人合理利用食品交换份和食物血糖生长指数表,按示范食谱自行调配。第五步:教会病人进行每日进食食物的品种、时间、份量及血糖等情况的记录。第六步:建立完善的随访监测与调整,同时密切监测空腹及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及时调整饮食内容,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这是提高营养治疗的依从性与有效性的关键。第七步:建立正确合理的饮食模式。
研究表明,强化个体化饮食管理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并发症的观察中,主要通过B超了解胎儿生长发育、羊水量,监测血生化指标,研究组孕妇妊高征、羊水过多、感染、羊水过少等并发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对妊娠期糖尿病性肾病的监测中,通过监测孕妇血清胱抑素C的浓度,发现研究组中胱抑素C较对照组低,提示胱抑素C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呈正相关。这与文献报道一致[6]。本实验说明,强化个体化饮食管理对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控制血糖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并能预防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在监测及治疗上起到积极干预,为妊娠期糖尿病综合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饮食健康教育模式。
[1]刘梅.30例妊娠糖尿病的饮食治疗[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4):421.
[2]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65.
[3]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妊娠合并糖尿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6):475-476.
[4]Kim C,Newton KM,Knopp RH.Gestational diabetes and the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a systematic review[J].Diabetes Care,2002,25(10):1862-1868.
[5]Evans E,Patry R.Management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nd pharmacists,role in patient education[J].Am Health Syst Pharm,2004,61(14):1460-1465.
[6]刘小书.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的检测意义[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8(2):1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