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 昕
学风建设当属高校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新世纪以来,国家在以往十分注重国民生产“硬实力”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加强“软实力”建设的思路。联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需要一手“硬”,一手“软”,多种工作方式相结合来搞好工作。从而,全面提升高校学习风气,营造健康纯正的学术、科研氛围,从而大幅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何谓高校学风建设的“硬形式”?即教育权力机构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或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规定师生必须遵从的条款规定,并将其逐步完善,来达到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目的。
教育的“硬形式”在高校有很多具体表现,如:规定大学内所有专业课程,不得缺席;课后必须去图书馆查资料;规定具体的实验时间和实验室;导师专门为所带学生制定详细的书目,规定时间内必须读过,否则将予以扣分;早晨必须早起晨读,规定晨读内容;晚上必须自习,固定教室,并有辅导员老师监督;更有甚者,有的高校为促进学风,将几点吃饭、几点休息、跑步做操、上自习的座位等都做了严格的规定,整套“军事化”管理,将高校学习、生活,通过制度的方式,建设成仪器上的表针,一步也不会错,使一切“纪律化”。
“硬形式”的特点,就是规范性、统一性和强制性。同时,这衍生出一种要求,即制定规范的人,也要必须具有超凡的经验、科学的依据来保证其“规定”和“制度”的正确性。
“硬形式”的本质是以西方思维方式为特点的、对“人”的不信任感,为避免人性中恶的一面、惰性的一面、欲的一面而制定条框,逼人向善。
首先,“硬形式”作为高校思想教育的手段,本是中性的,但一味迷信这种制度性、规范性的强制,将其普适于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则会造成诸多弊端。如:造成大学生主体意识的缺失——走入社会,一旦将严格的规范抽离,学生或不知所从,或更加放任自流;其次,“硬形式”制定,需要充分结合教育和学生特点,经过科学研究,来保证“规范”的正确性和普适性,这对制定规范者要求极高。但事实上,这样做的学校非常少,制度往往流于片面和统一,无法尊重每个个体需求;第三,“硬形式”会束缚大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实践已经证明,任何对个体管的太死、统的太死的政策,都会极大地束缚创造和创新的能力。21世纪是比拼自主创新能力的世纪。大学生作为未来创新的主体,长期受制于基础教育“填鸭式”的培养模式,已严重不适应当今形势的需求,它甚至已不完全适应人类文明发展的要求。这种看似简单统一的教育方式亟待突破。
思想教育的“软形式”,是相对于制度、纪律、规范这些硬规定而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凡是通过侧面熏陶、兴趣培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首先与学生培养深层次的情感,最终由情感生发出对教育工作者心理认同,从而产生持久的、牢固的思想教学效果。
在思想教育过程中,以攻心为上,力求通过放下学生的心防,拉近彼此的距离,降低教育者的姿态,“俯下身”与之互动;以教育者高深的学养、丰富的经验经历,形成教育“气场”,句句话说进学生的心底,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同等思维角度进行交流,有意识地积极引导。这样把受教育者纳入老师的“气场”中慢慢熏陶,使得学生对思想教学内容从“口服”转入“心服”;师生彼此既完成了思想教学,又培养了感情;教、学双方互通有无,达到彼此互惠双赢的良好效果。
思想教育的“软形式”教学过程,总体上可以如图1所示。(图1)
图1
高校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是高校发展的一项“软实力”。正因为如此,高校更应该高度重视以“软形式”来有效、持久地促进校园氛围建设,形成健康良好的学院人文环境和学术氛围,配合促进学风的基本校纪规章,进行更加有效和深入的管理。
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软形式”具体表现在:
1、宿舍、班级、年级学术环境和氛围的培养。在咨询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之所以没有实行以远程教育担纲主导,每位学生在家一个PC终端,让名师进行电化教学;而仍旧以传统的班集体教育或导师制教育,正是在于学术环境、学术氛围对人的“熏陶感”弥足珍贵。高校学生间的交流,优差生之间的较量,宿舍“卧谈会”时各种咨询在海阔天空的良性辩论中深入人心、班级内学习氛围对学生个体的影响、整个年级学术水平的共同营造等共同构成了校园的集体文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提升学风,从这种校园集体文化入手进行良性引导,无疑是绝佳的切入点。
2、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在自身素质上注重学术水平的提高。现今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较以往有了长足发展。辅导员纷纷提高了自身学历和知识层次。辅导员队伍中不乏硕士、博士等高素质人才。当他们面对学生做思政工作时,可以将自己丰富的学养,在言谈举止中与学生共享,“以身作则”地把科学态度、学者价值观、知识分子的行事习惯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而不是再如过去般,以讲话、开会、谈心的形式空洞地讲学风建设。
3、积极培育教师的“学者做派”,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将知识分子行事处世的价值观、人生观,通过无言的价值取向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味。如,“211”重点建设高校陕西师范大学,在思政工作中高度重视“学者”的功用,积极引导学生向自己身边的名师看齐,学习他们的刻苦精神、治学态度和思想品味。该校曾将一批已退休的老教师、老学者返聘回校发挥余热,担任过去多由年轻人担任的辅导员工作,结果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老教授丰富的人生感悟,深邃的治学眼光,德高望重的人生姿态,成为学生的楷模。许多过去辅导员让人听不进去的劝导,在学者口中变得那样厚重。该校学习风气大振,考试违纪、宿舍赌博等不良现象得到根除。
4、积极促进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形成和培养。外力劝其学,制度迫其学,都不如想办法真正调动学生自己的求学积极性,让学生自己爱学。再严格的外部规范都会有漏洞可钻,只有发自内心的“求学”,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5、学生之间“朋辈教育”促学风。提高高校学风,仅凭教师的教育与规范往往并不能充分达到目的,而通过学生中先进分子,先进带后进,以同是年轻学生的身份对需要帮扶的“差生”诉说正确的学习方式、价值观念等,以“吹耳边风”的形式,假以时日,耳濡目染帮扶对象。其效果甚至大过思政教师课堂的讲授。学生工作人员可以大力培养学生骨干,班干部骨干,使得思政工作者有了“分身术”,分成若干教育终端潜藏在学生堆里发挥良好影响,形成“班眼”,令学生在无心防时接受许多有益价值观。
6、加强EQ教育,注重高校的“第二课堂”。平时大学生上课,由专职教师教学,所授的大多为IQ,属于“第一课堂”;而课后思政辅导员所建立的“第二课堂”传授的是学生EQ的部分,情商不能仅仅理解为人际关系。它还主要包括学生抗挫折能力、主动求学能力、融入社会能力、实际办事能力、沟通能力等等。学风建设的“软形式”正是追求IQ和EQ的全面发展,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无缝连接。
综上所述,高校学风建设应高度注重“软形式”的积极作用。这是需要花大气力,用相对长一点的时间,来做一些看似“笨功夫”的工作。再辅之以“硬形式”在制度纪律上规范,最终达到让学生在外部推动与内心认同共济的合力下,真正长久地走上健康向上的良性轨道。“软形式”的有效利用,才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1]陈贤武.论学风建设中的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刘煜.地方高校学风建设与对策分析.黑龙江教育,2008.6.
[3]刘心庚.大学生学风建设操作模式新探.湖北社会科学,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