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科技管理中的技术预见探析*——以福建省为例

2010-08-10 09:21郑元景石丽芳
海峡科学 2010年11期
关键词:福建省科技区域

郑元景 石丽芳



区域科技管理中的技术预见探析*——以福建省为例

郑元景 石丽芳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厘清技术预见与技术预测异同的基础上,论述技术预见在区域科技管理中的作用与意义;分析福建省开展技术预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区域开展技术预见应立足地方特色,合理定位,注重自身系统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注重与国家技术预见的协调与配合;注重与周边省市科技政策的衔接与协作。

技术预见 科技管理 区域 福建

1 技术预见与技术预测的联系与区别

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衡量各国各地区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水平越来越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科技经济一体化程度。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发挥科技的社会作用,将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发达国家或地区在科技发展战略方面的一个共同趋势是加强科技决策与管理研究,注重技术预见和超前规划,强化政府对科技经济社会的引导与调控能力[1]。从全球发展历程来看,技术预见经历了“始于美国→日本改进→欧洲跟进→世界各国开始加入”的历史进程。当今,开展技术预见已成世界潮流并日趋体制化。实践证明,技术预见有效地促进国家、地区经济、科技、环境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然而,在我国,由于从国家到地方长期沿用技术预测方法制订科技发展规划,对技术预见的基本理念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故而对其概念的理解至今仍存在误区,不少人将传统的技术预测与技术预见相混淆。概念的混淆直接导致了研究路径、工作流程和操作方法的紊乱,直至影响到研究成果及其应用。因此,必须准确把握技术预见与技术预测的联系与区别。

“技术预见”(Technology Foresight)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与产生于40年代的技术预测(Technology Forecasting)有相同之处,也有较大区别。传统的“技术预测”仅可视为技术预见的初级阶段,它静态描述、预测那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并没有涉及到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关系。技术预见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在通过对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远景进行“整体化预测”的基础上,“系统化选择”某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利用多种手段尤其是市场的“最优化配置”来最终实现技术发展的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最大化。技术预见更加富于动态和重视过程控制,要求实现从预测到探索的转变,从一次性的预测到反复持续预见的转变。英国学者Ben R. Martin较早阐释了技术预见的基本涵义:“对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有步骤的探索过程,其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战略研究领域和通用新技术”[2]。技术预见是面向未来的,其假定条件是:未来是非线性、不确定的,存在多种可能性。今天的选择可以影响未来的“现实”。因而就对未来的态度而言,预见比预测更积极。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推测”,而且更多的是对我们从关于未来的众多可能性中所选择的未来进行“塑造”乃至“创造”,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人文关怀和社会公益性质。

技术预见是一个分析、综合和交流的过程,其本质特征在于它的过程机制和过程效益,在于它具有确保不同参与者之间交流协调所需要的商议程序。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过程,参与预见的相关利益群体(科学界、政府、产业界、非营利集团和其他公共利益群体)共同选择了一个未来的图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5C效益(交流、集中、协调、一致与承诺)是成功的技术预见的关键,特别是承诺(Commitment),促进了所选择的未来图景的实现[3]。技术预见的过程机制为规划的制定提供了沟通协调和公众参与的机制。而且,技术预见除了强调过程所产生的外溢效应(即外部经济性)外,更为重要的是,成为一个促进科技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社会化的创新文化的塑造过程和文化传播过程。

2 技术预见在区域科技管理中的作用与意义

2.1 促进与国家科技战略的协调整合。区域科技作为国家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既要体现区域发展目标,又要确保国家科技发展总体战略需要,因此,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力量。技术预见可作为国家创新系统中十分有效的协调机制。经验表明技术预见需要在不同层次得以运用,从整个国家科技战略到区域科技管理、产业科技政策再到单个企业。不同层次的技术预见应该被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技术预见专家所倡导的“全局考虑、具体行动”实践准则一方面有助于国家层面的技术预见活动;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区域科技规划与国家科技战略的衔接协调,有助于区域科技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调整地区发展战略,把握好战略规划的制定与计划实施的关系。

2.2 促进与其它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的衔接协作。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区域产业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趋同性,将各地区的“十一五”科技规划作一对比,可发现同构化现象比较严重。而区域技术预见的开展,可以充分考虑各地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促进与其它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的衔接协作。一方面,可以突出区域特色,从而避免产业发展的趋同性与科技规划的同构化现象,以取得区域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可促进有较强内在经济和科技联系的区域实现协同创新,联合开展技术预见,充分发挥区域之间的互补优势,在竞争性领域取得新的分工合作,从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能力,实现互动共赢。

2.3 促进区域产业科技政策的合理化。当今,不仅国家与国家的差距在拉大,区域之间的差别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制定合理的科技规划和产业科技政策越来越重要。国家与区域在做中长期科技规划时,必须对科技供给与需求进行系统的分析,尤其是地方在制定产业科技政策时,要在促进国家整体科技进步的前提下,在充分理解、掌握区域科技基础优势和不足的情况下,帮助国家或区域在该环境下做出正确的决策。区域开展系统的技术预见,可以促进产业科技政策更加合理。一方面,有利于对领域布局和产业技术发展战略的合理性做出评价,形成明确的创新目标;另一方面,由于资源禀赋和政策倾向,有利于生产要素在特定的区域聚集,形成该区域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4 提升区域科技管理水平。科技管理水平是衡量区域科技的重要尺度,也是科技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区域内开展技术预见,可有效提升区域科技管理水平。一方面,因地缘和人缘的关系,构筑合作的熟悉的社会网络更为容易,利于多次交叉、换位思考,提高科技管理决策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区域内经济、文化和人文的相似性,预见结果往往更具针对性,形成科学合理的关键技术领域及其发展政策,更能符合本地区发展的需要;再一方面是利于社会各领域专家的广泛参与,促进科技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社会化,为管理政策的实施减少障碍。

3 福建省开展技术预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并非所有地区都适合开展技术预见,福建省科技与经济发展现状、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独特的人文氛围,尤其是闽商的创业精神,以及因处于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核心地位而带来的政策优势,使之具备开展技术预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福建省开展技术预见的必要性分析

3.1.1开展区域技术预见活动,是保证福建省产业升级的需要

福建产业集群已有一定的发展,但与上海、广东等省市比较,还存在集群层次低,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少等问题。大量文献表明,长期以来粗放式经营使得福建产业集群不同程度地存在技术含量不高、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这正是集群产业结构趋同、层次低、产业链不完整的根本原因。同时由于集群区的产业结构趋同,加上缺乏合理的分工协作,集群内产生同业过度竞争,“小而全”模式使很多群内企业丧失创新空间和活力,最终将削弱企业及集群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如何在新形势下培育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从而促使产业升级是各级政府都必须面对的一个紧迫课题,技术预见恰好提供了一个提升福建省产业竞争力的有力工具。开展技术预见活动,可以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整体化预测”与“系统化选择”,实现集群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应用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在某些领域内构建福建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区域核心竞争力,这将极大促进福建科技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开展技术预见活动,是新形势下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在要求。

3.1.2开展区域技术预见活动,是提升福建省大量中小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产业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技术预见成了全球性大趋势,并受到好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市场需求瞬息万变,技术的发展也是多样的。对未来技术经济发展的预测是一项高风险、高成本的工作,理论上应成为企业进行大规模技术开发的前奏曲,但中小企业无法凭借自身实力独立开展技术预见活动,无法单独承担关键技术、通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政府通过组织系统的技术预见行动,可以促使中小企业着眼于中长期技术发展的可能性,充分利用未来技术发展的机会,制定正确的投资战略。

由于历史的原因,福建本土产业与外资企业在产业技术上的波及效应差,核心技术大多被国外跨国公司所掌握,自主研发能力弱,大多处在附加值较低的产业低端。大量中小企业都面临如何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差异化水平的问题,投资研发势在必行。目前,福建中小企业虽已重视研发,但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还比较低。研发是高风险的投资,技术预见在以中小企业为经济主导的福建开展,可以将中小企业纳入整个区域的研发系统中,降低中小企业投资研发的风险。而中小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区域技术预见而识别技术发展的未来走向和机会,分析优势劣势和机遇挑战,从而明确自身定位,制订正确的投资战略,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1.3开展区域技术预见活动,是整合福建省创新系统的需要

一个创新系统是否有活力,关键不在于其单个要素状况及其绩效,而在于各成员之间的合作情况及其绩效资源的衔接度。在我国,由于产学研有机结合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与经济呈两张皮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各部门决策不统一、沟通不足以及高校、科技界与产业界严重脱节等也导致福建省官产学研内部和相互间的合作情况不理想。一方面,高新区内的企业与科研单位较少联系,自行研制能力不足,从国外引进技术,而消化吸收能力又不强,往往缺乏后劲;另一方面,研发能力强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未能成为高新区内企业创新的源泉。“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不完善,普遍缺乏合作氛围,不利于创新优势的发挥和整体效率的提高。

国内横向比较数据也说明福建区域创新系统有待进一步融合。与广东、上海、江苏和浙江等领先者相比,福建省区域创新能力尚待发展。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在全国排名第29,远远落后于领先者,这与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核心地位不相称。福建省必须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大好机遇期,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构筑和加强体系内各成员之间的联系。“技术预见”恰是一种实现该目标的工具——利用德尔菲法等形式来集思广益、讨论大家共同关心的长远发展战略问题,使人们对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达成共识,利用“知识外溢”效应使得企业能够最大程度的获取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种知识,从而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大大加快了创新的效率,而这反过来又使得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2 福建省开展技术预见的可行性分析[4]

3.2.1福建省具有开展技术预见的经济基础。近几年,处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核心地位的福建经济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09年全省人均GDP达33051元,全省生产总值为11949.53亿元,同比增长12.0%,远超于全国8.7%的GDP增速。省内产业结构合理,第二、三产业各占到48.6%和41.5%的比重,分别增长12.9%和12.5%,已形成第二、三产业主导且飞速发展的良好产业结构。全省财政总收入1694.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7%,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全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62.03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处于飞速发展的福建经济完全有能力开展技术预见活动。

3.2.2福建省具有开展技术预见的科技实力。根据2008年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2007年福建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9位。在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的排序中,福建省以74.31%排在第5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7.02%)。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福建省以52.73%排在第6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31%)。至2008年底,全省有包括厦门大学在内的各类高等院校90所,共有各类重点实验室34家;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86个;生产力促进中心87家(国家级8家、省级11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23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7家(其中国家级21家)。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科研开发资源系统和科技创新研发服务体系。不断增强的福建科技实力,为构建技术预见系统,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3.2.3福建省具有开展技术预见的社会基础。随着福建省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经费投入不断增加。2008年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中企业资金180.59亿元,占78.3%,是科技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渠道。形成了以企业为主,多方面、多层次的科技投资体系。研发基金中企业来源比重高表明省内产业界和学术界合作已有良好的基础,这使技术预见社会网络的构筑协作处于较高的起点。近年来,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大幅增长,2008年、2009年分别高达57%、55%,专利技术向高端转移,含金量进一步提高。2008年,专利授权达11282件,比增42.1%,位居全国第11位;社会创新环境明显改善,这说明福建省开展技术预见活动具有较好的社会基础。

3.2.4福建省具有开展技术预见的政策基础。我国技术预见最大的动力来源于制订科技计划,反过来,历年科技规划的制定实施也为开展技术预见提供良好的政策基础。福建省长年坚持编制科技规划,提出了众多具有前瞻性的符合国家宏观战略和区域科技发展的政策纲要。随着“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以及2009年《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海西科技发展地位得到极大提升。国家部委支持海西科技发展力度加大。从国家到地方的大力支持,打破了部门、区域界限,利于构建“大科技、大协作、大开放”的科技工作格局,聚合各方面科技创新力量,联合相关省市科技管理部门建立海峡西岸科技协作联盟,为实施福建技术预见计划提供了优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基础。反过来,在新时期开展福建技术预见活动,可进一步优化区域创新合作机制,互动产生共振放大效应,彰显活力。

4 区域科技管理中开展技术预见的探索和思考

4.1 区域开展技术预见必须立足地方特色,为区域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实施技术预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调研,若脱离地方实际,只会导致科技资源更严重的浪费,从而背离技术预见的初衷。地区开展技术预见第一要把握好本地科技比较优势,充分考虑到各地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形成地区特色;第二要重点考虑如何壮大高新科技产业,确定优先领域和优先技术为地方经济服务;第三必须了解技术预见的最新发展趋势,借鉴发达国家的经济,探讨未来5到15年本区域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识别、挖掘关键技术领域并作为科技创新资源投入的重点,为地区高新产业发展服务。

4.2 区域开展技术预见必须合理定位,处理好三个关系

首先,区域技术预见应注重与国家技术预见的协调与配合。当前,区域技术预见必须紧密结合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十七大的科技发展政策以及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区域技术预见属于中观层次预见,可以利用宏观层次国家预见所提供的框架,并偏重于地方实际应用。国家技术预见对区域技术预见是一种统领和整合,区域技术预见对国家技术预见是一种支撑、补充和运用。

其次,区域技术预见应注重与周边省市科技政策的衔接与协作。区域产业技术选择应着重突出区域特色和差异性,根据国家技术预见的结果和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情况,避免雷同,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尽量形成衔接与协作的互补局面。从长远看,为适应新形势下既竞争又合作的需要,有密切联系的区域之间可联合开展技术预见活动。地方应从传统的以关注本省小区域为主,到更加关注大区域各环节的整合与协同,推进跨省区域合作,促进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走向深入,统筹协调科技交流合作的功能分工,构建更加紧密有效的区域科技合作机制。

最后,区域技术预见自身应注重系统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技术预见是一项庞大的基础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有合理的制度系统来保障,要遵循沟通、理解、协作和承诺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精心组织实施,构建适合本区域实际的技术预见系统。技术预见的系统化、制度化过程既要不断探求技术预见原则、标准和工作模式的不断完善,也要在科技管理制度改革尤其是科技决策体制建设中不断引入技术预见的理念、机制和方法。科技政策应有连续性、继承性,区域技术预见必须同本地区以往的科技政策的特色相结合。简单否定以往的科技管理决策,将导致科技资源更大的浪费。同时,技术预见的过程收益是长期的,应通过设置适合区域实际的原则和标准,培育、构建关注未来选择未来的区域预见文化,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技术预见社会运行机制,使技术预见活动得以可持续开展。

[1] 万劲波.中观层次技术预见与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3,(6):5-8.

[2] Martin B.R.Technology Foresight in a Rapidly Globalizing Economy[C],Vienna, Austria: Regional Conference on Technology Foresight for CEE and NIS countries, April,2001,4-5.

[3] 樊春良.技术预见和科技规划[J].科研管理,2003,(6):28-31.

[4] 福建科技年鉴(2009)[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福建省软科学重点项目(2009R0015)成果。

猜你喜欢
福建省科技区域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科技在线
分区域
科技在线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