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发春 刘晓牧 朱 鑫 刘明杰 王文娟 宋恩亮 贾玉堂 高 翔 杨在宾 孙国强
我国秸秆的产量一般按照小麦和水稻为谷物:秸秆=1:1,玉米为玉米:玉米秸=1:1.2,大豆为大豆:大豆秸=1:1.6,薯类为薯类:秸秆=1:2.5,其它杂粮为杂粮:秸秆=1:1.6进行估测。为了更加准确的摸清我国主要农作物秸秆的产量,为有关部门决定提供依据,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营养研究室万发春团队在乐陵、合肥和鄄城3个综合实验站的配合下,选取5种有统计资料的作物进行了不同地区和品种的秸秆和作物产量(简称草谷比)跟踪测定。
在各种作物收获前选取不少于100 m2的区域,分东、南、西、北和中间5个点进行等数量采样。在每个点采样时均测量株高,测量株高后贴地面进行收割。每个品种最少选择两个区域。
将同一区域5个点收获的样品混合,自然晒干,将籽实与秸秆分离。来自不同品种和不同区域的样品籽实(玉米带穗,花生、谷子和水稻等均带壳)都单独包装;秸秆部分切短单独包装。包装后的籽实和秸秆要分别做好详细记录,并一一对应。
草谷比是指某种农作物单位面积的秸秆产量与籽粒产量的比值。草谷比=农作物秸秆产量÷籽粒产量。具体计算公式参照《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NY/T 1701—2009)》。平均值以均数±标准误(±SE)表示。
2009年夏季和秋季按照采样方法共采集山东和安徽两省的各种作物5大类43个品种,其中玉米10种,水稻10种、小麦12种、大豆5种、花生6种,分别测定其草谷比。由于第一次采样时经验不足,时间仓促,有些品种未登记具体名称,以产地代替。
从表1和表2看出,所监测的5种作物不同品种的草谷比变化均较大,其中以大豆和水稻变化最大。实际测定的水稻草谷比为1.10,和钟华平等(2003)报道的结果一致,但高于牛若峰等(1986)的0.9以及李京京等(2001)的1.0。实际测定的小麦草谷比为1.18,高于李京京等(2001)的 1.0及牛若峰等(1986)、钟华平等(2003)报道的1.1。而玉米和大豆均低于通常采用的1.2和1.6(牛若峰等,1986),分别仅为0.95和1.39。花生的草谷比为0.90,高于文献(牛若峰等,1986)中0.8的报道。
表1 小麦和玉米草谷比
根据草谷比计算,2009年上述5种作物的秸秆总产量为5.36亿吨(见表3)。如果考虑到全国每年还年产4 000多万吨的杂粮,约1 000万吨的油菜籽,900万吨左右的甜菜,700余万吨的棉花,500万吨左右的其它豆类,如果这些作物统一按照草谷比1:1计算,可产约0.71亿吨的秸秆。毕于运等(2009)估测我国蔬菜藤蔓及其残余物产量高达0.76亿吨,加上麻类秸秆、甘蔗副产物(甘蔗叶、甘蔗梢、甘蔗渣)、甜菜副产物(甜菜茎叶、甜菜渣)、烟杆、芭蕉及香蕉茎叶等其他农作物的副产品,可达到1.5亿吨。这样,2009年全国年秸秆总产量约为6.86亿吨左右,与通常所用的我国秸秆年产量在6~7亿吨基本吻合。同时注意的是,农产品初级加工副产物产量巨大,具有可观的新能源开发前景。
考虑到豆类和棉花秸秆作为牛羊饲料的利用率(在计算可用作物秸秆时可忽略不计),而小麦秸很大一部分用于造纸工业和直接还田,玉米秸秆也有很大一部分直接还田,稻草多用于蔬菜种植,很多地方仍然使用秸秆做饭,甘蔗和甜菜副产物严格意义上不能算作秸秆等因素,估计2009年全国实际可用于牛羊养殖业的秸秆最大量约在4~5亿吨。
表2 水稻、大豆和花生草谷比
表3 2009年主要作物及秸秆产量
[1]毕于运,高春雨,王亚静,等.中国秸秆资源数量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2):211-217.
[2]李京京,任东明,庄幸.可再生能源的系统评价方法及实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1,74(4):373-380.
[3]牛若峰,刘天福.农业技术经济手册(修订本)[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4]钟华平,岳燕珍,樊江文.中国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J].资源科学,2003,25(4):62-6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701-2009[S].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