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0-08-03 15:04吴咏红黄木宝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20期
关键词:证属胃脘胃酸

吴咏红 王 苹 黄木宝

1 广东省梅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14071)

2 广东省梅州市中医医院(514011)

3 广东省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510330)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因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消化内科常见和多发病症之一,在我国发病人群广泛,且发病率呈逐步递增趋势[1]。该病初期无明显症状,病情进展则逐渐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部饱胀或疼痛等,严重者可出现呕血黑便,发展成胃溃疡和胃癌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我们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辩证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表1 临床效果统计

从2008年4月到2010年3月本门诊共诊治慢性胃炎患者73例,均结合临床表现和胃镜检查确诊。男51例,女22例。年龄20~63岁,平均38.5岁。病程1~5年,平均2.8年。病情进展:轻度24例,中度38例,重度11例。所有患者按照性别、年龄、病程等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7例,对照组36例,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

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硫糖铝0.8g联合奥美拉唑18mg,空腹嚼碎吞服,3次/d,均于餐前半小时服用[2],有腹胀症状者加用多潘立酮10mg促进胃动力,3次/d,4周为1个疗程。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食滞伤胃型患者白术、茯苓各12g,鸡内金、山楂、神曲、麦芽、炒莱菔子各15g,厚朴、枳实、半夏、木香、陈皮、大黄各10g,生姜5片;脾胃虚寒型患者黄芪30g,党参15g,海螵蛸、茯苓、白术、山药、扁豆、煅瓦楞子各12g,良姜、香附、陈皮、吴茱萸、炙甘草各10g;胃阴亏虚型患者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30g,北沙参、白芍、玉竹、全瓜篓各15g,麦冬、草决明、花粉、草石斛、山楂各12g,川楝子、醋元胡各10g,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服;热邪犯胃型患者蒲公英、败酱草各30g,白花蛇舌草、白芍各15g,佛手、连翘、枳壳、黄芩各10g,海螵蛸、锻瓦楞子各12g,黄连、吴茱萸6g;肝郁犯胃型患者柴胡、白芍各15g,白术、香附、茯苓、醋元胡各12g,当归、川楝子、乌药、佛手、枳壳、苏梗、吴茱萸各10g,黄连、甘草各6g[3];瘀滞伤胃型患者丹参、蒲公英各30g,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20g,香附、元胡各12g,莪术、三棱、五灵脂、蒲黄、川楝子、乌药各10g,砂仁6g;肝火犯胃型患者党参、柴胡、茯苓各15g,半夏、木香、佛手、黄芩、栀子、生麦芽各10g,黄连、吴茱萸、甘草各6g;湿困脾胃型患者苍术、茯苓、鸡内金各12g,白蔻仁、厚朴、藿香、佩兰、菖蒲、陈皮、干姜、枳壳、半夏、连翘各10g。均每日一剂,水煎服,4周为一疗程。

1.3 疗效评价

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和胃黏膜病灶消失,幽门螺杆菌实验室检查阴性。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和胃黏膜病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幽门螺杆菌实验室检查阴性。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和胃黏膜病灶无变化或加重,幽门螺杆菌实验室检查阳性。总有效率为痊愈率加有效率。

2 结 果

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两组慢性胃炎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治疗期间无严重用药不良反应。两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 论

慢性胃炎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饮食、遗传、感染、免疫等,部分患者也可由急性胃炎转化而来。其胃黏膜常有一定程度的萎缩,充血水肿,可累及贲门、胃体,并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可引起缺氧或营养障碍,胃蛋白酶、胃酸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破坏正常的胃肠功能,并引起种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和不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另外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可引起胆汁反流,能破坏胃黏膜屏障,溶解黏液,并促使氢离子及胃蛋白酶反弥散入黏膜,引起进一步损伤,导致病情加重,因此应及早治疗。

西医治疗原则为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和消灭幽门螺杆菌(HP),其治疗方针是从现行病情入手。通过消灭细菌,直接抑制病情,通过抑制胃酸,调整胃内的酸性环境,使细菌的生存条件恶化,从而间接抑制病情;通过保护胃黏膜,使其损伤减少,从而维持正常的胃功能。但慢性胃炎发病期长,因此有时候西药治疗效果并不显著,或短期内有显著疗效,但频繁复发。因此我们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引入中药治疗。硫糖铝能增加前列腺素E2的释放,抑制HP感染和高胃酸分泌,促进胃黏膜糜烂性病变的愈合,改善胃黏膜血流,增加上皮细胞的紧密性,吸附胃蛋白酶及胆汁,中和胃酸,具有显著的保护胃黏膜作用;奥美拉唑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氢钾ATP酶,改变细胞内外离子梯度浓度,抑制基础胃酸和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降低细胞中的氢钾ATP酶的活性,两药合用,能较好的控制临床症状。但慢性胃炎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因此上述药物有时候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中医理论认为,慢性胃炎属“胃脘痛”、“痞满”、“吞酸”、“纳呆”等病范畴[4],多因长期情志不遂,劳逸失常,饮食不节,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脘失和所致,其发病机理是有所区别的,因此中药的治疗方针主要是从发病原因入手。

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辨证治疗。食滞伤胃型患者脾胃受损,食积胃脘,胀满痞痛,恶心呕吐,嗳腐吞酸,证属食滞伤胃、腑气不通,宜健脾和中、消食开胃。脾胃虚寒型患者胃脘坠胀不舒,食欲不振,呕吐酸水,证属中气不足、脾胃虚寒,宜补中益气,健脾温胃。胃阴亏虚型患者胃脘灼热疼痛,嘈杂不适,虽饥而纳差,口干口渴,大便艰涩,证属肝脾不和、胃阴亏虚,宜疏肝健脾、益阴养胃。热邪犯胃型患者胃脘灼热疼痛,嘈杂易饥,口苦咽干,证属热邪犯胃、中焦郁滞,宜疏利中焦、清热和胃。肝郁犯胃型患者胃脘痞满隐痛,两胁撑胀疼痛,食欲减退,证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宜疏肝理气、健脾安胃。瘀滞伤胃型患者胃脘刺痛或锐痛,痛处拒按,时感胃部灼热嘈杂,证属气滞血瘀、郁热伤胃。宜活血化瘀、行气理胃。肝火犯胃型患者脾胃气虚,情志不舒,郁而化火,致使胃脘痞满隐痛,证属虚实夹杂、肝火犯胃。治宜舒肝理气、清热调胃。湿困脾胃型患者胃脘痞,口淡无味,渴而少饮,证属湿阻脾胃,困遏中焦。宜健脾祛湿、理气醒胃。

从临床统计来看,实验组痊愈率为75.7%,总有效率为94.6%,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因此我们认为,在西医的基础上中医辨证疗法用于慢性胃炎的治疗,能显著改善临床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1]王计划.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106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8,25(3):25-26.

[2]张满亲.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9,24(3):528-529.

[3]黄宗良,邱圣红,梁志娴.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9,14(2):116-118.

[4]马洁.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6):89-90.

猜你喜欢
证属胃脘胃酸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8个月的胃酸反流经历 苦难终于熬出头了!
常觉得胃酸烧心,五种食物可以调理
巧调饮食对抗关节炎
胃溃疡不宜少食多餐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乳饮品中耐胃酸乳酸菌的分离鉴定与筛选
张志明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
《中医研究》杂志论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