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景观艺术与新技术发展趋势探究

2010-07-30 03:02李汉琳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艺术

李汉琳,林 耕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规划与建筑系,天津 300384)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景观设计受到现代材料技术、加工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现代美学、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理论的影响,许多新的观念、新的技术介入进来,越来越显示出明显的技术发展趋势,新技术成为景观设计师的灵感源泉和完成设计的手段,现代景观呈现出与传统景观迥然不同的面貌.

1 新技术支持下的新技化趋势

1.1 新材料的运用

材料是景观建造的物质基础,也是表达设计理念的客观载体.我国古代对材料的选用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以对天然材料的利用和简单加工为主的就地取材方式;一是依靠当时工程技术条件研发出满足要求的材料的取材方式.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现代材料的运用和发展呈现出一番新面貌.在任何艺术领域,材料作为表现手法,都有着不同的存在形式.在景观设计中,景观材料作为表达设计概念的基本要素,必然与设计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设计师通过运用不同形式的材料,不断深化和改变景观设计的概念.

由于科技的发展,新材料与技术的应用,现代景观设计师通过选用新颖的建筑或装饰材料,达到只有现代景观才能具备的质感、色彩、透明度、光影等特征或传统材料无法达到的视觉效果,这在一些具有创新或前卫精神的设计师身上反映突出.舒沃兹在怀特海德学院拼合园中富有想象力地运用聚酯材料、塑料植物和彩色沙砾构成了一个超现实主义的屋顶花园.由于一些客观因素,他决定引入象征符号来构筑这个花园,于是这里的植物都是塑料的,“修剪绿篱”是用卷钢制成的,外面覆盖着人造草皮,既可供人欣赏又可供人作息.近来,玻璃和透明塑料等材料越来越多地进入园林设计,景观设计似乎出现了一种透明化的趋势.丹·皮尔逊设计的屋顶花园其半球形透明屋顶灯散落在植物中,反射出天空与周围环境的影像从而产生一种科幻效果.在这里,新材料与自然环境进行“对话”,使庭院有一种非正统雕塑的气息.令人感觉新奇的合成纤维、橡胶等软质材料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具有了有机物的生命感和动态感,给人带来新鲜的感受.法国两位富有想象力的艺术生用木桩和合成纤维帆布构成了一个雕塑形的超现实主义景观:一株新西兰亚麻和仙人掌类植物从起伏的红色帐篷中冒出来,一条黄色木板通道环绕庭院一周,如图1所示.设计师们尤其喜爱选用反光度、色彩感都很强的高技派材料代替砖、石、木材等传统材料,与自然植物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但没有破坏景观,反而是对自然植物的一个有机的补充[1].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现代景观设计要素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宽广与自由,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审美观念,向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觉感受.新材料的运用带来的不仅仅是崭新的动感外观,还有很多实际效益,从功能、价格、可行性等方面可以为设计消除越来越多的限制.人造材料易于维护,不用修剪与防虫防蛀,易于搬运和清洁,这些实用的优点使得新材料的普及越来越广泛.

图1 庭院中的帆布帐篷

1.2 铺装技术

彼得·谢菲尔对铺装的定义是:“铺装是室外空间的地板和底边,通常被行人和车辆使用.铺地的主要作用很简单,是使裸露的泥土适合于步行.”[2]它可令地面的表面稳定,便于清除尘土和污泥,在表面控制排水,减少室外的维护成本.铺装材料的保水性、适合绿化以及原材料的再利用等环保的特点,也成为现代铺装材料的主要特性.在城市景观建设中,铺装排出的过剩用水和碳化氢污染物加速了城市的温暖化,给城市的环境带来巨大影响.总的来看,大面积的不透水铺装会对地表径流的数量和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景观工程设计应尽量使用最少的铺装,并在基地条件、气候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使用透水性的铺装.

正在兴起的透气、透水生态地面,例如像现浇的透水性铺装面层,其使用的多孔透水性沥青混凝土、多孔性柏油等材料都体现了诸多的优越性,对于城市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改善城市声和光的环境、缓解“热岛效应”、铺装地表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防涝和水体净化、减少地表径流等方面的作用都有体现,且弥补了硬化路面的不足.下雨后,经透水路面保存下来的雨水可以慢慢蒸发出来,释放到空气中,增加城市的湿度和舒适感,滋养城市的各种植物,尤其解决了水资源匮乏的问题,让城市富有生机,如图2所示.

1.3 照明技术

图2 透水性铺装功能示意图

灯光是一种“语言”,它可述说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追求,由于数码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达,昼夜的界限不再分明,夜晚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白天的延续.景观照明是渲染气氛、美化城市的一种宣传性照明,景观照明已从过去追求高照度逐步向注重景观照明质量、艺术性、视觉的舒适性方面转化.

1.3.1 光纤照明

灯光设计的表现力离不开照明技术的革新,光纤的利用可以取代传统的灯泡,达到照明的效果.利用高分子材料技术研制而成的光纤具有安全、低成本、可塑性强的优点.光纤材料是目前用得比较多的光线材料,可应用于广泛的领域.所谓光纤,就是一种传导光的纤维材料,这种传光的纤维材料重量轻、寿命长、抗扰性好、抗电磁干扰、不怕水、耐化学腐蚀,同时具有原料丰富、生产能耗低、经光纤传出的光基本上无紫外和红外辐射等一系列优点.与传统照明方式相比,照明光源远离照明地点,照明设施安装检修方便,安全可靠,照明效果也比较理想,在景观照明工程中,光纤照明的应用很广泛[3].水景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水下和水岸灯光设计,不安全的照明正是水景设计中一个很大的隐患,而光纤照明是水景中绝对安全的绿色照明,可使水色更为艳丽动人.此外,光纤照明可广泛应用于建筑轮廓线的构成,能使建筑物的光色随季节而变化.用发光光纤作为庭院灯、地埋灯、草坪灯等照明广场、道路、景观小品、植物,使其色彩变化丰富,景观作品更加生动,如图3所示.

1.3.2 LED照明

图3 端发光纤的应用

LED 是英文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的缩写,LED 在景观照明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利用 LED 器件多彩变色的优势,可作为多用途的草坪灯、庭院灯、水底灯、埋地灯、投射灯、光柱灯.LED 以波长计算,控制部分采用全数字电路,所以显现的颜色非常接近大自然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是普通变色灯光无法比拟的.用 LED 光源做奔放式或跳跃式的场景,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同时避免了普通灯具延时、冲击等缺点的

发生.LED 光源的最大好处就是省电,一般为传统照明灯耗电率的20%,被称为未来的绿色光源.LED 光源还被称为长寿灯,意为永不熄灭的灯,其照明效果使用电脑程序控制,呈有规律的变化,使夜景照明动静结合,实现了夜景照明的动态化.LED夜景照明设备的隐蔽性好,设计人员可以巧妙地将 LED 灯和景观构件组合为一体,由于灯的体积小,不易被发现,是实现见光不见灯、藏灯照景要求较为理想的照明光源和技术.

1.3.3 新型照明灯具

(1)太阳能灯.该灯是完全利用太阳光及风力转换成电能的零污染能源,不必添加任何燃料,适用于任何地区,且能根据地形、建筑、景观设计更为适合的节能照明系统,并可以自动定时控制,其一体化设计易于维护,故障率低.使用自然能源的街道路灯系列是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及一体化的公共艺术型路灯,即使在风弱的市区(平均风速 3 m/s)也能设置.它还可以即时表示太阳能电池发电和风力发电的总发电量,灯具使用省电、高辉度的白色LED[4].

(2)太空灯球.该灯球是用一种特殊的漫透射材料制成,里面充有氦气(也有的是普通气体)和光源的气球,使用十分简便灵活,特别适用于大面积照明,可为重大节日庆典渲染喜庆气氛.

2 科技发达背景下现代景观的艺术性

科技与机械的进步,对于建筑与景观有着显著的影响.然而,将建筑景观与科技相结合,仅仅是建筑师用来传达他们诸多设计理念的一种方式.20世纪 60年代,新的思想不断涌现,概念艺术、过程艺术、极简艺术等成为艺术界的新动向.20世纪60至70年代,一些艺术家,特别是极简主义雕塑家开始走出画廊,来到遥远的牧场和荒漠,创造出一种巨大的超人尺度的雕塑——大地艺术(earthworks).在大地艺术作品中,雕塑不是放置在景观里,艺术家运用土地、岩石、水、树木和其他材料以及自然力等来塑造、改变已有的景观空间,雕塑与景观紧密融合.1970年,美国艺术家史密森的“螺旋形防波堤”,如图4所示,含有对古代艺术图腾的遥远向往.大地艺术对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带来了艺术化地形设计的概念.它以土地为素材,用完全人工化、主观化的艺术形式改变了大地原有的面貌.这种改变并不是先前有人想象的丑陋、生硬或与环境格格不入的改变.相反,它在融于环境的同时也恰当地表现出了自我,带来视觉和精神上的冲击.

图4 螺旋形防波堤

2.1 艺术与景观相结合

现代景观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现代艺术的冲击,并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运用了大胆的想象,源自于艺术家对形式和色彩的把握及园艺爱好者对植物的热爱和精通.作为景观设计师与艺术家双重身份的玛莎·施瓦兹,她的作品魅力在于设计的多元性,深深受到极简主义和大地艺术的影响.她认为,景观设计是与其他视觉艺术相当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表达当代文化并用现代材料制造的文化产品.历史上的造园材料,如石、植物、水体被她以塑料、玻璃、陶土罐、五彩的碎石、瓦片,人工草坪等人们熟悉的日常用品所代替.1991年建成的位于加州克莫斯的城堡(the citadel),在中心广场上用 250 株海枣种植在由草地、灰色和橙色的混凝土砖铺装的矩形网格地坪上,形成壮观的林荫道.每一株海枣都被套在预制的白色混凝土的轮胎状树池中,重复出现的树池既可以作为休息的座椅,同时又可使人追忆地区的历史[5].景观设计水平要提高,就必须以更开放的方式选取材料,以增加设计语言.施瓦兹的设计常常是各种艺术思想的混合体,每一个作品都有着强劲的视觉冲击力,令人难忘.她的作品和她对景观的理解及表现手法都给人以启迪.施瓦兹认为,并非所有的艺术作品和景观设计都必须成为永恒的杰作,重要的是通过质疑和挑战已建立的观点和立场,最终导致艺术与设计的不断发展.

2.2 艺术与科学相结合

在许多人看来,景观设计中艺术成分的增加必定会忽略对生态的考虑,而侧重生态效益又必然会削弱景观的艺术性.然而,一些设计师却用他们的实践告诉人们,科学与艺术在景观设计中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杰出的代表人物——哈格里夫斯,他的设计反映了社会所面临的众多问题,以及他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理念,也反映出他将环境问题与社会文化相结合的理念.景观设计不仅要符合生态原则,还应当考虑文化的延续和艺术的形式.他常常通过科学的生态过程分析,得出合理又夸张的地表形式和植物配置,在突出了艺术性的同时,也遵循了生态原则.例如,分析河流对河岸的侵蚀,概括出树枝状的沟壑系统,以此为原则创造了雕塑化的地形并运用到水滨环境中,表达水的流动性,既产生了富有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同时从理论和实践上来看,也是减少水流侵蚀的一种措施[6].哈格里夫斯的作品将文化与自然、大地与人类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他通常以生态过程分析为设计基础,再利用大地艺术手段完成生态与艺术的结合.而在设计中他不仅利用质感对比和不对称的平衡,空间自身也成为一种视觉材料被他娴熟地应用于设计中.

高科技景观并没有特定的风格和符号,它积极探索新技术和新材料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它提出了新的可能性,它代表了人们对景观设计的时代精神的探索,它充满活力,发人深省[7].科技的发展和艺术的碰撞动摇了人们对景观园林的传统看法,新时代的景观艺术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也是自然而然的,新技术给人类提供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景观观念、景观体验和审美价值观.

3 我国新技术景观的表现

随着国内技术水平、施工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景观界与国外景观界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国内景观设计也开始有意识地运用与表现新技术,但在技术和观念方面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设计师还应在科学理性的精神、丰富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开放精神方面下工夫.同时,国内的新技术景观呈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取向,许多具有历史痕迹和能体现优秀中华传统的东西被保留或者加以修饰或是与环境相结合进行再创造.

由加拿大筑原设计事务所(Artman Droup)设计的江苏学政衙署遗址暨江阴中山公园,科技的运用使得公园有了个性化的体现,并确立了一个自始至终贯穿于设计中的现代表现手法,使全园形成统一的风格,古典与现代交融,生活在此的人们在感悟历史的同时可憧憬未来[8].在原有大堂遗址上以钢结构玻璃影壁形式重现历史文化,其余建筑不再恢复建造,只是在原来位置上用铺装形式表现建筑空间的存在.将中山纪念塔的基座升高、扩大,在塔身外部罩上与塔身形状一致的玻璃钢架,使塔身形象更显威严,再辅设照明器,使纪念塔在夜间也明亮晶莹,以强化“中山公园”的命题,如图5所示.历代的重修碑刻用巨石镶嵌,巨石背面刻相关史料,外部罩点触式玻璃钢架,这一手法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造景概念,使得古碑以一种展品陈列的形式展示于游览者的眼前.在玉带河沿城市道路一侧拆除危建,重建了两段富含时代韵味的钢结构点驳玻璃长廊,作为文化中轴新材料技术运用的结尾,使全园设计构思完整,前后一致.场地内的历史痕迹凝聚了江阴古城沿革的历史,文脉蕴含地域情节,场地已成为江阴人情感回归的场所[9].

图5 中山纪念塔

中国的新技术景观设计应走地方环境和地方特色相结合的乡土主义的道路.设计者在学习西方的新技术景观设计的时候,在关注其新技术的物质表层,即新材料运用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其背后的科学的思想、方法、精神对于景观设计思想的积淀[10].只有深刻地认识到本土环境、特色环境和乡土景观的重要性才能以求真的艺术追求和科学理性走中国新技术景观的道路,走中国景观自己的、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科学化之路.

4 结 语

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一直受到了广泛的争议,而在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新技术以更具活力的思考和表现形式重新诠释着现代景观的高科技方向.

新技术是有生命的,而且它还在不断地成长.不管是否前卫、后现代、超现实甚至雕塑化,设计者都能坦然接受,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是不容回避的现实.今天的新技术从可持续性和地域文化中不断更新与壮大,把景观中的材料技术、自然生态、文脉和环境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使其与自然、历史、文化得到完美的融合.伴随着中国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与深化,吸收外来经验和技术,用科学理性的理念对待国内新技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代景观的新思维不仅仅是对前卫和流行设计理念的复制,也是对当代景观的一种合理化、科学化和理性化的追求和探索,是一种设计方面新的哲学思想,当代景观的探索之路正逐渐向这样一个方向前进.

[1] 戴维·皮尔逊. 新有机建筑[M]. 董 卫,译.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 史密斯. 新高技派建筑[M]. 陈珍诚,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3] 陈晓彤. 传承·整合与嬗变——美国景观设计发展研究[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王向荣.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 刘 华. 走进新景观——思想、生活与实践设计[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

[6] 保罗·库柏. 新技术庭院[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

[7] 尼尔·科克伍得. 景观建筑细部的艺术——基础、实践与案例研究[M]. 杨晓龙,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 向仕龙,李赐生,张秋梅. 装饰材料的环境设计与应用[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9] 赵建国,程静波,浦爱华. 环境·材料·构造[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10] 韩 微. 现代十大设计理念——高技术派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景观艺术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纸的艺术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