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回顾性分析

2010-07-30 09:47:50姜淑琴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14期
关键词:肌电图神经细胞神经病

姜淑琴

作者收集1995至2005年106例DM住院患者资料,将并发PN的情况及与之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以WHO标准确诊的DM患者106例,男40例,女66例,平均年龄(20~78)43.12岁,平均病程(1个月~20年)8.78年。其中1型DM22例;2型DM84例。在DM确诊时出现PN有5例,均为2型DM,平均年龄47.28岁,平均病程9.72年;在DM确诊后出现PN有21例,平均年龄46.78岁,平均病程11.28年,其中1型DM4例。肌电图检查传导异常31例,平均年龄45.31岁,平均病程8.52年。

1.2 分组分析

106例DM患者,分4组。1组(对照组):75例,均未发生肌电图改变及PN;两组:31例,只发生肌电图改变;3组:5例,DM确诊时已经出现PN;4组:21例,DM确诊后出现肌电图改变及(或) PN,见表1。

1.3 相关因素

发病年龄、平均病程、确诊时FPG、出现PN时FPG,见表1。

2 结 果

2.1 在106例临床确诊的DM患者中,发现24.6%并发PN,其中2型DM并发率26.2%。DM确诊时已有4.7%出现PN,均为2型DM;DM确诊后PN发生率19.8%,2型并发率20.2%,1型并发率18.2%。单纯肌电图改变为4.7%。

2.2 DM并发PN在发病年龄、平均病程及发病时PGF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发PN时FPG与DM确诊时FPG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均呈正相关。

3 讨 论

表1 相关因素对DM并发PN的影响(±s)

表1 相关因素对DM并发PN的影响(±s)

注:与对照组比,*P<0.01 ;与确诊时FPG比,△P<0.001

项 目 1组(对照组) 2组 3组 4组例数 75 31 5 21发病年龄(岁) 39.42±2.31 45.31±3.12* 47.28±4.11* 46.78±3.42*平均病程(年) 3.51±2.44 8.52±1.22* 9.72±2.14* 11.28±2.41*确诊时FPG(mmol/L) 7.71±1.01 10.24±1.21* 18.12±1.72* 8.64±2.81*PN时FPG(mmol/L) 13.38±1.93△ 19.17±2.19△

3.1 DM的神经病变较常见,较多并发PN,其发生率为24.6%,多为2型DM,而且在DM确诊时,已有4.7%出现PN;在DM确诊后,2型DM并发率20.2%;单纯肌电图改变为4.7%,可见,当DM尚无神经病变临床表现时,已存在神经传导异常,说明DM易致周围神经病变,存在亚临床型。因此,临床上出现神经病变或肌电图异常,需观察是否由DM所致,这对DM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3.2 DM易并发PN,部分病例在DM确诊后出现,少数病例在DM确诊时已存在。从资料显示:DM并发PN或出现肌电图改变与发病年龄、平均病程、血糖水平呈正相关,且并发PN时FPG与DM确诊时FPG比差异也有显著性。控制血糖是防治PN的首要措施,发病年龄越高,代谢紊乱程度越重,血糖不易控制,病程相对延长。这是造成DM并发PN的危险因素,也是导致神经病变加重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治疗原发病,减少并发症,严格控制血糖尤其重要。

3.3 相关报道,DM神经病变的发生率报道不一,根据欧洲多中心研究报道,28%的DM患者有周围神经病变的证据。在Rochester研究中发现,50%以上随机选择的患者在研究基础状态有多神经病变的证据,其中13%有症状。在1型和2型DM患者中,血糖控制的好坏与DM神经病变的进程有关。Partanen等对2型DM追踪观察10年后报道,下肢的神经电生理异常由8%增至42%。

3.4 DM并发PN的原因及原因分析

3.4.1 主要原因[1]

血糖水平升高,引起神经组织非酶促作用使糖尿病患者神经受损;血液黏稠度增高,使神经微血管血流缓慢,诱发血栓形成,导致周围神经缺氧;脂肪代谢紊乱,不但直接损坏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而且还能减少舒血管因子产生,对髓鞘本身修复有一定影响。

3.4.2 原因分析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较常见,糖尿病对周围神经系统的影响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发病机制,高血糖可引起微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导致神经组织血供减少和神经内膜缺氧[2]。Manschot等经研究认为2型DM患者,在周围神经病变中高血糖起着决定性作用,高血糖可使血管结构蛋白和胶原蛋白发生非酶性糖基化,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内膜、基底膜增厚,影响微循环,甚至产生血管腔闭塞,造成神经组织缺血、缺氧[3]。高血糖使神经细胞内的山梨醇和果糖增高,造成水、钠潴留,致使神经细胞水肿、变性、坏死;同时,高血糖使神经细胞对肌醇的摄取减少,导致Na+-K+-ATP酶活性下降,引起神经细胞发生病理及电生理方面的改变。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使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和损伤,神经内血管进行性硬化甚至闭塞,导致神经内微循环障碍;因长期限制饮食,维生素类尤其B

族维生素缺乏,神经保护作用减弱,损害增强,特别周围神经纤细,更容易受损害,早期轴索退化,晚期变性、坏死,髓纤维节段性脱髓鞘病变。持续高血糖,使血液流变学改变,血黏度增高,又加重了神经缺血、变性。而且,糖尿病患者对肾上腺素的敏感性增加,前列腺素合成减少,使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血栓素合成增加,促进和加速血小板的聚集,并具有强烈的收缩血管作用。这种状态,也加重了微循环障碍,从而加重了周围神经损害。

[1]张蜀平.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机制研究的若干进展[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1996,16(4):185-187.

[2]Newrick PG.Suralnerveoxygentensionindiabetes[J].Br Med J,1986,239:1053.

[3]郭玉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预防和治疗[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4,7(6):325.

猜你喜欢
肌电图神经细胞神经病
熊果酸减轻Aβ25-35诱导的神经细胞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
中成药(2021年5期)2021-07-21 08:39:04
糖尿病人应重视神经病变
越测越开心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慎玩,当心成神经病!
汽车生活(2015年6期)2015-05-30 04:59:21
操控神经细胞“零件”可抹去记忆
Hoechst33342/PI双染法和TUNEL染色技术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