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胜英 ,应 强
(1.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29;2.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29)
边坡稳定性指边坡岩、土体在一定坡高和坡角条件下的稳定程度,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寻找稳定的边坡相当重要,如果边坡过缓,势必加大开挖量,增加资金投入,延误工期;如果边坡过陡,不利于边坡稳定,会影响工程正常运行。
广州港是我国华南最大的主枢纽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港口吞吐量的增加且进港船舶趋于大型化,广州港对提高出海航道通航等级的需求日益迫切。目前广州港出海航道一期和二期工程已投入使用,出海航道的三期(10万t级航道)工程建设也进入工可研阶段,为对三期航道的设计和建设进行优化,广州市政府先期安排了航道试挖槽工程,文章重点研究伶仃航段(KP17~KP60)(图1)的边坡变化,通过对比分析得出航道边坡稳定情况。
图1 伶仃航段(KP17~KP60)Fig.1Lingding channel(KP17~KP60)
伶仃洋是珠江口东部4个口门(虎门、蕉门、洪奇沥和横门)注入的河口湾,位于东经 113°33′~114°09′,北纬22°12′~22°45′。湾型呈喇叭状,走向接近 NNW—SSE 方向,湾顶宽约4 km(虎门口),湾口宽约30 km(澳门至香港大濠岛之间),纵向长达72 km[1]。经虎门、蕉门、洪奇沥和横门注入伶仃洋的年径流总量为1 670亿m3,占珠江年总径流量的55.3%[2]。珠江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4~9月约占全年径流总量的80%,6~8月则占全年总量的50%以上。
伶仃洋“三滩两槽”的格局多年不变,东部矾石水道深槽历年来保持稳定[3]。泥沙主要来源于陆域,海域来沙很少,输沙量的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其中海域水体悬移质的中值粒径一般为0.002~0.017 mm,大潮粗,中、小潮细,但差别不大,床沙的中值粒径变化范围在0.002~0.64 mm。有北粗南细、东粗西细、槽粗滩细、峡粗湾细的空间分布特征[4]。
伶仃洋为弱潮河口,潮差较小,潮差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由湾口向湾顶逐渐递增。潮汐类型属不规则半日混合潮型,潮高和潮历时存在明显的不等现象,特别是在某些时段,还会出现全日潮。最高潮位一般出现在洪季,最低潮位出现在枯季或汛后。
广州港出海航道自伶仃洋湾口附近的桂山锚地,经榕树头水道、伶仃航道、川鼻航道、大虎航道、坭洲头航道和莲花山东航道至黄埔新港,全长约115 km。航道全线主要有2个浅段,即虎门内的莲花山浅段和虎门外的伶仃洋浅段[5]。伶仃航道自1959年开通后,不断进行维护浚深,1998年11月~2000年8月完成了出海航道一期工程(底宽160 m,底标高-11.5 m,3.5万t级船舶乘潮进出港),二期工程于2004年3月开工建设,2006年底完工,航道设计底标深到-13 m,满足5万t级船舶双向通航,可随时进出广州港;广州港出海航道三期工程拟将航道设计底标高浚深到-17 m,底宽拓至24 m,10万t级集装箱船舶不乘潮通航、12万t级散货船舶可乘潮单向通航,5万t级船舶可双向通航[6]。
广州港出海航道试挖航段由南沙港区至伶仃洋口外,全长约66 km,按底宽230 m、底标高-15.5 m、边坡1∶5设计开挖。试挖槽处的伶仃航道比二期工程深度增加了2.5 m,底宽扩大了70 m,边坡也变陡了很多,与即将开展的三期工程建设有很多类似之处。
虎门以内航道水深条件历来较好,二期工程以前,该航段的维护疏浚量基本保持在每年几十万方的水平。二期工程航道增深了2.5 m,目前还没有资料表明回淤量是否会增加。为了合理安排疏浚维护工作,有必要对这段航道的回淤情况开展调查分析。
根据2008年1月、4月、9月3次航道测量的地形资料,对航道边坡进行计算,分析平均坡度,以及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计算坡度用高度H与水平长度L的比值来表示。
3.2.1 边坡整体概况
广州港出海航道三期航道试挖工程,设计边坡由原来的1∶10调整为1∶5,边坡作了较大调整。统计时根据不同组次航道地形的测量资料,计算出伶仃航道挖槽段两侧的边坡坡度,统计范围为KP17~KP60,共计28个断面,只统计航槽底边至断面发生明显的拐点地形,不统计断面边坡为零或负边坡。计算每个断面东、西侧边坡坡度(表1)及各组次的平均坡度(表2)。
3.2.2 航道东侧边坡变化
通过对比航道沿程各桩号不同时间的断面图,东侧边坡变化主要表现为:
(1)桩号KP17~KP31,1~4月主要以淤积为主,淤积集中在坡顶,坡底相对较小,坡顶淤积使得此段航道边坡变陡,9月份测图所得的航道东侧边坡大多介于1~4月份边坡线之间。典型断面如KP27+446(图2)所示,统计可知,此航段东边坡坡比1月份为1∶10.1,4月份为1∶8.0,9月份较4月份有所冲刷,介于1~4月,9月份坡比为 1∶9.2。
(2)桩号KP32~KP45,1~4月主要以淤积为主,淤积分布于整个坡面,不同断面淤积强度大小不同,9月份测图所得的航道东侧边坡大多介于1~4月份边坡线之间,统计KP32~KP45的东侧坡比,1月份为1∶9.8,4月份为 1∶9.1,9 月份为 1∶8.2。
(3)桩号KP46~KP60,由于1月份测图中东侧边坡的点据很少,很难反映整个边坡的实际情况,因此不对1月份测图进行讨论。就4月份和9月份测图比较,KP46~KP48、KP54、KP55及KP59+630断面边坡有所淤积,其他断面则变化不大或有所冲刷。KP46~KP60的东侧坡比,1月份为1∶14.6,4月份为1∶8.7,9月份为1∶8.9。
表1 伶仃航道不同断面边坡坡比Tab.1 Slope ratios of different sections in both east and west of Lingding channel
表2 伶仃航道东、西侧平均坡比Tab.2 Average slope ratio in both east and west of Lingding channel
由以上分析可知,2008年1月与4月平均坡比相差较大,4月与9月平均坡比相差较小,1~4月边坡淤积较多,4~9月边坡有所冲刷,只有少数断面略有淤积。4月与9月平均坡比变化幅度较小,说明边坡冲淤变化小,边坡将趋于稳定。
3.2.3 航道西侧边坡变化
通过对比航道沿程各桩号不同时间的断面图,西侧边坡变化主要表现为:
(1)桩号KP17~KP31,1~4月主要以淤积为主,淤积部位也集中在坡顶,4~9月变化不大或略有冲刷,与东侧边坡比较,桩号KP17~KP24西侧边坡的淤积量不及东侧边坡大。9月份的边坡与4月基本相同,较4月份略有冲刷。此航段西侧边坡坡比1月份为1∶16.1,4 月份为 1∶16.2,9 月份为 1∶14.0;桩号KP25~KP31西侧边坡的淤积量大于东侧边坡,西侧边坡坡比1月份为1∶10.2,4月份为 1∶6.4,9 月份为 1∶7.3。
(2)桩号 KP32~KP45,1~4 月主要以淤积为主,淤积分布于整个坡面,其中只有少数断面的淤积较小或基本不变(如KP34、KP43 及 KP44),4~9 月份的测图在 KP34~KP39变化不大或略有冲刷,KP40、KP41基本不变,KP42冲刷、KP43淤积,KP44基本不变,9月份实测的边坡线主要介于1~4月份边坡线之间,根据1~9月份边坡比较可知,除 KP34、KP38、KP42及 KP44变化不大外,其余断面均为淤积。1月份为1∶8.8,4月份为1∶8.1,9 月份为 1∶7.4。
(3)桩号 KP46~KP60,与东侧边坡情况相同,西侧边坡1月份测点据很少,因此不对1月份测图进行讨论。就4月份和9月份测图比较,KP46~KP53边坡基本不变或略有冲刷,KP54~KP58边坡基本不变或略有淤积,KP59~KP60航道底部较宽(与南沙港进口航道有关),西部已无边坡(图 3)。统计 KP46~KP58 的西侧坡比,1 月份为 1∶17.3,4 月份为 1∶8.3,9 月份为1∶8.7。
从西侧坡比变化看出,KP17~KP60航道边坡主要以淤积为主,东侧淤积少,西侧淤积多。从相邻测量月份平均坡比统计结果可知,4月份平均坡比比1月大,9月平均坡比介于两者之间,但1月与4月平均坡比变化幅度明显大于4月与9月的变化幅度。边坡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但这种变化幅度在不断减小,4月与9月平均坡比变化较小,说明边坡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图2 KP27+446断面东侧边坡Fig.2 East slope of section KP27+446
图3 KP59+630断面不同时间变化情况Fig.3 Variation of section KP59+630 in different months
(1)伶仃航段(KP17~KP60间疏浚)航道东、西两侧边坡坡比的总体变化为:2008年1月分别为1∶11.1和 1∶11.7,4 月分别为 1∶8.6 和 1∶8.5,9 月分别为 1∶8.8 和 1∶8.4。1~4 月平均坡比变化较大,4~9 月平均坡比变化较小,基本稳定在1∶8.5左右。
(2)文中所采用的边坡坡度不是最大坡度,也不是坡脚附近的坡度,而是断面平均坡度。航道东、西两侧坡脚附近(2 m)的坡度总体变化为:2008 年 1 月分别为 1∶8.9 和 1∶9,4 月分别为 1∶5.8 和 1∶4.9,9 月分别为 1∶6.2和1∶4.9。坡脚坡度与断面平均坡度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但坡脚坡度比整个坡面陡,说明试挖槽的边坡还不稳定,有进一步发展趋势,还需更深入的研究。
(3)本文分析是基于现有航道所处的地质资料,若航道继续挖深至17 m,还需考虑此间土层的地质资料组成情况来设计,以保证航道边坡的稳定性。
[1]陈志民,蔡南树,辛文杰.珠江口伶仃洋航道的回淤分析[J].海洋工程,2002,20(3):61-68.CHEN Z M,CAI N S,XIN W J.Anlaysis on the sedimentation of the Lingding channel in the Zhujiang estuary[J].The Ocean Engineering,2002,20(3):61-68.
[2]李孟国,韩西军,杨树森,等.广州港南沙港区深水航道水沙问题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8(5):321-330.LI M G,HAN X J,YANG S S,et al.Study on tidal current and sediment problems of deepwater channel project of Nansha Harbor District of Guangzhou Port[J].Chinese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Ser.A,2008(5):321-330.
[3]罗肇森.珠江口伶仃洋深水航道开发方案的回淤研究[J].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95(2):111-118.LUO Z S.Study of silation for development of deep water navigation channel of Lingdingyang in Pearl river estuary[J].Hydroscience and Research,1995(2):111-118.
[4]莫思平,辛文杰,应强.广州港深水出海航道伶仃航段回淤规律分析[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8(1):42-46.MO S P,XIN W J,YING Q.Law governing back silting in Lingdingyang reach of the seaward deepwater channel of Guangzhou Harbor[J].Hydro-science and Engneering,2008(1):42-46.
[5]YING Qiang,XIN Wen jie.Silting Characters of the Lingding Channel[C]//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Center on Erosion and Sedimentation.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stuaries and coasts.Guangzhou:Guangdong Economy Publishing House,2006.
[6]李文丹.广州港出海航道三期工程潮流数学模型研究[J].水道港口,2008,29(3):179-184.LI W D.Numerical modeling of tidal current on deepwater channel project of Nansha Harbor District of Guangzhou Port[J].Journal of Waterway and Harbor,2008,29(3):179-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