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张璐璐 图片由本人提供
W=《世界海运》
Z=真 虹
真 虹
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和物流管理与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任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秘书长,教育部交通运输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水路运输分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生产力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生产力学会副会长和秘书长,上海航海学会水运物流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国际港务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水运管理》杂志主编。
真虹教授出版《柔性化港口的发展模式》、《物流企业仓储管理与实务》等专著和教材15本,发表论文160多篇,承担科研项目80多项。
真虹教授负责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流与交通运输相关关系的研究”项目,承担的交通运输部项目“港口工程CAD系统开发研究”获交通运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海南省交通运输三十年发展战略相关关系研究”获交通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港口竞争力评价研究”获上海市决策咨询三等奖。荣获全国交通系统优秀教师、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交通运输部跨世纪第一层次人才人选和交通运输部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培训对象。
W: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涉及什么要素?如何架构?
Z:航运服务体系随着航运的发展、航运产业链的延伸拓展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趋势。过去对航运服务体系的理解与现在相比,比较狭窄,而随着产业链的延伸,航运服务体系也在不断拓展,围绕航运发展所需要提供的一切服务都可以纳入这个体系中。航运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因此,目前对航运业比较重要的服务产业是航运金融业。随着行业的发展变化,航运金融领域已不单是传统的融资问题,很多非航运的金融元素加入其中,进而派生出航运金融的衍生品。从这一发展现象来看,航运服务体系的关注点与内涵都在不断延伸、拓展。
现代航运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呈现出从低端到高端的变化趋势。货运代理、船舶买卖、船舶融资反映出航运服务由低端产业到高端产业的差异。在我们的研究中,将航运服务业分为8大类,除了航运金融、航运经纪、保险、船舶管理等几大类别外,还值得一提的就是海事仲裁。在我国,这些构成要素发展比较晚,如海事仲裁,受理量非常少。2009年,中国海事仲裁院受理案件只有80件左右,而伦敦每年都会受理仲裁上千件。
我国航运服务低端产业发展比较好,而高端产业由于环境所限,特别是没有法律环境的支撑,使其发展相对落后。另一方面,我国缺少发展高端航运服务的人才,使得这些业务开展缺乏人力资源。因此,如何架构航运服务高端产业是未来航运服务体系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大力发展航运金融、航运经纪行业,我们应呼吁尽快解决航运经纪人市场准入资质,大力推进航运仲裁,开发航运衍生品,并建立、发展完善航运咨询服务机构,增强中国的航运话语权。
W:“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中心”在上海是怎样的图景?
Z:资源配置包括各种资源的配置,配置的中心并不仅仅是各种要素的聚集,而且还应该是设计、决策、发布的中心。目前,伦敦的航运量、港口吞吐量都已经很小,但航运权威机构、组织,配置世界航运的各种要素,如船舶价格、指数等都集聚在伦敦,因此说,伦敦是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掌握着航运的话语权。
中国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方面正在经历着不同阶段的转变。我们一般将航运分为4个组成部分,即港口、船舶运输业、航运服务业、教育信息咨询。相比而言,目前中国的国际航运中心着重于前两个部分,因此,中国的港口建设、港口吞吐量、航运运输量已经名列世界前茅,航运中心初级阶段初具规模。但是,建立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远非如此,更应该将着力点放在“软环境”建设上。如果仅仅建立区域性的航运中心,具备前两个组成部分即可,这样的航运中心随着区域贸易的发展较容易建立,但随着贸易的转移也很容易迁移,其稳固性不强,伦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航运中心建设目标不局限在港口、船舶运输方面,而是打造航运高端服务产业,以及发展航运教育、信息、咨询服务,那么这样的航运中心将极具稳定性,因为高端的航运服务业是面向全球的,不受地域的限制,但是要建立起来相当困难,伦敦亦是其典型。区域性航运中心的影响力仅限于本区域,不会影响到其他区域,但具备高端服务产业的航运中心便可影响到全球的航运业。由此可见,上海构建国际航运中心的蓝图就是打造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中心。
W:与国外几大国际航运中心相比,上海航运服务体系建设的差距在哪里?如何改变现状?
Z:目前来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还只是区域性的航运中心,这就是与国外航运中心相比的差距所在。改变这一差距就要全力打造高端的航运服务产业,形成具备配置全球航运资源能力的中心,包括资本、运力、人才、金融保险、海事仲裁、航运经纪、航运咨询等要素。然而,要进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软环境”建设,其难度较大,建设的时间会更久,因此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方向和目标要明确,但不能操之过急。在这个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在于制度和政策环境上的突破,为建立适合国际航运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提出了综合试验区、自由贸易区等方式,都是为寻求突破的有益尝试。
W:如何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人文环境?
Z:我国航运中心建设对人文环境的关注度比较低,人们还没有全面意识到航运中心与其生活、工作、学习等领域的关联程度,航运中心建设与社会生活并没有融为一体,因此,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人文环境建设显得极为重要。上海海事大学临港新校区的建设以及中国航海博物馆的建设都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人文环境的标志性建筑,此外,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的建立也为人文环境的营造增添了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组织大量的讲座、论坛,不断地向行业内外输送、宣传、交流关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讯息。在这样持续不断的、大规模的、高覆盖的交流下,相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人文环境会愈加完善。
另一方面,人文环境需要重视对人的培养与教育,航运人才对上海建立国际航运中心、建立航运“软环境”、发展高端服务产业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航运院校要改变以往的培养模式。大规模的专业合并导致失掉了很多有特色的专业,因此,要培养与航运发展相接、更有针对性方向的人才。国际航运中心发展需要高端的航运人才,但是航运院校没有开设与市场衔接紧密的专业和方向,无法输送航运市场需要的人才,高校的专业亟待调整与补充。由于本科生阶段有大量的基础课程,建议更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应着重放在研究生阶段。
W:邮轮产业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有怎样的关系?
Z:2009年,比较突出的变化就是邮轮产业的发展。邮轮产业在中国已经到了跨越式发展阶段,这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有相当一部分群体已经具备了参与邮轮等休闲娱乐方式的消费能力,一些外国的邮轮公司通过多年的市场判断,逐步在中国开展邮轮业务,以至于出现了邮轮产业由欧美向亚洲转移的趋势,2010年,将有更多的邮轮公司进驻上海。因此,对于打造国际航运中心的城市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值得关注。
W:上海几大航运服务集聚区都有怎样的竞争优势?Z: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需要在航运要素集聚的地方着力打造,进行功能划分。上海有几大区域借助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东风,发展势头很迅猛。航运产业是上海虹口区的支柱型产业,虹口区将北外滩打造成为航运服务产业集聚区域,集航运咨询、信息服务、航运交易等多种航运服务产业于一体,而陆家嘴则具备发展航运金融、保险的得天独厚条件。浦东两区合并后则打造三港三区联动,三港即外高桥港区、洋山港区、空港,三港都有保税性质的特殊关税区为依托,目前,三个保税区域已经整合为一个综合保税区,使得三区政策放大,实现政策共享、信息一体化。此外,宝山重点集聚三大功能,即散货物流中心、国际邮轮服务中心及仓储物流中心。但目前几大区域仍然存在功能上的重叠,这就需要政府给予有力的协调,以利于整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资源。
W:请用一句话概括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现在与未来。
Z: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些成绩为国家的航运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任重而道远,还需要航运界人士孜孜以求,继续不断努力,为中国从航运大国走向航运强国做出上海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