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修和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第一中学,湖南 张家界 416600)
高等教育是形成社会分层和造成阶层流动的有力工具。布鲁贝克说:“高等学校这一过去一直是选择少数学术精英的机构,现在还在起分配职业阶梯上的等级和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的作用。”①本文主要从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结果公平三个方面考察和探讨高校扩招对农村学生的负面影响。
1.农村学生录取比重偏小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更多的农村学生拥有了进入大学的机会,但农村学生在高校中所占的比例却在不断下降。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初步统计,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即便是农村生源比例较高的中国农业大学,在1999年至2001年3年间,该学校农村新生比例均在39%左右,自2002年起,农村新生比例开始下降,2007年跌至新低,仅为31.2%②。新华网的一项调查也显示,随着学历的增加,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③。温家宝总理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讲话中也提到要关注农村孩子受教育问题:“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
通过年修前后硫含量的比较得知,净化二氧化硫脱吸塔的二氧化硫脱吸效率对硫化区域的硫携带量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造成砷滤饼量增加的原因之一。综上所述,提高二氧化硫的脱吸效率,减少进入硫化区域的二氧化硫含量可降低单质硫的形成,从而直接降低砷滤饼的发生量。
2.农村学生入学层次低于城市学生入学层次
注释:
1.高等教育招考政策的影响
综上所述,研究者以可溶性镁盐和碳酸盐或碳酸氢盐为原料,采用一种原料滴入另一种原料的沉淀方法,可以合成晶须,该工艺存在制备成本较高、副产物易引发环境污染等问题;此外上述报道未对晶体形貌的形成机理进行详尽研究。
即使在社会资本影响力较弱的领域中,农村学生在就业竞争中也不占据优势。由于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非重点的地方高等院校,而这些院校与国家重点院校在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农村学生要取得与在重点院校就读的学生相同的学业成绩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永远难以企及其发展水平。另外,不少农村学生的生活方式、社交习惯、心态、思想风格等与城市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甚至性格孤僻,因此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交流障碍,不利于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势必影响到农村学生走向社会的竞争力,使得农村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获得良好的社会际遇和享受较好的文化生活。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实现茶园环境参数的无线监测,该系统监测茶园空气温、湿度,土壤含水量、温度以及光照强度等情况,为茶园的管理提供连续的、直观的依据,为茶树提供一个更好的生长环境。通过研究分析,将硬件系统的各子功能按模块化的思想进行设计。这样在进行系统组装与测试时,能够更加方便快捷。
表一 农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单位:元)
自大众化教育以来,高教收费连年看涨,以北京为例,2003年北京高校学费在每年5000元左右⑥,加上住宿费、生活费,按最低标准估计每个学生的年均开销大约为8000元。而2003年我国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才2622元,不过是一年大学的费用32.7%。昂贵的大学学费使部分贫寒农家子弟止步于大学校门之外。
=(g12g23-g13g22)2g11+(g13g21-g11g23)2·g22+(g11g22-g12g21)2g33+2(g12g23-g13g22)·(g13g21-g11g23)g12+2(g13g21-g11g23)(g11g22-g12g21)g23+2(g12g23-g13g22)(g11g22-g12g21)g13
教育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产物。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具有明确的价值性和意识形态特性。更明确地说,课程内容是社会主流阶级的权力、意志、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体现和象征,是一种合法化了的官方知识,是一种法定文化。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内容的遴选也是按照当前社会的主导阶层的文化标准进行的,而主导阶层的文化标准可以近似地理解为城市文化的写照。依据主流文化标准遴选的高等教育的内容和授课方式,更接近于城市学生的既有文化资本和话语体系,因而他们在接受已经熟悉的内容和方式时,较之农村学生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学业困难程度也要低得多。农村学生要想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业成就,就需要抛弃其原有的价值体系和思维模式,重新接受主流文化传统也即是城市文化的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话语体系。另外,高校课程中还存在大量的隐性课程,更使农村学生取得较好学业成绩的难度进一步增大了。
高校扩招确实使农村学生进入高校的绝对数量大幅增加,为更多的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创造了机会,但潜存着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机会城乡差别扩大的趋势,对农村学生来说,其不利的一面更为现实,也更为长远和更为根本。
受计划经济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和教育结构的影响,我国高考招生录取实际上采取了优先照顾城市考生的具有城市取向的制度原则。高考录取并不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而是人为划分区域(省、直辖市等),各区域分别按定额划线录取,而各地定额的确定也不是参照考生数量及地区总人口数量确定的,各地录取分数线、录取比例差别极大,造成全国各省市区域之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状况严重。而分数线的差异并不是趋向于照顾本身就存在弱势的农村学生,农村学生只有取得比城市学生高得多的分数才能进入国家重点大学,这就使农村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了。同时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问题并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问题,还与学生高校入学前所接受的教育密切相关,是基础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成果的累积。在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生享有的教育资源存在巨大差异,城乡各级学校在教育资金投入、办学所需的硬件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天壤之别,而教育起点和教育过程的不公平直接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公平,即城乡学生学业成就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我国就业市场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个人及家庭的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谋求职位的决定性因素。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的研究⑦表明,父亲职业为行政管理人员、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其子女工作的落实率和升学率均高于平均水平;而父亲职业为农民、个体工商人员、商业服务人员,以及离退休、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子女工作落实率和升学率均低于平均水平。同时家庭的社会资本不仅影响到大学毕业生职位的落实率,而且对其工作起薪额有普遍的影响作用。该课题组文东茅副教授指出:“父亲的社会阶层越高,毕业生的平均起薪额也越高,父亲为农民者比父亲为行政管理人员和经理人员的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分别少400元和300元。”这说明,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的结果依然不平等,而且社会资本对毕业生职业和薪酬的影响,已成为一种近乎世袭的格局和特点。
2005 年一项调查显示农村学生在重点大学中所占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北京大学1999年农村学生比例为16.3%,比1991年减少2.5个百分点;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的农村学生的比例为22.3%,比1990年减少了5.7个百分点。④同时课题组对2003年唐山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河北理工学院的高校在校生的调查表明,2003年,农村学生的比例占到63.3%,高于2001年这一比例7.9个百分点。⑤上述研究数据表明,自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在国家重点高校中,占有较多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城市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学生逐渐减少,而新增加的农村大学生多数分布在非重点的地方性院校中。这充分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已经从表面的、总量的不均衡发展到更深层次的、更具有隐蔽性的教育差距。
2.高等教育高额学费实际上降低了农村学生的入学机会
①[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66.
目前,BIM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推广还存在着政策法规和标准不完善、发展不平衡、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然而随着技术的逐步推广,BIM大协同时代必将来临。企业要结合自身条件和需求,遵循规范、合理地实施方法和步骤,做好BIM技术的项目实施工作,一切以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积极项目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建立一批BIM技术应用标杆项目。
②钱江晚报,2009-1-16.
③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01/24/content_10712908.htm.
④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在完成教材印刷任务之外,广东新华印刷还承接了十九大报告等政治读物,以及《求是》《半月谈》等30多种党内刊物的印制任务。据统计,十九大报告在广东的印刷总量位居全国第三名,其承印商便是广东新华印刷。按说背靠大树好乘凉,有着课本、政治读物、党内刊物等刚性需求的支撑,广东新华印刷人理应高枕无忧,事实上,烦恼依然存在,首当其冲的是教材印制的淡旺季问题。比如,如何缩短淡季时间,使企业合理调配生产力,对广东新华印刷管理层而言,就是需要迫切思索的课题。
⑤权威调查关注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2005-2-4.http://china.zjol.com.cn/05china/system/2005/02/14/006058798.shtm l.
⑥北京市物价局,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调整普通高校学费标准的通知.[Z]北京市政府文件,京价(收)字[2000]217号.
⑦资料来源:家庭背景决定大学生就业?http://newedu.jxnews.com.cn/system/2005/08/01/002119295.shtm l.
[1]杨东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
[2]丁小浩.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
[3]苟人民.从城乡入学机会看高等教育公平[J].教育发展研究,2006.
[4]孟瑜.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与教育公平[J].教育与经济,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