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军 孔 荣
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稀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同时,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生活居住,造成农村许多房舍院落闲置得不到有效利用。在村落向外围发展的同时,村落的面积不断扩大,耕地面积迅速减少,村中空闲的院落越来越多,形成“空心村”现象。如此以来,一方面,很多良好的可耕地都被用作农村建筑用地,失去了作为生产资料的价值;另一方面,星罗棋布的村庄使得原本大面积的耕地被分割成很多块,影响了土地的规模利用,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效益的发挥。因此,整理农村居住用地成为了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对农村居民点以及农户集中居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朱传民、林坚等就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进行了研究,指出受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土地规划布局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有着不同的整理潜力;宋均梅、刘正恩、石诗源等发现现阶段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自发无序、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产权制度障碍、区域条件差别显著等问题;叶艳妹、王庆芳等对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异地搬迁、迁庄并点、村庄改造等土地整理模式;郑凤田以江苏省为例,指出目前农村集中居住存在无视农民意愿、违背国家法律、规划不当、破坏乡村自然风景与文化传统等问题;赵海林以苏北王村为例,指出要通过内在心理和外在制度的共同作用,降低集中居住的交易成本,保障中心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不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的期刊全文数据库,发现研究农户集约用地的意愿的文献很少。然而农户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起到重要和直接的作用。
随着农民人权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民主法制进程的不断推进,要想建立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充分考虑农民自身的意愿。从农户角度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几乎是个盲点,而这一问题却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因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江苏省徐州市4个县的农户进行抽样调查,并运用AMOS7.0软件和结构方程模型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影响农户集中居住意愿的主要因素。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假设,认为农户是否愿意集中居住(参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主要取决于以下六类因素:
(1)被调查农民自身特征:如年龄、受教育程度、有无技术专长等。年龄大的农民对原来的居住地更有感情,更不愿意离开居住几十年的房子;学历高的农民更愿意接受新的东西,愿意离城市更近些,这是他们愿意集中居住的原因;有技术专长的农民通常是在外面经济更发达的地方工作,如果集中居住到城镇周边,不论是获取信息方面还是从工作地点到家的往返交通方面都更加方便,为此他们也会更愿意集中居住。
(2)农户家庭特征:如家中有无党员、有无村干部、有无小孩等。如果家中有村干部或者党员,他们会更积极地响应政府的集中居住政策;集中居住后,离学校、公园、医院等基础设施更近。如果家里有小孩,上学、就医等方面都会更加方便,因此这些农户也会愿意集中居住。
(3)农户现居住情况:人均住房面积、住房安全状况、住址离城镇距离等。对于现在居住条件不好的农户,他们希望集中居住后可以住上安全的新房子;距离城镇很远的农户,由于平时购物等都很不方便,所以他们愿意集中居住到离“政治经济中心”较近的地方。
(4)农户家庭经济特征:如人均纯收入、收入主要来源渠道(收入主要来源于是农业产业还是非农产业)等。收入高的农户以及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他们的生活大多更依赖于城镇或是外地的资源,而集中到城镇周边居住后,无论是从资源的获取还是在交通方面都比居住在偏远的乡村更加优越,因此他们更愿意集中居住。
(5)当地社会状况:如交通、通讯、治安、邻里关系等。如果乡村公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不好,或是社会治安不佳、邻里关系不和睦的话,农民大多愿意换个环境居住到离城镇更近的小区。
(6)政府政策:住房补助金额、集中居住地点的选址、集中居住后的住房和基础设施状况等。如果政府给农民很合理的集中居住补贴,把农民安排到较理想的居住地,农民应该更加愿意集中居住。
当然这些都是理论上的分析,以上这些因素是否起到显著作用还需在实际调研分析中加以检验。
由于本文题中所涉及的变量既有可量化的,又有不可量化的,这是一般的回归方法无法解决的,因此本文选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该模型既可包含可观测的显在变量,也可包含无法直接观测的潜在变量,能够替代多重回归、通径分析、因子分析、协方差分析等方法,清晰分析单项指标对总体的作用和单项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潜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可以分为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两部分,测量模型描述潜变量η、ξ与显变量X、Y之间的关系,其具体形式为:
(1)式中,Y为内生显变量组成的向量,ΛY为内生显变量在内生潜变量上的因子负荷矩阵,它表示内生潜变量η和其显变量Y之间的关系,ε为测量方程的残差矩阵;(2)式中,X为外生显变量组成的向量,ΛX为外生显变量在外生潜变量上的因子负荷矩阵,它表示外生潜变量ξ和其显变量X之间的关系,δ为测量模型的残差矩阵。结构模型用于说明外生潜变量和内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以图形的形式表达出来就形成了路径图,其具体形式为:
(3)式中,B为结构系数矩阵,它表示结构模型中内生潜变量η的构成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Г为结构系数矩阵,它表示结构模型中外生潜变量ξ对内生潜变量η的影响;ζ为结构模型的残差矩阵。
近年来江苏省内的农村居民点集中整理有了一定的进展,对节约耕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而苏北地区只是在起步和探索阶段。为此,笔者在2010年1月到2010年2月期间,对苏北重要城市--徐州市的睢宁县、铜山县、沛县、丰县等4个县的30个村进行调查。本次问卷以“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为主题,涵盖农民自身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现居住情况、农户家庭经济特征、当地社会状况、政府政策等六个方面。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338份,除了信息不完整或者有明显逻辑错误的无效问卷外,共收到有效问卷320份,问卷回收率93.89%,有效问卷率88.89%。
由于调查时间选择在农历新年前后,农户家庭成员基本都在家(包括外出的农民工),这对调查很有利,我们选择调查对象的的余地很大。样本中被调查农户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
?
模型中选取的指标有年龄(X1)、受教育程度(X2)、有无技术专长(X3)、家中有无党员(X4)、家中有无村干部(X5)、家中有无小孩(X6)、人均住房面积(X7)、现住房安全状况(X8)、住址离城镇距离(X9)、人均纯收入(X10)、收入主要来源渠道(X11)、交通(X12)、通讯(X13)、治安(X14)、邻里关系(X15)、住房补助金额(X16)、集中居住地点的选址(X17)、集中居住后的居住条件(X18)、农户集中居住意愿(Y)。各指标及其分类如表2所示。
?
根据侯杰泰(2004)的研究,评价拟合指数可以按照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卡方值与自由度的比值(χ2/df)在2~5之间;二是非常规拟合指数(NNFI)和比较拟合指标(CFI)在0.9以上(越大越好);三是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在0.08以下(越小越好)。如果模型符合以上三个条件,则可以认为该模型拟合度好。
本文所用模型的拟合指数为:χ2=867.344,df=302,χ2/df=2.872,RMSEA=0.052,NNFI=0.913,CFI=0.902。满足侯杰泰的三个原则,因此模型拟合较好,其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由表3的结果可见:在所选取的18个指标中除了通讯(X14)外,其余指标对农民参与居民点集中利用都有明显的影响,表明文章理论分析部分的假说基本都与实证研究结果相符;除了年龄外其余指标对集中居住意愿的路径系数均为正值,表明其他17个指标对集中居住意愿都起到正向作用。对前者的解释是:因为现在徐州农村的通讯条件很好,与城镇没什么区别,因此通讯不会对农民是否愿意集中居住起到明显的影响;对于后者,由于年龄大的农民更加恋土重迁,更加不愿改变目前的居住状态,因此年龄对集中居住意愿的影响是负相关的。而住房补助金额、集中居住地点的选址、集中居住点的居住条件、现住房安全状况、住址离城镇距离、交通、家中有无小孩、人均纯收入、收入主要来源渠道等因素的影响最显著。
农村居民点集中利用对于缓解人地压力,有效利用耕地有很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的实证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集中居住地的居住条件,并改善配套的基础设施,如学校、医院等。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农户住房补助等方面的需求。
(2)在正式推行集中居住之前,可以先搞试点,而试点区域就可以选择那些交通不便的、离城镇较远的村庄。
(3)引导和支持农户非农就业,如通过职业培训、介绍外出打工、支持农户创业等,减少农民对农地的依赖,这样有利于农地集中利用,规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