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验研究

2010-06-30 07:28娟张
黑龙江史志 2010年7期
关键词:战略性厂商补贴

孙 娟张 坚

(1.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 江苏 盐城 224003;2.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13)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通常认为,Brander和Spencer在1983年和1985年发表的两篇论文(Spencer and Brander,1983;Brander and Spencer,1985)中提出的思想构成了“战略出口政策”的理论框架。

实验经济学是20世纪后半叶迅速发展起来的经济学分支。实验研究方法突出的优势在于实验的可控性和可重复性。最近,Engelmann和Normann(2007)用实验验证了由Brander和Spencer(1985)提出的战略性出口政策的有效性,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符。理论认为政府应给予本国企业出口补贴,但实验结果显示政府不提供出口补贴是合理的。

本文简介了Engelmann和Normann(2007)战略性贸易政策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Engelmann和Normann(2007)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实验结果在实验中出现的原因以及实验结果的实用价值。

二、Engelmann和Normann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实验简介

(一)实验的设计与实施。Engelmann和Normann(2007)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实验采用与Brander和Spencer(1985)理论假设一致的简单的古诺双头垄断竞争模型,即假定两个国家各有一个垄断性的厂商,生产同质产品,此产品在本国无消费且都出口到第三国。两国政府同时决定是否给本国厂商提供补贴,两家厂商在了解了两国政府的补贴决策的情况下采用古诺竞争方式。此实验的目的是检验政府是否真正提供补贴给厂商,并考察在政府层面上进行合作的可能性。

政府与企业间的相互作用为两阶段博弈模型。第一阶段,两国政府根据国家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同时决定各自的边际补贴额(边际补贴额分别记为s1和s2),并让厂商获知。由于产品在本国无消费,因此国家福利等于厂商的净利润。第二阶段,厂商在已知补贴额的情况下决定自己的产量(厂商i的产量记为qi)。为了避免利润为负值,设产品的恒定边际成本为0。用p(q1,q2)表示产品价格,那么厂商获得的净利润和国家福利为p(q1,q2)qi。由于政府补贴,从而厂商i的利润为(p(q1,q2)+si)qi。运用线性需求和成本函数,构造线性反需求函数:p(q1,q2)=max(60-q1-q2,0),那么,厂商的利润为:p(q1,q2)?qi+si?qi=(max{60-q1-q2,0}+si)?qi;由此可解得均衡产量:qi=(60+2si-sj)/3,i=1,2;j≠i。在均衡产量下,得到政府i的反馈函数:si(sj)=(60-sj)/4。

设政府的策略集为{0,12},其中0表示无补贴,12表示一国福利最大时单位产品的补贴额,即均衡补贴额。根据厂商收益最大化原则与博弈均衡解唯一的原则,可得到厂商的产量策略集为{15,20,24,28}。

根据上述线性模型分别计算出两国政府均不提供补贴时两厂商的收益、两国政府都提供补贴时厂商的收益、一国厂商无补贴而另一国厂商有补贴时厂商的收益以及与厂商产量相关的政府收益,并用收益矩阵分别表示。被试见到的博弈结果直接用这些收益矩阵表示。

实验过程中,被试角色保持不变,同时在被试获悉担任角色前,将厂商与政府的收益表和实验说明分发给他们。

实验设立了两个变量,一个表示补贴,另一个表示不同的政府——厂商组间交互作用的形式。实验中对“补贴”作了两种设置:第一种设置中将反对与赞成补贴分别记为“不补贴”与“补贴”;而在第二种设置中将反对与赞成补贴分别记为“政策甲”与“政策乙”。实验中分别用“补贴”与“政策”表示上述两种设置。

设立的第二个变量表示两个政府——厂商组间交互作用的形式。在第一种设置中,双头垄断的厂商组合在整个实验中固定不变,记为“固定”;在第二种设置中,实验的各个时段重新组合双头垄断的厂商,记为“随机”。“随机”设置将与理论模型完全一致;而“固定”设置则更好地反映自然市场的情况。

根据设置的不同标记,得到一个2×2型实验设计(表1)。

表1 实验环境设置

完成上述四种设置的实验后,引进第五种设置,记为“固定政策”,它与“固定政策”的差异在于对任一决策的产量组合受补贴厂商的收益将减少80点。这样,对厂商和政府的战略性激励保持不变,同时又剔除了政府对厂商的无偿赠予的利他性补贴。选择“固定政策”设置作为对照有两个原因。第一,尽管一个政策在产量较小时会有负效应而在产量较大时又会有正效应,但是只有负效应的补贴的存在是十分怪异的,因此这样的“政策”结构才更合适。第二,厂商串通与利他性补贴在“固定”配对设置中似乎更有可能。

每一种设置安排了两局实验,每局12人。就每局实验而言,随机配对设置中,所有6个政府——厂商组交互作用;固定配对设置中,4个被试组成一个大组,共3个大组交互作用,但每一被试不知道将与谁配对。

实验市场持续10个时段。每一时段开始时,每一大组中的“政府”决定是否给“厂商”提供补贴,随后决策结果显示在该组4个被试的电脑上,接着由“厂商”决定产量并告诉4个被试产量决策。

实验采用z-Tree软件,由120名主要来自商务管理与经济学系的学生在柏林洪堡大学实验室进行,持续70至90分钟。

(二)实验结果

1.“随机补贴”与“固定补贴”设置中,政府不补贴的决策量较多(二项检验,置信度为5%);

2.在“随机补贴”及整个实验过程中,提供补贴的决策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二项检验,置信度分别为1%和5%);

3.与“固定政策”相比,补贴决策量在“固定政策*”中出现得少(二项检验,置信度为5%),说明一些补贴决策不是政府出于战略性考虑的结果,而是政府对厂商的无偿赠予。

4.在不对称子博弈中受补贴企业的平均产量比理论值低得多,而无补贴企业的平均产量则比理论值高得多。

三、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分析

分析上述Engelmann和Normann(2007)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实验结果和Brander和Spencer(1985)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预测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Brander和Spencer(1985)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而Engelmann和Normann(2007)的实验结果表明经济人假设过于抽象。经济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假设,是对人在经济上利己性的高度抽象和简化,与现实中的社会人不完全相同。而Engelmann和Normann(2007)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实验中的被试均为现实中的人,不是理论假设高度抽象的经济人。因此,导致了实验结果与理论存在差异。

(二)Brander和Spencer(1985)理论模型中的完全信息假设太苛刻。为了简化分析,Brander和Spencer(1985)在理论模型中作了完全信息假设:政府完全了解企业真实的生产成本、垄断竞争行为以及市场的需求结构。这一假设在理论界是有争议的,因为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政府作为完全信息的掌握者是不存在的。在Engelmann和Normann(2007)的实验设计中,也作了和Brander和Spencer(1985)理论相同的完全信息的设定,但实验结果显示政府不会提供出口补贴以进行干预,证明政府为完全信息的掌握者并不能保证其一定会实施提供直接出口补贴的政策,即该理论的现实可行性有待研究。

(三)政府的决策行为应为动态博弈,是双头斯塔克尔伯格竞争相关,而Brander和Spencer(1985)的理论中体现为静态博弈。政府的决策行为要么为静态博弈,即与两国政府进行决策时的先后顺序无关;要么为动态博弈,即与哪一国政府先进行决策相关。

在Engelmann和Normann(2007)的实验中,作为政府的被试同时决定是否提供补贴,并将其决策结果同时提供给作为厂商的被试以便作为厂商的被试进行产量的决策。很明显这一实验步骤的设计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静态博弈观一致,充分体现了著名的“囚徒困境”静态博弈,而实验结果中作为政府与厂商的被试的决策结果与Brander和Spencer(1985)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不符这一现象证明了理论中政府的决策有先后顺序,为动态博弈,即双头斯塔克尔伯格竞争。也就是说,一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顺利实施要求其政府为双头斯塔克尔伯格竞争中的先行者,先行决策,而竞争对象国政府仅为跟随者。如果一国政府决定提供补贴,则竞争对手的政府就决定不提供补贴否则会导致出现两国的福利均下降的“囚徒困境”现象;如果其决定不提供补贴,则竞争对手的政府就会决定提供补贴;或者其决定提供补贴,而竞争对手的政府不采取任何措施,而放任其干预。这是理论向人们展示的一个理想的动态博弈状态。

四、战略性贸易政策实验结果的现实意义

分析上述Engelmann和Normann(2007)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实验的结果及其产生原因,可得到如下现实意义:

(一)在经济学实验过程中,应增加被试的决策动机调查。Engelmann和Normann(2007)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实验中出现了受补贴企业与无补贴企业的平均产量与理论值之间奇怪的相异走势。Engelmann和Normann认为被试对不平等的厌恶导致了实验中受补贴企业与无补贴企业的平均产量与理论值之间奇怪的相异走势。这种分析和猜测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令人质疑。不同的人会由于其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及文化背景的不同,面对相同的决策问题形成不同的决策动机。与其在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甚至于猜测被试决策时的真实动机,不如在实验前和试验中增加对被试决策动机的调查,这对准确分析实验数据、增强实验结论的说服力以及进一步完善理论可能更有效。

(二)实验结果引导一国政府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干预,从而达到增加本国福利的目标。不对称博弈中双方企业的平均产量与理论值的偏差验证了现实中企业想方设法骗取补贴的做法,同时也暗示了无补贴厂商在己方政府无行动时会为保卫己方原有的市场份额而做抗争,对战略的实施效果产生消极影响。同时实验结果也表明一国政府可以无任何战略意图地给企业提供无偿赠予,却可以达到类似于提供直接出口补贴的战略效果。一国政府提供无偿赠予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技术、资源甚至直接的资金奖励等。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以邻为壑”的政策,如果提供直接的出口补贴易招致贸易竞争国的报复,引发外交危机;若为政府对某一产业提供某种形式的无偿援助则可以避免与他国政府及企业之间直接的经济与政治纠纷,甚至可以避开WTO的反补贴规则。另外,经济学者们提出了不完全信息前提下政府可以对企业的产能投资进行补贴即可达到增进本国福利的结果,该实验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五、结论

通过分析Engelmann和Normann(2007)的实验结果,可得到如下结论:

1.Brander和Spencer(1985)提出的理论应得到完善。

2.战略性贸易实验中应该增加被试决策动机调查和双头斯塔克尔伯格竞争环节,从而为完善Brander和Spencer(1985)的理论提供现实依据。

3.直接的产品出口补贴不适于一国政府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

综上所述,Brander和Spencer(1985)提出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只展示了政府进行积极干预后可得到的表面的繁荣,并未向人们具体阐明切合实际的实施条件与实施方案,同时Engelmann和Normann的实验设计有一定的缺陷,Brander和 Spencer(1985)理论和 Engelmann和 Normann(2007)的实验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1]Engelmann D.&Normann H-T.An expe rimental test of strategic tradepo licy[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2007,64:144-156.

[2]Brande r J.A&Spe ncer B.J.Expo rtsubsidies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rivalr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5,18:83-100.

[3]Spe ncer B.J.&Brande r J.A.International R&D rivalry and indu strial strategy[J].Reviewof Economic Studies,1983,50:707-722.

猜你喜欢
战略性厂商补贴
针对农资价格上涨,中央已累计发放500亿元一次性补贴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玩具厂商及合作机构新年进步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厂商对北京卡车市场不抱希望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认识和思考
晏平要补贴有多难
电视厂商与好莱坞公司将制订超高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