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龙
(上海嘉定区南翔医院,上海嘉定201802)
院前急救作为医疗急救体系的重要一环受到了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院前急救工作的好坏,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急救医疗水平、文明程度、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强弱。上海嘉定南翔地区处于中心城区和郊区的结合部,有户口人数5万人,周边有10~15万外来常住人口,其院前急救具有一定的区域特性。本文通过对上海嘉定南翔地区2006年12月11日~2008年12月11日院前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区域院前死亡的规律,以降低院前死亡率,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
1.1 资料来源 为上海嘉定南翔救护分站2006年12月11日~2008年12月11日救治的82例院前死亡病例,急救医师对每位院前死亡病例均填写《上海市院前急救病历》。
1.2 研究方法 本文就院前死亡病例的年龄、性别、呼救时间段、院前反应时间、死亡原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本研究结果和相关文献报道的结果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将每份院前死亡病历输入科研用统计表,结合Excel软件完成统计分析。
2.1 基本情况 自2006年12月11日~2008年12月11日,南翔救护分站救治病人4048例,其中院前死亡82例,死亡率为2.03%;其中男性59例,占71.95%,女性23例,占28.05%;男女之比为2.57:1。年龄范围在3~92岁,其中31例年龄不详,已知年龄者平均年龄为57.06岁。
2.2 院前死亡病例的年龄分布
表1 院前死亡病例年龄和性别分布
2.3 院前死亡病例的时间分布
表2 院前死亡病例的时间分布
2.4 院前反应时间
指从接到120调度指令至救护车到达急救现场这一段的时间,平均为7.125,到达现场≥10min的有10例(12.20%)。
2.5 院前急救处置情况
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时已死亡53例(64.63%),实施抢救并送医院29例(35.37%)。行心电图检查的有51例(62.20%),行胸外按压 23例(28.05%),行人工呼吸6例(7.32%),气管插管 2例(2.44%),心电监护8例(9.76%),SpO2检查 9 例(10.98%),电击除颤 4 例(4.88%)。
2.6 院前死亡原因分类
表3 82例院前死亡病例原因分类
2.7 转送医院
29例转送至附近医院的病例中,送至南翔医院27例(93.1%),送至长征医院 1例(3.45%),送至同济医院1例(3.45%)。
院前死亡是指患者在未来得及到达医院就诊前,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或短时间内迅速发生的死亡。本组院前死亡病死率为2.03%,略低于梁实等[1]报道深圳的2.37%,明显低于林峰等[2]报道赣州市的5.03%。院前死亡男女之比为2.57:1,高于陈达等[3]报道齐齐哈尔市的1.27:1和曾量波等[4]报道广州的1.4:1,可能与本区域男性外出打工的人数多、所承担的工作多、暴露机会多、交通法规意识淡漠和酗酒斗殴等因素有关,因此对男性的保护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院前急救病历虽做到了每位急救病人必有病例,但由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无主病人、无目击者在场或病人家属未提供确切病史等,无法收集死亡相关信息,同时也存在对病历记录主观重视不够的现象。故仍有24例院前死亡无法进行原因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急救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因此,要重视病历书写工作,如能实现急救病历电子化并全市联网,将有利于实时检查急救工作,有利于急救工作规范操作、质量控制和救治水平的提高。
82例死亡病例中年龄段70岁以上的占25.61%,与曾量波等[4]报道广州70岁以上的为41.62%有较大差异,但排位都是第一位的。我国已开始进入老年社会,老年人心脑血管等疾病发生比例会随之增多。应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加强有针对性的预防保健工作。
从院前死亡时间分布来看,高峰时间段为9~12点、6~9点、18~21点,正是上下班时间人车流量大,开夜车驾驶员早晨疲劳反应慢及酒后驾驶等,加之郊区车速相对较快,人群交通安全意识淡漠,施工不注意安全保护等,都是引发伤亡的原因;此外老年人生活不规律、劳累、激动、饮酒、不重视原发病的治疗等也是诱发猝死的原因。因此,对上下班时间道路交通、施工场所等地加强控制及加强对老年人猝死的预防也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保证。
对创伤患者而言,伤后1小时既是严重的死亡高峰期,亦是”黄金抢救时间”[5];而该1小时的前10min 又是决定性的时间,被称为”白金 10min”[6];82例院前死亡病例的平均院前反应时间虽在10min之内,但可能由于患者从受伤或发病到呼救的时间较长,待急救人员赶到时大多错过了”白金”急救时间。由此可见,尽量缩短呼救时间和院前反应时间,把院前急救的救命措施控制在”白金”时间内,确定性的治疗限制在“黄金”时间内,有助于降低院前死亡率。
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时已死亡53例(64.63%),与梁实等报道深圳的62.90%[1]相近,考虑到转送到医院的29例中有的实际已死亡或当时不能确定,急救人员抱着不放弃的信念在施救,所以估计实际到达现场死亡的百分比可能会更高一些。行心电图检查的有51例(62.20%),按规范要求对每位死亡病例均需做心电图,一份交警察,一份粘贴在病历上备案,没有做的都是在抢救中来不及做直接送医院后再做。本组院前气管插管2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因条件所限在气管插管不能完全在现场展开的情况下,用球囊面罩给氧比徒手人工呼吸有效,可以保证通气的稳定性,同时也避免了因气管插不进而可能导致的医疗纠纷,此外,还避免了因气管插管耽误了运送时间。花海明等也认为,在抢救复苏心性猝死患者,特别是在院外医护人员有限的条件下,应在保证呼吸道通畅情况下,坚持不懈、不停顿地进行心脏体外按压,辅以电除颤及复苏药物,而不应试图气管插管而中止按压[7]。
本组猝死占死亡原因的第一位(25.61%),较吕桂荣报道北京的39.5%[8]为低,考虑到本组有29.27%的死亡病例原因不明,其中应有猝死病例,所以猝死的实际发生率应较统计数为高。猝死的临床特征主要是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叹息样呼吸或呼吸停止。王佩燕报道,心脏性猝死占全部猝死病例的80.0%[9],猝死发生前可伴有胸痛、气急,也可毫无征兆。一旦发生猝死先兆,应立即给予现场急救。孙洪涛等统计,猝死患者院内复苏成功率可有21.6%[10],而院外猝死患者复苏成功率仅为1.3%,究其原因主要有:院内猝死都有目击者,复苏抢救都有专业急救医师按急救复苏指南的标准来进行;而院外猝死者现场目击者很少,施救人员缺少急救知识。2008年10月4日曾有一例急救病人,无明显诱因下突发呼吸心跳停止,后追问病史,有多年肺心病、肺气肿病史,并在家氧疗,由于家属呼救及时,早晨7:26接到出车指令,急救人员7:30到达现场,边救边送,予胸外按压、面罩给氧、心电监护等抢救措施并在5min内将急救病人送入南翔医院急诊科,复苏成功后转入ICU进一步治疗。所以对院外猝死,虽然复苏成功率低,但只要从目击者都到急救体系的三个环节(院前-急诊科-ICU)都能高效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救治成功率还是可以提高的。
由此可见,普及全民急救知识,提高最初目击者的反应能力和初级CPR、缩短现场急救黄金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加强和提高院前急救人员急救能力、质量和技术水平,使危重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合理的救治对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梁实,江捍平,贾清旺,等.深圳市2002年院前死亡病例调查[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11):733-736.
[2]林峰,曾祥俊.262例院前死亡病例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2,22(4):381-383.
[3]陈达,王秀洁.齐齐哈尔市862例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疾病谱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9):1093-1094.
[4]曾量波,梁子敬,黄力,等.广州市中心城区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6,11(5):328-336.
[5]岳茂兴,刘志国,蔡学全,等.道路交通伤的特点及其现场急救新概念[J].中国全科医学,2004,24(7):1803-1805.
[6]London JA,Banistella FD.Is ther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uma center volume and mortality[J]?J Trauma,2003,54(1):16-24.
[7]花海明,陈铭.心性猝死院前三种复苏方法的初期复苏效果比较[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6):425-426.
[8]吕桂荣.院前死亡患者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探讨[J].航空航天医药,2006,17(3):129-130.
[9]王佩燕.关注非心源性猝死[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6):1568.
[10]孙洪涛,张国强,何雯雯.院内外猝死及初步心肺复苏的效果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8,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