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S惯性测量组件的温度误差补偿模型研究

2010-06-23 10:11许德新何昆鹏梁海波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加速度计惯性陀螺

许德新,何昆鹏,梁海波

(哈尔滨工程大学 自动化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MEMS惯性器件对温度较为敏感,当功耗及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会导致MEMS陀螺、加速度计的性能发生改变,从而对精度产生较严重的影响.为了降低温度对惯性器件精度的影响,目前常采用的有4种方法[1]:1)研制对温度不敏感的惯性器件;2)在结构中增加负温度系数的材料、元件,补偿温度对惯性器件精度的影响;3)尽可能地改善测试环境温度,或采用一定的硬件措施使惯性器件工作环境温度恒定;4)有计划地改变惯性器件测试环境或工作环境的温度,辨识出惯性器件静、动态温度模型,计算出相应的附加误差,进行实时补偿.前3种方法经济上耗资较大,并有一定的局限性,第4种方法具有较强的工程实用性.MEMS陀螺的性能随环境温度改变主要体现在零偏和刻度因数的变化[2],因此通常的温度误差补偿的方法是:在各个温度下建立零偏、刻度因数的温度误差模型,实施补偿时将模型反推过来,先测量出惯性器件的温度和环境温度等,然后根据模型分别求出当前温度下的陀螺零偏和标度因数,再由陀螺输出电压、零偏和标度因数计算出陀螺敏感的角速度,加速度计同理[3-4].然而,试验时发现,在标定过程中加速度计和陀螺的温度变化很快,如果采用多位置平均温度来拟合,这样势必会带来较大的模型误差;此外,由于零偏和标度因数的温度模型呈一定的非线性,很难建立合适准确的温度误差模型.受文献[5]中光纤陀螺温度误差补偿方法的启发,抛开通常的将零偏和刻度因数分开建模的思想,尝试将两者统一进行温度误差建模和补偿.分析MIMU全温度标定试验结果发现,它的零偏和标度因数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具有互补性,因为计算标定结果中的刻度因数误差和零偏相关性较强.但是仅凭这点还是无法确定前面假设是否完全正确,需要进一步分析和大量的试验来验证新标定方法的可行性.由全温标定实验可知,MIMU受温度影响较大,刻度因数误差能从-25%变到21%,常温时陀螺刻度因数一般约为12.5 mV/((°)/s),MIMU从低温到高温环境转换时,它会变化5 mV/((°)/s),以降低和补偿温度对惯性器件精度的影响非常有必要.

1 MIMU温度误差模型

考虑到将加速度计、陀螺的零偏和标度因数统一进行温度建模,那么可以认为加速度、角速度测量误差为陀螺输出电压V、器件温度Ti、器件温度变化率ΔTi、环境温度To和环境温度变化率ΔTo的函数,即ω=g(Vg,Ti,ΔTi,To,ΔTo);加速度测量误差为加速度计输出电压和温度的函数 a=f(Va,Ti,ΔTi,To,ΔTo),假设二者都是四输入一输出的高阶多项式,这样就可以转化为多因素回归问题标定.如果多项式中温度和加速度计、陀螺输出电压和温度最高都取二阶,则多因素回归模型中有21个因素,加速度计和陀螺相应的模型为

式中:δa、δg分别为MIMU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测量温度误差;ci、di(i=1,2,…,15)为待测模型系数;Va、Vg分别为加速度计和陀螺敏感输出电压值.

2 试验及结果分析

2.1 温度试验

目前实验室尚未购买带温控的转台,实验时首先将MIMU用保温效果较好的厚棉布包好,放入高低温箱冷冻,当温度稳定在-40℃时,将其取出,快速安装在三轴多功能转台上,进行前述的速率及多位置实验,采用全自动标定技术用时不超过3 min.

受试验条件和MEMS INS装置使用温度范围的限制,高低温试验温度设定范围为-40~60℃,试验所采用的高低温箱如图1所示,温度传感器测量精度为±1℃,所以设定温度试验标定间隔为5℃.那么总共需要做21次完整的标定编排,而每个惯性元件温度误差模型中需要标定的参数恰巧为21项,因此,温度误差模型中温度T和输出电压V最高都只能取二阶.至于21次试验数据是否足够能辨识出21项参数,这需要通过试验的结果来验证.如果标定结果发散,那只能再降低T和V的阶次.

图1 温度试验的高低温箱Fig.1 High and low temperature box used in test

2.2 非线性回归分析

陀螺和加速度计的温度误差模型属于非线性模型,在回归分析时,需要进行非线性到线性转换.

假设变量y与x的关系为p次多项式,且在xi处对y的随机误差,εi(i=1,2,…,n)服从正态分布N(0,σ),则

令xi1=xi,xi2=x2i,…,xip=xpi.则上述非线性的多项式模型就转化为多元线性模型,即

对式(2)的模型可以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线性回归分析是用来分析和拟合方程与数据集合的一种方法,它主要以选取回归变量(自变量)的某一线性函数来预测响应变量(因变量),使预测偏差的平方和达到最小,并在分析中对该线性关系式的可信度进行统计分析,以检验各回归变量对响应变量影响是否显著[2].

数学方法描述:假设考察m个变量x1,x2,…,xm,与变量y之间的关系,共有n组试验数据,其中第 i组试验数据为 x1i,x2i,…,xmi,yi.如果变量 yi与xi(i=1,2,…,m)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有

式中:βi(i=1,2,…,m)为比例系数,εi(i=1,2,…,m)为相互独立且服从同一正态分布的误差量.那么对于参数 βi(i=1,2,…,m)的最小二乘估计为 β^=(XTX)-1XTY.

当得到 x1i,x2i,…,xmi后,利用下列回归方程估计=β0+β0x1i+… +βmxmi.令,可以证明总的离差平方和等于回归平方和与误差平方和之和,即S=u+Q.令复相关系数R2=u/S,它可用作衡量回归方程优劣的指标.

采用通常的最小二乘法,对实验数据进行递归回归分析得到MIMU温度试验标定结果,表1和表2列出了加速度计和陀螺温度误差模型中的各参数辨识结果,表3中列出21次试验数据拟合误差的平均值、最大值、方差以及复相关系数R2,从标定的结果初步看来,加速度计和陀螺标定参数比较正常,拟合误差与常温时误差量级相当,而且R2最小大于0.6,这说明这次温度试验较好地辨识出了各模型中的参数,而模型是否最优,需要进一步分析.

表1 加速度计温度误差模型参数辨识结果Table 1 The parameters of accelerators'error model as temperature changed

表2 陀螺温度误差模型参数辨识结果Table 2 The parameters of gyros'error model as temperature changed

表3 温度试验标定结果Table 3 The results of calibration tests as temperature changed

2.3 模型优化

在处理陀螺、加速度计测量数据时,大多按经验直接选择模型变量进行建模[7-8],从统计意义而言这样的模型并不一定是最优的.一般来说,系统所要求的精度不同,需要的误差模型也不同,随着要求精度的提高,需要考虑的误差模型项数也得增多.因此,需要对模型方程进行优化,从而使MIMU的测量模型更趋合理.

从统计学角度出发,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应采用一种有效的方法从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挑选对响应变量贡献大的因素,从而建立最优模型.由于复相关系数反映了响应变量与回归变量之间的密切程度,因此可以把R2值最大作为寻优条件来选择自变量,以此选择最优变量,从而建立最优回归方程.

根据寻优过程的不同,可采用前进法、后退法、逐步回归分析法和子集比较法等4种方法进行自变量的最优选择[6].其中,逐步回归分析法综合了前进法和后退法两种方法,当被选入的自变量的作用在新情况下变得微不足道时将它剔除;而已被剔除的变量,当它的作用在新情况下变得重要时将它重新选入回归方程,构成以前进法为主,自变量可进可出的回归方法.在对加速度计、陀螺温度误差模型进行优化时,考虑到程序设计的简便性和计算量等因素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并利用北京七维公司1stOpt软件包,剔除不重要的因素,得到MIMU的加速度计和陀螺分段优化模型(以X轴为例).

1)加速度计温度误差补偿模型:

2)陀螺温度误差补偿模型:

表4 温度误差模型分段标定结果Table 4 The parameters of segment temperature error model ×10-4

表5 模型优化后温度试验标定结果Table 5 The parameters of temperature error model after optimization

优化后的模型参数和标定结果见表4和表5,可以看到:

1)从残差检验看来,优化后的模型拟合误差减少了,同时,复相关系数R2较之前也有一定的提高;

2)从分段模型看出,低温时加速度计和陀螺误差模型非线性都比较严重,而常温和高温时模型相对简单;

3)加速度计和陀螺温度误差都受4个温度因素影响,与器件本身的温度关系更为密切.

温度误差分段标定时,是对陀螺温度Ti进行分段,它的温度与外环境温度To相比有一定差别,所以建模时将两者分开,都作为模型自变量参数.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没有温控箱,试验条件受限,试验建立的模型是否合理需要做进一步的检验.

3 精度检验

3.1 模型方程显著性检验

为了提高模型的可信度,一般需要对模型方程显著性进行判别.一般用单个自由度的回归平方和(回归均方和)与单个自由度的误差平方和(误差均方和)之比值作为判别模型方程显著性的依据.由于这一比值是符合于概率统计中的F分布规律,可以用F统计量来检验,根据试验中所取得的数据,可以计算出

从式(6)看出,该F值代表了在仪表输出中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影响之比,F值越大,模型方程越显著.如果F值接近1,说明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级相近,模型方程就没有实际意义.

因为温度试验进行了21次,所以n=21,由于偏差平方和 S中有平均值的约束,其自由度为n-1=20,当加速度计温度误差分段模型方程中的自变量k=8时,即输入的改变有k个机会时,因此u的自由度应为k,根据自由度保持不变的原理,因此误差平方和Q的自由度为n-k-1=12.再根据温度误差标定试验的实际情况,设定显著水平α=0.9.因为前面已经计算出了复相关系数R2,则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出各个加速度计和陀螺温度误差模型的F值,然后通过F分布表查到Fα(k,n-k-1)的规定值.

表6 温度误差模型显著性检验Table 6 The prominence of temperature error model

按上述方法,计算模型的F值,结果列入表6中,可以看到优化的模型的F计算值都大于F分布表规定值,所以显著水平α=0.9下,加速度计和陀螺分段优化模型是显著的.

3.2 模型方程各系数显著性检验

模型方程是由多项误差项组成,而每一个误差项对仪表输出的影响并不相同,因此需要根据随机误差比较来判别模型方程中各误差项是否显著.

对于模型方程(3),假设随机误差 ε1,ε2,…,εn相互独立,且都服从正态 N(0,σ),则 β^j服从正态N(kj,σj),其协方差,即,式中 Cjj为[XTX]-1矩阵对角线的相应元素,对模型方程各系数的标准差可以用t统计量来检验其显著性,t统计量的计算如下

当测试中取数据总数个数为n个,设显著水平为α,查t分布表可得tα(n-k-1)值,如果计算的t值大于表上查的值,则认为该项系数在显著水平α时是显著的.按上述方法计算加速度计和陀螺温度误差模型中各系数的t计算值,并与t分布表中的值比较.表7中列出了加速度计第1段模型系数t计算值,可以看出各系数都具有显著意义.

表7 温度误差模型系数显著性检验Table 7 The parameters'prominence of temperature error model

3.3 试验验证

为了验证温度误差模型的有效性,在与温度标定同样的试验条件下,进行各种试验验证.

首先将 MIMU置于低温箱内,温度设定为-40℃,保温2 h后,将其固定在速率转台上,MIMU的X轴指天,作为转台角速度输入敏感轴,转台以20(°)/s转动,采样 1 min,采样频率 2 kHz.速率试验后,MIMU保持静止状态,这时MIMU温度传感器显示的温度为-38℃,同样采集1 min的X轴加速度计数据.对同样的试验数据,离线计算陀螺和加速度计温度误差补偿前后的结果如图2所示.由于试验时的室温比MIMU的温度高,会发生热交换,惯性器件的温度一定将慢慢增大,尽管2 min内温度变化不明显,但是从图2中还是可以很看到,陀螺和加速度计测量误差经补偿后发散比补偿前要慢,这说明温度误差补偿起着一定作用.

图2 温度误差补偿前后陀螺、加速度计测量精度比较Fig.2 Comparison of gyro and accelerator measurement accuracy before and after compensation

当温度降至-35℃,速率转台转动20(°)/s,记录5 s的陀螺角速度测量数据,然后静止,采集5 s加速度测量数据,取平均值.每次间隔5℃,直到25℃.再将MIMU置于高温箱内,加热约1 h,当陀螺温度传感器显示温度和高温箱温度均指示为60℃时,重复低温时的速率和静止试验.试验记录的结果如图3所示,补偿后的精度均有提高,特别是低温时比较明显,最大约10倍.经过补偿后的加速度计在全温范围内误差保持在0.01g以内,陀螺误差在0.04(°)/s以内.

图3 全温范围内陀螺、加速度计测量检验结果Fig.3 The results of gyro and accelerator measurement in the whole temperature range

4 结束语

温度对惯性器件精度的影响主要与环境温度、温度变化速率、温度梯度有关.从惯性器件结构机理定量分析温度影响,建立机理模型比较困难,因此尝试从试验的角度建立补偿模型,将零偏和标度因数统一标定,建立以器件温度、器件温度变化率、环境温度、环境温度变化率和输出电压等5个量为输入,角速度、加速度测量为输出的MIMU全温范围内温度误差补偿模型,然后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得到优化的MIMU分段误差补偿模型.这样有效地消除了温度非线性对MIMU测量精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低温对MIMU的测量影响,从而提高了MIMU在全温度范围内的测量精度,达到了工程实用的目的.

[1]王淑娟,吴广玉.惯性器件温度误差补偿方法综述[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1998,6(3):44-49.WANG Shujuan,WU Guangyu.A summary of the methods for compensating temperature error of inertial devices [J].Journal of Chinese Inertial Technology,1998,6(3):44-49.

[2]SHCHEGLOV K,EVANS C,GUTIERREZ R,et al.Temperature depend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PL silicon MEMS gyroscope[C]//2000 IEEE Aerospace Conference Proceedings.Montana,USA,2000:403-411.

[3]LIU R Y,ADAMS G,LINDQUIST E,ATHERTON L.Test results from a tactical grade IMU using fiber optic gyros and quartz accelerometers[C]//Proceedings of the 1996 IEEE Position,Location and Navigation Symposium.Atlanta,USA,1996:42-48.

[4]MICHAEL A H,JOSE A R,JIN S.Dynamic attitude measurement sensor and method USA,2002,US Patent:6421 622[P].2002.

[5]郭鹏飞,任章,杨云春.一种低精度惯性测量单元的精确标定技术[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07,15(1):20-23.GUO Pengfei,REN Zhang,YANG Yunchun.Precision-calibration for low cost 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s[J].Journal of Chinese Inertial Technology,2007,15(1):20-23.

[6]田蔚风,金志华.陀螺漂移模型变量的最优选择[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1996,4(2):22-26.TIAN Weifeng,JIN Zhihua.The optimization of the variable of gyro drift model[J].Journal of Chinese Inertial Technology,1996,4(2):22-26.

[7]李杰,洪惠惠,张文栋.MEMS微惯性测量组合标定技术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8,21(7):1169-1173.LI Jie,HONG Huihui,ZHANG Wendong.Study of MIMU calibration technology [J].Journal of Sensor Technology,2008,21(7):1169-1173.

[8]SYED Z F,AGGARWAL P,GOODALL C.A new multiposition calibration method for MEMS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s[J].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18):1897-1907.

猜你喜欢
加速度计惯性陀螺
你真的了解惯性吗
冲破『惯性』 看惯性
基于加速度计的起重机制动下滑量测量
做个纸陀螺
玩陀螺
陀螺转转转
我最喜欢的陀螺
无处不在的惯性
基于遗传算法的加速度计免转台标定方法
常温下硅微谐振加速度计零偏稳定性的提高